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如何加强信贷管理工作
2025-09-27 11:31:12 责编:小OO
文档
如何加强信贷管理工作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过省联社成立五年来的改革,在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降低贷款风险、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和个私民营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地方、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长期粗放式的管理,经营理念的落后,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信贷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问 题

    一是贷款管理的机制还不健全。作为以商业银行经营为主要目标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该是以实现贷款综合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完善其信贷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流程,包括风险预警、风险报告、风险处置等,而目前仍处于零散、简单、粗放的初级管理阶段。有些行社贷款仅凭经验办事,靠拍脑袋决策,随意性很大,加上信贷人员政治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道德风险问题时时阻碍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信贷工作的创新。

    二是信贷服务质量差。目前,工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越来越重视产品或商品的售后服务,并将其作为增强竞争力、扩大收益、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手段。然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于经营的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大崛起时期,货币的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可以说是“黄帝的女儿不愁嫁”;加之受传统经营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对信贷服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贷轻收,重放轻管,一贷了之,不能及时掌握、研究、解决贷户对银行、信用社提出的金融需求和贷出资金的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衙门意识”和“官办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凌驾于贷户之上,人为地造成银企之间、与贷户之间不必要的障碍与隔阂。

    三是信贷检查流于形式。贷款调查不细致周到,产、供、销、人、财、物、责、技、管等诸要素,心中无数,贷款审查时不认真,工作流于形式,敷衍塞责,一投了事。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级都实行集体决策制度,这样做虽避免了少数人说得算及以权谋私等问题的发生,但同时也出现了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信贷决策者往往都负责又都不负责。

    四是风险预警体系不完善,反应机制不灵敏。目前风险预警信号的识别和揭示主要来源于日常的信贷检查,宏观方面的多,微观方面的少,检查信息无法准确、及时、客观、全面地反映借款人的风险状况,特别是潜在性风险;发现贷款风险后,也没有快速、灵活的传导反应机制,受短期利益和规避责任等因素的影响,基层行社往往采取以贷转贷、以贷转息等非正常手段,人为换据,致使行社存在大量隐性不良资产。由于信贷工作中对贷款风险反应迟钝、尽量掩盖、盲目攀比、等待观望的现象比较严重,丧失许多化解风险的良机。

    五是处置化解风险的手段单一。目前,虽然各级强调大力改善信用环境,要求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多管齐下,追偿行社不良贷款,但实际情况和效果并不理想。具体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如党政干部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拖欠信用社贷款的清收工作进展缓慢;执行难,难执行的问题至今仍无法解决;企业债务重组、抵押品的拍卖等也不规范;抵押担保制度和贷款保险制度未建立、不成熟的问题等等,这些都直接导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不降反升,难以收回。

    原 因

    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来说,信贷管理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60年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探索与实践,各地都积累了有价值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是,总的来看,同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问题同其它商业银行一样,是共有的,有些问题不一样,是自己独有的。以笔者之见,形成当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尚未建立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屏障。表面上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形成现代银行模式,有理、董事会,有监事会,有股东代表大会,实际情况是,在法人治理结构、高管人员任免、劳动用工制度、薪酬绩效分配等方面,仍是以昔日的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改革内容“形”似,“神”依然不似,没有真正体现出现代金融的功能和作用。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产权归属问题上,庞大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关系至今仍不明晰,人们时常在问,农合行也好,农信社也好,它到底是谁的?是社员的?不是!是集体的?不是!是股东的?不是!是国家的?也不是!说到底,要像管好用好自己的钱那样,才能真正管好用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在目前产权关系不明晰的情况下,谈管理好、使用好贷款只是理论上的一厢情愿。

    二是信贷资金自身的运行规律。对于银行来说,贷款发放后,信贷资金的使用权、收益分配权一定程度上让渡给了借款人,贷款的管理与监控需要借款人的配合方能实现。日本一个银行家说过:“银行与借款人贷款前是冤家,贷款后是亲家”。这句话道理很简单。贷款前银行需要谨慎对待借款人的情况,包括品德、能力、信用、产品、企业管理等情况,完善抵押、担保等相关手续,而贷款后,银行与借款人同坐在一条船上,结成命运共同体,彼此应该说不分你我。

三是外部信用环境仍不理想。虽然国家及地方都强调诚信,打造各地的信用品牌,但信用环境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守信者吃亏,失信者占便宜的现象处处可见。加之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渠道不畅通,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而地方往往强调金融服务,要求银行、信用社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支撑地方经济提供资金保障,相对而言,对信贷资金风险问题强调较少,或者说重视不够,再加上司法制度不健全,使一些行社经常出现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惜贷不敢贷的现象。

    四是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因素影响。虽然目前的信贷管理工作有所加强,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章不循,违章不纠,重查轻处,得过且过、我行我素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一些地方,人情往往大于制度,大于纪律,甚至打于法律,许多工作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做好做到位。此外,信贷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观念落后,认识不足,作风不扎实,考核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检查不到位,责任不明确,这些都导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管理工作处在松散、粗放状态。省联社决策层的信贷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

    对 策

    信贷管理水平不高,基础工作薄弱,不良贷款长期居高不下,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来说影响是长期的,危害是巨大的。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一方面造成银行、信用社贷款本金和贷款利息难以收回;另一方面,银行、信用社还必须支付储户的存款本金及存款利息,使行社丧失获取利益的机会。人们知道:银行、信用社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其经济利益来源是通过分割服务对象所创造的利益来实现的。行社金融资产质量往往反映在贷款质量上,不良贷款居高不下,致使银行、信用社资产的流动性大大降低,失去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必然会影响银行、信用社自身的经营效益,甚至影响其生存与发展。

    以笔者多年从事信贷工作之经验,控制新增不良贷款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即从贷款的“发放——使用——收回”三个环节抓起,尤其要搞好贷款的发放。多少年来,银行业所实行的贷款“三查制度”、“三包制度”、“可行性研究”、“评估论证制度”、“抵押担保制度”等等,都是有效防范化解不良贷款产生的方法和手段。这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和手段,既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又科学可靠,非常贴近行社实际,特别是服务“三农”、个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实际,切不可在盲目学习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先进信贷管理方式的同时,忘掉或抛弃了自身传统优秀的东西。除此之外,加强信贷管理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要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办成真正的经营货币的金融企业,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要进一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弱化行为,不承担或少承担性贷款业务,即使承担,国家也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弥补因性业务而造成的资金和行社利益损失,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改革步伐。

    二要提高对信贷管理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信贷制度。首先,要提高各级决策者对信贷管理工作的认识,尽快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方法,拿出措施,见到成效。要充分认识到信贷管理工作跟不上,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长期利益的影响,对员工个人利益的影响,对培育新型信贷文化的影响。其次,要早日拿出具体可操作的信贷管理办法,着重在建立贷后风险的预警、反应、防范、化解机制上做好文章,明晰责任和制定激励措施,设置信贷管理高压线,严格规范信贷管理行为。对那些管理不到位,人为造成不良贷款的要坚决严厉惩处。再次要完善贷款程序,落实信贷岗位责任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第一责任人和主要决策人的责任。

    三要加强检查指导,严格考核。不管是信贷部门还是审计稽核部门,不管是上级行,还是本级行,不管是定期检查,还是不定期检查,不管是综合检查,还是专项检查,都应该将信贷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检查的重点。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总结经验,严惩违规违纪行为,以推动该项工作顺利开展。要制定具体的信贷管理考核指标,这些指标要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住,不能流于形式,定期严格考核,奖惩兑现,要将信贷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果与各级行社领导的任期目标挂钩考核,不能一边贷款搞得一塌糊涂,另一边却拿着高薪,灯红酒绿,安然自得,导致权责利相脱节。

    四要努力加强信贷队伍建设。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来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和信贷管理能力,提升信贷工作水平。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国家宏观形势的变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大客户和大项目的信贷投入增加迅猛,贷款的集中度明显提高。在集中收益的同时,也使风险集中。而这些大客户、大项目对金融服务要求高,信贷管理难度大,因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培养自己的高级客户经理,积极学习和借鉴其它商业银行先进的信贷管理方式和市场开发的经验,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努力提升信贷管理的层次。作为省联社,也要发挥其领导、信息、资源、人才等优势,直接参与大客户、大项目的研究论证、开发维护与项目管理,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择优扶持。此外,要不断推广总结国际国内信贷工作成功经验,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除弊、完善提高、与时俱进。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