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学案(全)模板
2025-09-27 11:41:59 责编:小OO
文档
第一讲  因式分解

课前预习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

(2)完全平方公式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

(2)立方差公式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

例1  计算:.

例2  已知,,求的值.

课堂练习

1.填空:

 (1)(              );

 (2)                  ;

  (3 )                    .

2.选择题:

(1)若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等于                     (      )

(A)         (B)         (C)       (D)

(2)不论,为何实数,的值                   (      )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  

(C)可以是零                       (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3  分解因式:

(1)x2-3x+2;                        (2)x2+4x-12;

(3);             (4).

课后练习

一、填空题: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若则,。

二、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在多项式(1)(2)(3)(4)

           (5)中,有相同因式的是(    )

A、只有(1)(2)          B、只有(3)(4)  

C、只有(3)(5)          D、(1)和(2);(3)和(4);(3)和(5)

2、分解因式得(    )

A、    B、    C、    D、

3、分解因式得(    )

A、       B、

C、       D、

4、若多项式可分解为,则、的值是(    )

A、,    B、,    C、,    D、, 

5、若其中、为整数,则的值为(    )

A、或    B、    C、    D、或

三、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3、                                     4、

2.提取公因式法

例4  分解因式:

      (1)            (2)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解因式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计算=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上“√”,错误的打上“×” )

1、…………………………………………………………    (    )

2、……………………………………………………………    (    )

3、……………………………………………    (    )

4、………………………………………………………………    (    )

3.公式法

例5  分解因式:    (1)       (2)

课堂练习

一、,,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上“√”,错误的打上“×” )

1、…………………………    (    )

2、…………………………………    (    )

3、…………………………………………………     (    )

4、…………………………………………    (    )

5、………………………………………………    (    )

五、把下列各式分解

1、                             2、

3、                                 4、

4.分组分解法

例6 (1)         (2).

   

课堂练习: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多项式(1)

(2)

5.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ax2+bx+c(a≠0)的因式分解.

若关于x的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则二次三项式就可分解为.

例7 把下列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1);           (2).

课堂练习

1.选择题:

多项式的一个因式为                         (      )

(A)     (B)     (C)     (D)

2.分解因式:

(1)x2+6x+8;                  (2)8a3-b3;

(3)x2-2x-1;                   (4).

课后作业

1.分解因式:

 (1);                        (2); 

(3);        (4).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1);                   (2);  

(3);               (4).

3.三边,,满足,试判定的形状.

4.分解因式:x2+x-(a2-a).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根的判别式

课前预习

解下列方程(1)(2) (3)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

(1)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1,2=;

(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1=x2=-;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1  判定下列关于x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

(1)x2-3x+3=0;         (2)x2-ax-1=0;  

(3) x2-ax+(a-1)=0;    (4)x2-2x+a=0.

2.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如果ax2+bx+c=0(a≠0)的两根分别是x1,x2,那么x1+x2=,x1·x2=.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

    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2+px+q=0,若x1,x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   

   x1+x2=-p,x1·x2=q,

    即      p=-(x1+x2),q=x1·x2,

    所以,方程x2+px+q=0可化为 x2-(x1+x2)x+x1·x2=0,由于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根,所以,x1,x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2-(x1+x2)x+x1·x2=0.因此有

    以两个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x2-(x1+x2)x+x1·x2=0.

例2  已知方程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

例3   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m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的值.

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

    例5  若x1和x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2+5x-3=0的两根.

    (1)求| x1-x2|的值;  

(2)求的值;

(3)x13+x23.

    

若x1和x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则| x1-x2|=(其中Δ=b2-4ac).

例6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x+a-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1.选择题:

(1)方程的根的情况是                         (    )

    (A)有一个实数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没有实数根

(2)若关于x的方程mx2+ (2m+1)x+m=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

    (A)m<                       (B)m>-     

  (C)m<,且m≠0              (D)m>-,且m≠0      

2.填空:

(1)若方程x2-3x-1=0的两根分别是x1和x2,则=         .

(2)方程mx2+x-2m=0(m≠0)的根的情况是                    .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3.已知,当k取何值时,方程kx2+ax+b=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4.已知方程x2-3x-1=0的两根为x1和x2,求(x1-3)( x2-3)的值.

课后练习

A  组

1.选择题:

(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x-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A)-3          (B)3           (C)-2         (D)2

(2)下列四个说法:

   ①方程x2+2x-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②方程x2-2x+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③方程3 x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

④方程3 x2+2x=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5x+a2+a=0的一个根是0,则a的值是(   )

(A)0             (B)1           (C)-1        (D)0,或-1

2.填空:

(1)方程kx2+4x-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2)方程2x2-x-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4)方程2x2+2x-1=0的两根为x1和x2,则| x1-x2|=       .

3.试判定当m取何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2x2-(2m+1)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

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2-7x-1=0各根的相反数.

B  组

1.选择题:

若关于x的方程x2+(k2-1) x+k+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的值为                                                     (    )

  (A)1,或-1      (B)1          (C)-1       (D)0

2.填空:

(1)若m,n是方程x2+2005x-1=0的两个实数根,则m2n+mn2-mn的值等于           .

(2)如果a,b是方程x2+x-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3+a2b+ab2+b3的值是            .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x-2=0.

(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设方程的两根为x1和x2,如果2(x1+x2)>x1x2,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4.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和x2.求:

(1)| x1-x2|和;

(2)x13+x23.

5.关于x的方程x2+4x+m=0的两根为x1,x2满足| x1-x2|=2,求实数m的值.

C  组

1.选择题: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恰好是方程2x2-8x+7=0的两根,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于                                          (    )

   (A)          (B)3           (C)6          (D)9

(2)若x1,x2是方程2x2-4x+1=0的两个根,则的值为          (    )

   (A)6            (B)4           (C)3           (D)

(3)如果关于x的方程x2-2(1-m)x+m2=0有两实数根α,β,则α+β的取值范围为                                                   (    )

  (A)α+β≥     (B)α+β≤    (C)α+β≥1     (D)α+β≤1  

(4)已知a,b,c是ΔABC的三边长,那么方程cx2+(a+b)x+=0的根的情况是                                                     (    )

  (A)没有实数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有两个异号实数根

2.填空:

若方程x2-8x+m=0的两根为x1,x2,且3x1+2x2=18,则m=    .

3. 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4kx2-4kx+k+1=0的两个实数根.

(1)是否存在实数k,使(2x1-x2)( x1-2 x2)=-成立?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求使-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的整数值;

(3)若k=-2,,试求的值.

4.已知关于x的方程.

(1)求证:无论m取什么实数时,这个方程总有两个相异实数根;

(2)若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1,x2满足|x2|=|x1|+2,求m的值及相应的x1,x2.

5.若关于x的方程x2+x+a=0的一个大于1、零一根小于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二、二次函数

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

课前预习

作图(1)(2) (3)  

问题1  函数y=ax2与y=x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可以由y=x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得到.在二次函数y=ax2(a≠0)中,二次项系数a决定了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开口的大小.

问题2  函数y=a(x+h)2+k与y=ax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二次函数y=a(x+h)2+k(a≠0)中,a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及方向;h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而且“h正左移,h负右移”;k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上下平移,而且“k正上移,k负下移”.

二次函数y=ax2+bx+c(a≠0)具有下列性质:

(1)当a>0时,函数y=ax2+bx+c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对称轴为直线x=-;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时,函数取最小值y=.

(2)当a<0时,函数y=ax2+bx+c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对称轴为直线x=-;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函数取最大值y=. 

    例1  求二次函数y=-3x2-6x+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取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函数y=ax2+bx+c图象作图要领:

(1)确定开口方向:由二次项系数a决定

(2)确定对称轴:对称轴方程为

(3)确定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①若△>0则与x轴有两个交点,可由方程x2+bx+c=0求出②①若△=0则与x轴有一个交点,可由方程x2+bx+c=0求出③①若△<0则与x轴有无交点。

(4)确定图象与y轴的交点情况,令x=0得出y=c,所以交点坐标为(0,c)

(5)由以上各要素出草图。

课堂练习:作出以下二次函数的草图

        (1)    (2)    (3) 

例2  某种产品的成本是120元/件,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售价x(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件)之间关系如下表所示:

x /元

130150165
y/件

705035
若日销售量y是销售价x的一次函数,那么,要使每天所获得最大的利润,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此时每天的销售利润是多少?

例3  把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x2的图像,求b,c的值.

例4  已知函数y=x2,-2≤x≤a,其中a≥-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 

说明:在本例中,利用了分类讨论的方法,对a的所有可能情形进行讨论.此外,本例中所研究的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不是取任意的实数,而是取部分实数来研究,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通常需要借助于函数图象来直观地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

1.选择题:

(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                   (   )

  (A)y=2x2                      (B)y=2x2-4x+2

(C)y=2x2-1                   (D)y=2x2-4x 

(2)函数y=2(x-1)2+2是将函数y=2x2                     (   ) 

(A)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                    

(B)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C)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D)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2.填空题

(1)二次函数y=2x2-mx+n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2),则m=     ,n=          .

(2)已知二次函数y=x2+(m-2)x-2m,当m=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y轴上;当m=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轴上;当m=      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

(3)函数y=-3(x+2)2+5的图象的开口向     ,对称轴为           ,顶点坐标为           ;当x=         时,函数取最        值y=     ;当x         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3.求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及y随x的变化情况,并画出其图象.

(1)y=x2-2x-3;              (2)y=1+6 x-x2.

4.已知函数y=-x2-2x+3,当自变量x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

(1)x≤-2;(2)x≤2;(3)-2≤x≤1;(4)0≤x≤3.

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三种形式:

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h)2+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

3.交点式:y=a(x-x1) (x-x2) (a≠0),其中x1,x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例1  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例3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22),(0,-8),(2,8),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课堂练习

1.选择题:

(1)函数y=-x2+x-1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是                    (    )

  (A)0个        (B)1个         (C)2个       (D)无法确定

  (2)函数y=-(x+1)2+2的顶点坐标是                           (    )

      (A)(1,2)      (B)(1,-2)     (C)(-1,2)    (D)(-1,-2)

2.填空: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与x轴交于点(-1,0)和(2,0),则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设为y=a                  (a≠0) .

(2)二次函数y=-x2+2x+1的函数图象与x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为         .

3.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图象经过点(1,-2),(0,-3),(-1,-6);            

(2)当x=3时,函数有最小值5,且经过点(1,11);

(3)函数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1-,0)和(1+,0),并与y轴交于(0,-2).

2.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一、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与对称变换

    1.平移变换

    问题1  在把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平移时,有什么特点?依据这一特点,可以怎样来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

    我们不难发现:在对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平移时,具有这样的特点——只改变函数图象的位置、不改变其形状,因此,在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问题时,只需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式研究其顶点的位置即可.

    例1 求把二次函数y=x2-4x+3的图象经过下列平移变换后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1)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1个单位;

    (2)向上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

    

    2.对称变换

    问题2  在把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进行对称变换时,有什么特点?依据这一特点,可以怎样来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

    我们不难发现:在把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进行对称变换时,具有这样的特点——只改变函数图象的位置或开口方向、不改变其形状,因此,在研究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变换问题时,关键是要抓住二次函数的顶点位置和开口方向来解决问题.

    例2  求把二次函数y=2x2-4x+1的图象关于下列直线对称后所得到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1)直线x=-1;

    (2)直线y=1.

        

练习

选择题:

把函数y=-(x-1)2+4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3个单位,所得图象对应的解析式为                                                (    )

(A)y= (x+1)2+1                 (B)y=-(x+1)2+1          

   (C)y=-(x-3)2+4                (D)y=-(x-3)2+1

第三讲  三角形的“四心”

三角形是最重要的基本平面图形,很多较复杂的图形问题可以化归为三角形的问题.

图2

图1

如图1 ,在三角形△ABC中,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在三角形中,角平分线、中线、高(如图2)是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个交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的重心在三角形的内部,恰好是每条中线的三等分点.

例1  求证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且被该交点分成的两段长度之比为2:1.

已知   D、E、F分别为△ABC三边BC、CA、AB的中点,

图3

求证   AD、BE、CF交于一点,且都被该点分成2:1.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是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内心在三角形的内部,它到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相等.(如图4)

图4

例2   已知的三边长分别为,I为的内心,且I在的边上的射影分别为,求证:.

图5

例3  若三角形的内心与重心为同一点,求证:这个三角形为正三角形.

已知  O为三角形ABC的重心和内心.

求证  三角形ABC为等边三角形.

图6

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该点称为三角形的垂心.锐角三角形的垂心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垂心为他的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的垂心在三角形的外部.(如图7)

图7

例4  求证: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

已知  中, AD与BE交于H点.

求证  .

过不共线的三点A、B、C有且只有一个圆,该圆是三角形ABC的外接圆,圆心O为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外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是各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练习

1.若三角形ABC的面积为S,且三边长分别为,则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_________;

2.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其中为斜边长),则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___________. 并请说明理由.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