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环境污染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
2025-09-27 11:43:02 责编:小OO
文档
二、环境污染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机构

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小组成员:由分管副院长、办公室、总务科、医务部、护理部、医院感

染管理科、保卫科和相关人员组成。

(二)工作职责

1、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小组职责 

污染事故发生后,立即召集相关人员赶赴事故现场进行现场指挥,批准现场处理方案,组织现场抢救;负责组织全院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监督检查各系统应急能力。

2、科室及成员职责 

(1)院办公室:承接污染事故报告,请示组长启动应急处理预案,通知有关人员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协调有关科室抢险救援工作;及时向市卫生局、环境保护局等报告事故和抢险救援情况;落实上级有

关部门关于抢险救援的指示。

    (2)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日常医院隔离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的监督管理。 

(3)保卫科:负责制定人员疏散和事故现场警戒预案;组织事故可能危及区域的人员疏散撤离,对人员撤离区域进行治安管理,参与事故调查处理。

(4)医务部:负责受伤人员专业治疗及救护,培训相关医护人员;负责事故现场的医护人员、医疗器械、急救药品等调配;组织现场救护及伤员的转移;负责统计伤亡人员情况。

    (5)总务科:负责相关车辆、器材、物品的配备等及时进入现场,提供相关建筑物、场地等有关数据。

二、污染物种类及数量

1、医疗垃圾

2、医疗污水 

3、医疗放射源 

三、环填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理处理程序

(一)医疗垃圾污染事故预防控制措施

1、产生医疗垃圾的科室必须建立医疗废物登记制度,应有专人负责医疗废物管理且有登记、交接、运送时间及签字记录。

2、合理设置医疗废物暂存场所,要选址合理,便于清理,专人负责。每日清扫,定期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3、医疗废物应采用专用统一标识黄色医疗垃圾袋,严禁使用没有医疗废物标识的包装容器。 

4、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要分类收集、暂存、密闭运送。医疗废物必须分类收集,严禁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

5、锐利废物应放入密闭、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内或者采用箱换箱的周转箱运送,并且医疗废物统一使用黄色专用垃圾袋收集与运送。

6、运出病房的医疗废物应按照规定进行检查,使用中发现密封不严、容器破损、包装外被污染等情况立即重新封装并做相应的消毒处理。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时,按照紧急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7、将分类分装的医疗废物密闭后按规定时间和指定路线运送到医院的暂存地点,统一处理,不得将医疗废物渗漏、遗撒,污染环境。

8、运送医疗废物的人员要有防护措施,若有被利器刺伤应及时处理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9、对破碎体温计、血压计渗漏的水银收集方法:①收集人需佩戴口罩、手套,用硬纸片做成小 套,收集散落的水银珠;②将套内收集的水银珠放进有盖的小药瓶中,药瓶中须放有一定量的水;将小药瓶送医院设备科仪器维修部保管。 

10、废弃的消毒剂处理原则:含氨消毒剂可直接倒入下水道,由污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 

    11、医院污水排放执行国家《污水排放标准儿》。 

(二)医疗垃圾泄露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1、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按要求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1)确定流失、泄露、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2)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露、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他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3)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露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4)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应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使用过的工具也应该进行消毒。

(5)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处理工作结束后,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2、对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和处置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3、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

4、医院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时,应在48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市环境保护局报告。 

5、医院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市环保局报告。

6、发生医疗废弃物导致传染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发生时,应当按照《传染病防 

治法》及有关规定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医疗污水污染事故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按照下述污水处理流程操作,防止污水泄露和意外污染事件发生: 

医院污水→三级化粪池→格栅→沉池→调节池→提开泵→消毒接触池(二氧化氮发生器注入二氧

化氨消毒液)→流量控制咱余氟取样测定→检测口→排入市污水处理厂。

2、对本站污水处理系统的设备、设施专人专职管理,定期维护、保养,以确保设施处于常态良性运行。

3、二氧化氮发生器、提开泵等关键设备执行备用制。 

4、每天进行余氨量测定,每季度对污水进行细菌培养等生物学监测。 

(四)医疗污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1、一旦发现破管、污水泄露等紧急情况立即通知保障部进行应急抢修,采取疏、堵相结合,尽量减少和防止污染扩散。

2、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露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3、对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应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使用过的工具也应该进行消毒。

4、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处理工作结束后,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五)放射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1、放射工作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单位的放射防护工作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 

2、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场所必须设置防护设施,其入口处必须设置放射性标志和防护安全连锁、报警装置。

3、放射性同位素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放在一起,场所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泄漏的安全防护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

4、对受检者和接受治疗者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5、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进行设备稳定性监测和校正,定期进行全面的维护保养,并接受上级检测机构的检测。

6、放射工作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定期接受体格检查;并接受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和法规教育,对新参加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培训I(考核合格方可从事工作。

(六)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1、发生人体受超剂量照射事故时,事故单位应当迅速安排受照人员接受医学检查或者在指定的医疗机构救治,同时对危险源采取应急安全处理措施。

2、发生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事故时,事故单位应当: 

(1)立即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迅速开展检测,严防对食物、药品及水源的污染。

    (2)对可能受放射性核素污染或者放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在采取有效个人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彻底清除污染并根据需要实施其他医学救治及处理措施。

(3)迅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种类、活度、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 

    (4)污染现场未达到安全水平以前,不得解除封锁。 

3、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时,事故单位应当保护好现场,并认真配合机关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侦破。

4、辨明并切断有害因素,防止事故蔓延,封闭现场,并及时上报省环保局。 

    5、对受照人员尽快进行初期医学处理。更换内外衣,并进行初步体表去污。 

6、若放射性核素已进入消化道者,应及早催吐及洗胃;此外可用吸附剂或沉淀剂使核素难于吸收。若放射性核素已被呼吸道吸入,及早清洗鼻腔及鼻咽部,鼓励受害者排出呼吸道的分泌物。

7、对体内放射性核素进行尽早促排,常用促排药有EDTA、DTPA、餒A等。 

8、急性放射损伤的人员应尽早转移到无菌病房进行监护,除行一般性治疗及护理外,给予一些预防性治疗药物,一旦出现急性放射病征象,则请有关专家主持其治疗工作。

四、污染事故的报告及演练制度

(一)各科室在发现污染事故应立即报告医院总值班(2662020)、污染事故处理小组,并及时性控制现场。

(二)医院总值班、污染事故处理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应安排组织人员到事故现场调查处理。

(三)发生污染事故时,应在24小时内向市卫生局、市环境保护局报告。

(四)因污染事故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市卫生局、环保局报告。

(五)对污染事故处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演练,每两年不少于一次。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