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0年河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2025-09-27 11:41:06 责编:小OO
文档
2020年河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U”,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反映了汉字的演变

A.体现了审美和实用双重取向B.取决于统治者的文化

C.根源于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D.跟随于官方文书的使用率

2.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元代修史,朱熹及其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明代理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B.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C.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D.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5.如表反映了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籍贯分布情况

此表可用于说明晚清

A.地方政治派系林立B.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

C.中体西用思想盛行D.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有差异

6.1937年初,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出版,有学者将其对日战略归纳为: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以空间换时间,通过时间消耗拖垮日本。据此可知

A.日本进攻核心区以瓦解中国的战争意志B.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更具威胁性

C.全民族抗战可使日军陷入长期战争泥潭D.伟大的军事家可以预见战争结局

7.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的实施

A.提供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B.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C.标志着计划经济的形成D.是对战时主义的模仿

8.史家陈旭麓说:“大失败后,党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过程中,中国党人又得到了农村,这种得与失,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自觉选择的结果……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这种选择

A.坚持攻打城市为中心的道路B.是从城市向农村的自觉退却

C.以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为代表D.无视国情对的制约影响

9.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够酿成大气,并不只是几个新思潮的“弄潮儿”一呼百应的结果。胡适就曾以“逼上梁山”来表达他投身“文学”之初的切身感受。这说明

A.特殊的历史条件呼唤了思想觉醒B.先进的知识分子引领了时代变革

C.先进思想并不为当时民众所接受D.新文化运动存在过于绝对化倾向

10.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的,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的。1952年,斯大林指出,“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这一观点的转变

A.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认识的深入B.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

C.导致西方对苏联的孤立与遏制D.不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11.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美国

A.城市化建设为国家工作重点B.工业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C.国家统一促使人口迅速增长D.城市化进程速度居世界首位

12.19世纪,欧洲公众一般都对科学抱有敬畏之心,认为科学高不可攀,19世紀末电影放映机发明后,科学开始走进人们生活,报刊杂志用大量篇幅介绍科学知识,许多科学书籍成了热销的抢手书,科学发现成了知识界和政界的热门话题。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科技的发明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B.科学发现引发社会变革

C.科学知识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D.科学理论逐渐被庸俗化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部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13.(本题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65年,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从美洲到亚洲实现直航。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

——据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以张蓦通西域为开端,是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是它的“副产品”。同时期大规模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海洋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进行“大型”与“官民”兼具的外交与商贸活动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同为国家行动,是以“和合文化”为特色的外交活动。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文明,通过“下嫁”“和亲”等方式与周边政权和平共处,建立友谊。

——摘编自刘庆柱《关于“海丝”与“陆丝”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及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丝绸之路与太平洋丝绸之路的不同特点。(8分)

14.(本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0年以后,因为们开始主办工业企业,许多买办商人都被招聘去当官办企业的经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被任命去帮助管理或监督各种新办的企业。正像商人捐纳官衔那样,和士绅也纷纷从商,从而扩大了商人队伍。到了1900年,有那么多人亦官亦商,致使经商活动已经变成仕途以外另一个受人尊敬的选择了。这些发展的结果产生了商阶级之内的新的“绅商”社会阶层。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尽管绅商阶层同传统的绅士和旧式商人阶层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带有明显的过渡特

征,但从本质上已不同于二者,在新的时代氛围下,其价值趋向是近代的。下表是苏州几名上层绅商的产业及收入分布情况:

——摘编自《苏州商会档案》

材料三20世纪初年,当清亲自着手推行现代化时,主要通过重用绅商等手段,来加强官、商之间的联络。事实上,由绅商出面来调谐官商关系,尚存在有负面意义的一面,绅商在经商营工,攫取利润的同时,骨子里仍潜藏着儒家文化意识。这不能不损害他们创办企业的成就,阻碍资本主义企业精神在中国的抽萌、成长。

——摘编自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绅商阶层发

展的因素。(7分)

(2)据材料二,概括绅商阶层带有“过渡特征”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绅商阶层的阶级

属性。(7分)

(3)据材料三,辩证地指出绅商阶层对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二)选做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十月前,货币发行的总趋势是金本位制的不断破产并最终遭到失败:1921年《关于经济的提纲》中指出:“恢复我国的货币流通现在成为经济问题的中心,在币值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谈不上合理经营和使经济赢利,谈不上正常的预算”。《关于经济工作问题的指令》中指出,“责成财政人民委员部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快的速度来减少,然后再完全停止纸币的发行,并在金本位制基础上恢复正常的货币流通。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税收取代纸币的发行,不得有丝毫拖拉”。至此,在列宁的指示下,货币改革酝酿展开:1922年货币改革全面展开,苏联流通市场逐渐形成了切尔文券(含金量为每单位7.4234克)等多币并行的局面。币制虽然比较混乱,但这种渐进过渡式的改革却能减少币制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动荡,实现了对多年通货膨胀形成之积弊的冷处理、缓慢消化和分解吸收。1925年货币改革基本完成。

——摘编自《苏联1922—1924年的货币改革:回顾与评价》

(1)根据材料,指出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的目标。(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成功的原因。(7分)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在欧洲,苏联是和美英一起对付德国的盟友。在亚洲,却和美英的敌人保持和平与友好关系。这种关系得到了美英的谅解。就像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哈代·麦克尼尔说的那样:“竞然能够在远东享有两个世界中最为有利的地位。同日本签订的条约,至少在纸上保卫了西伯利亚;而日本卷入同英美作战并拖在中国境内,事实上保卫了西伯利亚……斯大林却能够同中国人相当友好,并且说服了美国人和英国人……人加入对日战争是不切实际的。这是出色的成就,而且对于战争的总的进程具有无法估计的重要性”。

——摘编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在二战中“享有两个世界中最为有利的地位”的内涵。(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取得有利的外交地位的原因及影响。(7分)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

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28年,梁思成学成归国,在东北大学创立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抗日战争时期,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引起国际轰动。1942年,梁思成开始《中国建筑史》的创作,对中国各时期建筑特征作了分析比较。梁思成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几大特征,并且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分析了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达到了前人未达到的高度。1948年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50年代提交《关于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保护旧北京城,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公园的团城。

——摘编自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思成的主要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思成体现的时代精神。(7分)

1.A2.C3.D4.A5.D6.C7.A8.B9.A10.D11.B12.C

13.(1)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方进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白银需求量大;中国手工业发达。

影响:促进了西方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西方殖民扩张;加强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白银流人中国,加大了明朝白银货币的流通;有利于美洲的经济作物传人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加快了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2)时间上:前者历史悠久,后者兴起于新航路开辟之后;航线上:前者横贯欧亚,后者连接亚洲和美洲;性质上:前者以政治为主,涉及经济文化,后者以经济交往为主;交流物品:前者以丝绸、瓷器为主,后者以白银为主;交流方式:前者主要以和平方式,后者以殖民掠夺为主;规模和形式上:前者规模大,以官方为主,后者规模小,以民间交往为主。

14.(1)途径:由商而绅;由绅而商。(2分)因素: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引导;重农抑商

观念的改变;清放宽对民间设厂的。(任答两点4分)

(2)表现:仍然从事封建性土地经营;经营传统的商业;投资创办近代工业;参与近代

企业的管理。(6分)属性:早期的民族资本家。(2分)

(3)影响:积极沟通官府与商人之间的联系;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损害了民族资本

主义企业的进取精神。(6分)

15.(1)目标:建立稳定有效的货币;消除通货膨胀;保障经济恢复发展。

(2)原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方面的正确认识(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执行意志坚决;新经济的实施准备了条件;改革措施得当(或有序合理的渐进过渡式的改革)。

16.(1)在反法西斯同盟内部,苏联与英美共同对付德国,并且在对日问题上获得英美的谅解在与法西斯国家的关系中,苏联同日本长期保持和平与友好。

(2)原因:苏联灵活的外交日德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和配合各国国家利益的驱使。

影响:有助于苏联对德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

17.(1)开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河;保护中国古建筑;撰写中国古建筑书籍;系统研究中国建筑历史;传播中国建筑文化。(一点2分,4点8分)

(2)勇于创新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畏困难。(一点2分,三点7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