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家庭社会学考试要点
2025-09-29 03:05:35 责编:小OO
文档
1 家庭社会学含义与特征

家庭社会学(Sociology of Family)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家庭进行综合研究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特征:社会学的视角与家庭综合研究

2.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把家庭视为社会制度,侧重研究家庭功能及变迁;把家庭视为社会组织,侧重研究家庭关系。

3.家庭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方: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与人文主义方(现象学方)。

2、具体研究方法:个案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历史法。

方法上存在两大传统路径:以摩尔根、马恩为代表的以人类学方法研究家庭起源与发展;以社会学方法研究家庭现状。

4.家庭社会学价值

  1、家庭人类社会生活最悠久的组织形式之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之一。

  2、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细胞。

  3、家庭现状的研究需要。

结合自身观察与知识论述学习家庭社会学的意义

   家庭社会学旨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获得对家庭规律必的认识,从而为家庭的健康、幸福与和谐指明方向,进而增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1.对于择偶行为,研究者们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论解释的?

     个人主释(生物学 心理学的解释),社会文化解释

1.生物学的解释:人们之所以择偶乃是受人的生理本能的驱使,因此人的择偶行为是一种由遗传形成的先天性的行为 。(本能趋使男性去接近女性)

2.心理学的解释:

  (1)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作为儿童时期的恋父恋母情结的延续

(2)同质性理论:

      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人更具吸引力,价值观的相似更为重要,空间上和心理上更易接近(门当户对的合理性) (显现)

(3)需要互补理论:

      选择能满足内在心理需要的人为配偶,互补性特征更多表现在性格、气质、生理特征方面 (潜在)

3.社会文化角度的解释:注重社会因素如职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等因素对择偶的影响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择偶,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择偶中并不是自由的,而是深受着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左右,这些因素集合起来促使一个人做出选择,选择谁做配偶并不是个人的自由,虽然有时候看似是个人的自主决定。 

(1)社会交换理论

  经济理性不仅存在于经济行为当中,也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和婚姻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社会行为当中。择偶是一种交易行为(金钱、地位、容貌、气质、性行为的任意组合),择偶本身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

理论基础:社会化了的个人行为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目的或目标取向的,行为本身既是某种互惠交换,并倾向于双方均等。

  同类匹配:年龄 居住地 教育 种族 宗教 社会阶级 价值观

 (2).角色理论:

人们倾向于寻找与自己有着相同角色概念和角色期待的人作为择偶的首选对象。

(3)序列理论(发展的理论)

“过滤”理论:择偶的早期双方类似的社会因素(宗教 教育 父亲的职业)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深入发展中价值观一致作用重大,择偶过程中前后的预期并不始终一致,会发生变化。

过程和发展理论:择偶是关系形成的过程和某种社会环境中个体间交易达成的过程

“刺激-价值-角色”理论: 择偶是三阶段发展的序列:刺激阶段(吸引、好感)、“价值比较”阶段(交往 了解)、实际角色扮演

梯度理论:男高女低

2.你怎样认识“性”在约会中的作用。从容应对  公开沟通:制定游戏规则

性教育的目的: 教会学生自己做决定,而不是替学生做决定。教导学生对自己的性行为负责。 禁欲还是延后性行为。教导安全的性行为。万一怀孕了怎么办

3.婚前准备都包括哪几个层面?

男女双方“订婚”之后直至结婚之前的阶段,双方的关系不再是一般的恋人关系,而是“未婚夫”和“未婚妻”的关系。     

1.心理准备: 对婚后的生活变化有心理预期 生活空间:个人→家庭

生活内容:恋爱交往→具体生活 人际关系:二人关系→多人关系(双方亲属和朋友) 角色变化:浪漫恋人角色→负有责任的夫妻角色 再婚者:如何处理与前妻、前夫及其子女的关系

2.知识准备: 学习处理家务和婚后生活问题的方法

  生理知识:性 避孕 怀孕 生育 抚育等知识

  家政知识:料理学校  室内装饰  理财知识

3.物质准备:建立一个新的家庭所必不可少的

4.法律准备: 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如何签订婚姻契约,以便在婚姻过程中维护自身的婚姻权益,应该是婚前准备中思考的重要内容。 

  是否: 进行婚前财产公证 议定婚内协议 议定离婚协议

4.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家庭过程包括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22

5.中年家庭结构的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6.我国老年“空巢家庭”结构增长的原因是什么?社会老龄化、家庭规模的缩小、独门独户居住方式

1.家庭起源阶段;

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定家庭形态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对应。

群内混与血族家庭:

•家庭前的两性关系及其社会状态:杂交性关系,人们之间没有长幼男女之别,聚居群处。

•愚昧时代两性关系出现简单禁例,由此出现了群内混的血亲家庭——家庭的第一种形式。特征是:出现禁止父母与子女成婚的禁例,同辈构成婚姻圈,互为夫妻。

•变迁原因:一是自然选择,二是社会生产的推动。

★族外婚与亲族家庭

•由族外婚产生的亲族家庭(伙婚制)是家庭的第二种形式。特征是两婚姻集团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妻圈。进而形成一个确定的彼此不能结婚的女系血缘集团,及氏族。

•变迁原因:自然选择与群体联系增强。 

对偶婚与对偶家庭

•对偶婚就是一男一女结成不稳定的明确的婚姻关系,偶混家庭是群婚向个体婚过渡的婚姻家庭形式。特点:一是男女同居前后没有贞操与独占观念,可以自由离弃;二是男女双方及子女组成的小家庭没有的家庭经济,因而脆弱不稳定;三是婚姻关系不以情感为基础,而以方便与需要为基础;四是仍处于母系氏族时期,女子原始农业、采摘果实、驯养动物相对重要。

•对偶婚出现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导致婚姻范围的缩小;生产力的发展与剩余产品的出现;妇女现身的贡献。 

2.个体婚家庭演化的阶段;

多“妻”制:即男子与多名女子具有同居关系,但女子之间地位各不相同。

等级制:家庭按照政治权力、经济地位等的对等而建立门当户对的婚姻家庭;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家长制:作为家长的男子具有对财产、妻子、子女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妻子、子女成为家长权的对象,对外家长是家庭的最高代表。

• 继承制:儿子取得对父亲财产和社会权力的绝对继承权,尤其是长子。

•平等自由婚制: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民主观念的出现,女子职业生涯的出现,导致了自由恋爱结成婚姻,进导致了真正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婚姻家庭关系契约化,家庭民主平等化;一方面婚姻家庭中情感的因素逐步重要,但经济联系是婚姻中最基本、最普遍、最有效的联系。 

3.论述家庭发展的主要阶段。

  个体婚家庭的出现:

•社会生产力提高,男子地位日趋重要,逐步掌握家庭财产权,并取得了对妻子及子女的控制权,即家长权;

•同时以经济为基础的对偶婚日趋稳定,家庭进而演化为转偶制家庭,形成了个体婚家庭。

★个体婚家庭的特征:

•确立了一夫一妻的稳定婚姻关系,家庭因家庭经济的与壮大而稳定;

•形成了以父系为主导的家庭财产关系;

•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牢固;

•独占性同居;

•形成了男子对妻子及子女的家长权

4.对家庭未来的有几种观点?结合你的知识以及观察与思考,谈谈你对家庭未来的看法。

家庭消亡论:社会文化观念嬗变;家庭功能外化;现代科技对生育的挑战;国家的干预;全球化的深入。

家庭复兴论:认为家庭回归传统。 

家庭振兴论:新的生产方式将人们带回家庭;社会因素对电子家庭的支持;价值观念促使人们回归家庭;以家庭为中心将开辟新是社会全景。

家庭多元论:阿尔温·托夫勒认为家庭结构与模式多样化。

家庭趋同论:威廉·古德认为:现代化的趋同导致家庭的趋同。

家庭未来综合论:

家庭继续存在;家庭结构与功能多样化;社会规范更新;个人选择余地扩大;生命科学突破。

1.家庭概念及其要素与特征;

法律定义:家庭是以婚姻、血缘为主要纽带的具有情感性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

大众观念定义:家庭是由彼此相爱、互相关系的人组织的生活群体单位。

 家庭特征:

•1、家庭是社会生活基本单位,初级组织,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群体性,家庭指生活在同一屋顶下的所有人。家庭通常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带形成的群体。

•3、情感性,家庭是一个以亲密情感为特征的初级群体。

4、私有空间性。家庭是夫妻繁育后代的场所、是家庭情感交流的场所,因而具有很强的私有空间性,是家庭情感交流的场所,因而具有很强的私有空间性,是家庭及个人隐私权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家庭本质;

1、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家庭一般以婚姻为基础,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并生育子女是自然关系的体现;婚姻制度是社会对男女结合的认可,家庭关系是社会伦理关系,这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2、家庭是历史范畴:

家庭经历了血亲家庭、族婚家庭、对偶婚家庭、个体婚家庭等历史形态,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具有其历史特征。

3、家庭是典型的初级群体:

 ①家庭是社会自然产物;②家庭成员关系具有情感色彩; ③家庭有一定群体规范; ④家庭具有连续与稳定性。

4、家庭是社会制度:

家庭具有社会制度的一般特征:普遍性、相对稳定性、复合性。

 

3.家庭结构及变迁;

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组织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

按家庭代际层次与亲属关系分: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变异家庭(夫妻家庭,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统一恋家庭等)。

按家庭权力划分:父权家庭、母权家庭、平权家、庭舅权家庭。

按家庭规模划分:大家庭、小家庭、单身家庭。

配偶人数与对数划分:多夫多妻家庭、一夫一妻家庭,一妻多夫家庭。 

家庭结构简单化,核心家庭成主流;   

婚姻家庭、丁克家庭、周末夫妻家庭、空巢家庭等增多;

家庭家庭与生活模式多元化,变异家庭和非婚模式呈扩大趋势。

4.家庭功能及其变迁。

  家庭功能 (family function)指家庭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能起到的功用与效能。家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能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3、家庭功能变迁及原因  

•变迁表现:①威望权利地位正从家庭中心转向个人中心;②家庭经济功能转向消费功能;③学校教育基本替代家庭教育;④社会功能替代家庭功能;⑤性观念变化,婚外性关系增多;⑥家庭生育功能减弱。⑦政治与宗教功能减弱。⑧家庭性生活功能与情感功能增强。

•变迁原因:①社会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②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③文化与观念的变化;④其他原因。

   结合自身观察与知识说明何为变异家庭?你是如何看待变异家庭的?P43

1.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有什么特点?

  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或联系。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和血缘关系(或模拟两种关系),在一起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着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

 特征:

 1、自然关系属性:从形式上看,家庭关系是一种基于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或模拟) 的自然关系;

2、社会关系属性:家庭关系的内涵却有着社会学的涵义,是社会制度整合的关系,具有伦理性、习俗性。

3、亲密关系属性:以血缘和婚姻为基础的关系,以情感和性等内容,通过长期共同生活逐步形成的关系,因而具有亲密性。  

2.影响家庭关系的内、外部因素有哪些?

  影响家庭关系的内部因素 

  1.家庭人口数(公式):决定家庭关系的复杂程度

  2.家庭代际层次

  3.夫妻对数:多中心 离心倾向

  4.家庭成员间的特征差异程度

  5.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

  6.家庭认同意识。

影响家庭关系的外部因素

  1.社会生产关系:

     家庭关系适应生产方式

2.社会规范:

     法律制度对家庭关系约束力

3.宗教:

     宗教教义对结婚、离婚的规定

3.简述中国社会的夫妻关系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的。

       我国历来视夫妻为一体。古代的夫妻一体,是以妻子丧失人格,依附于丈夫为前提。现代的夫妻一体,是夫妻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两个不同质的人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形成的矛盾统一体。 

 传统中国社会的夫妻关系   :夫为妻纲  男主女从(夫主妻从)  夫唱妇随  男尊女卑  相夫教子

    现代中国社会的夫妻关系:1.夫妻关系是家庭的轴心

2.主从型占少数,平等型居多数

   (资源交换论 文化决定论 女权主义)

3.逐渐脱离角色隔离,希望成为伴侣式关系(“爱”的感觉置于家庭生活的中心)

4.夫妻冲突与离异增加

4.亲子关系有什么特点?我国现阶段亲子关系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

 亲子关系的特点: (一)亲子关系的不可替代性 血缘关系  法律关系

(二)亲子关系的不平等性  父母的权威 父母的影响

(三)亲子关系的变化性 宏观:家庭外部(社会变迁) 微观:家庭内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

一)亲子在发展阶段上的适应困难

  1.父母问题:不能适应孩子的成长变化 (青春期)

  2.子女问题:不能体谅父母的苦心

  3. 过分期待: 

二)亲子关系的代际差异

代沟与代差

1.生物方面的差异( 心理 生理 性格)

2. 两代人的成长背景不同( 社会环境 所受教育 人生阅历)

3.文化传递模式的变化(米德)

4. 缺少交流

5.现阶段中国家庭网的功能是什么?

   家庭网络系统是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具有层次结构的网络系统,其系统层次结构大致呈现出以家庭为核心的几个同心圆状小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格局状态。

家庭支持网的功能:

          提供各个孤立家庭所没有的功能,对核心家庭需求的补充。 

   (一)经济上的相互支持

   (二)生活上提供方便

   (三)情感交流

   (四)社会事务上的相互支持(应对家庭灾难  帮助职业选择或调动  提供婚丧嫁娶服务等)

6.家庭概念及分类;

家庭是运用各种手段约束家庭成员行为,调节家庭关系,以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以保证家庭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活动

家庭依据手段的不同,可分为:

家庭硬;家庭软;家庭自我。 

7.家庭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家庭管理:指为保证家庭的运行或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而展开的对家庭生活有关的家庭经济、家务、文化活动、环境、物资等方面的组织、决策、指导和协调等活动

内容:

家庭经济管理:

•家庭收入分配:要解决以下问题:

   1、共同储蓄问题;

   2、家庭财政管理权问题;

   3、收入分配发言权问题。

•家庭消费:是指家庭对各种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服务的实际消耗。家庭消费有家庭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方式一般决定社会地位高低。

   改革后中国家庭消费特点: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趋向合理;消费方式多元化。

家庭生活管理:

•家务劳动:是家庭成员用于家庭内部事务的自我服务和相互服务的劳动消耗。

   家务管理主要要解决问题是:家务劳动分工问题;家庭劳动是否有报酬问题。

   目前学界对家务劳动分工的性别不平现象研究比较多。另外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势。

•家庭休闲:指家庭成员从岗位及家庭事务中出来,为休息、或散心、或培养兴趣、技能、或学校知识,投身社会或自我开发的完全随意的活动。休闲具有重要功能,是个人体现个性表现自我的形式。休闲社会正来临。

•家庭生育管理

•西方家庭计划:家庭计划是家庭根据其经济情况、健康状况、生育意愿,而自由地、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计划。西方节育思想源于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中国计划生育:1973开始全国计划生育工作,1988年: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现代不育文化兴起。中国进入后计划生育时代。独生子女家庭是高风险家庭。 

★思考题:

   1、结合自身观察与知识论,以自家为例说明家务管理的模式及其影响。

 2、结合自身观察与知识,举例说明现代家教的优劣点。

家教的陶冶:家教指家长等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对下辈进行教育活动。家教对家庭后代性格、行为。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1.市场经济对家庭的影响;

家庭与市场经济:

• 市场经济是家庭变迁与个人自由发展的催化剂:①促进家庭结构的变迁,促进婚姻与家庭平等化;②改变家庭成员在资源占有上格局,促进了家庭功能变迁;③促进家庭观念的改变,催生自由民主意识;④提供家庭模式的选择机会。

•市场经济导致社会不平等及家庭问题的产生:

   ①经济领域的不平等可能催生贫困的代际继承;②市场经济中经济压力改变家庭关系,甚至引发家庭冲突;③市场转型引发家庭失范。

2.大众传媒对家庭影响;

  大众传媒时代我们家庭生活甚至人格都打上了传媒的烙印:

•传媒在家庭内部性别关系调整中有着双重性,影响着家庭结构的:

  ①传媒具有建构性别意义与模式功能;

  ②网络普及推动女性地位的提高,有助于平权家庭的建立;

  ③传媒挑战家长权威,改变传统亲子关系,有助家庭民主化。

•传媒对家庭功能双向影响:

   ①传媒提供了交流的丰富材料,充实家庭生活,为家庭情感交流提供场所、模式与机会;

  ②家庭成员对传媒的依赖性的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家庭成员的交流的注意力,不利于家庭亲密关系的建立;

  ③传媒在家庭教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强化家庭的教化功能;

  ④传媒在青少年社会化中产生多种消极影响,如垃圾信息弱化其道德意识、不良伴生品危害其身心健康、跨文化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失范与冲突。

3.家庭网络系统组成;

•根据中国人际关系网络系统的差序格局特点,本文把家庭网络系统从内至外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子系统:

   A家庭内部网:即由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构成的网络;

   B家庭亲朋网:即由家庭及成员与亲戚朋友所构成网络;

   D家庭社区网:即由家庭与社区内、非亲戚朋友关系的个人或组织所构成的网络;

   D家庭社会网:即由家庭与社区以外非具有亲友关系个人或组织构成的网络;

  其中B C D共同构成家庭网络系统的家庭外部网。 (参见图表)。

4.家庭婚姻压力及原因;

•婚姻家庭压力含义:指家庭成员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

•西方学者将婚姻家庭压力概括为:六D危机:违背期待、丧失荣誉、经济萧条、家庭成员分离、离婚、家庭成员死亡等。

•相关研究表明婚姻家庭压力强度前三位的事件是:配偶或家庭成员的死亡、离婚或家庭成员的分离、结婚。

5.家庭暴力及其原因与对策;

•理论分析:

   家庭系统论:家庭暴力关系是家庭互动的产物,而不仅仅是个人行动的产物;家庭互动具有互动机会多、互动深度高等特点,因此冲突与压力大,易产生暴力关系。

   家庭冲突论:家庭首属群体性决定的家庭内部高度冲突性、男权文化及家庭领域的私权性导致的社会规范对家庭冲突容忍是家庭冲突的产生的原因。

   女权主义观点:社会制度-父权的产物;文化准则的产物;性别角色社会化产物。

   社会性别观点:强调性别差异、强调地位与角色、强调关系、强调过程。

•原因分析:

   男强女弱的性别文化;婚外情的蔓延 性格上缺陷或生活恶习;家庭关系不和。

防范分析:

   立法:制定专门综合性发对家暴的法律;

   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的知识技能,转变其观念;

   提供专业服务:婚姻暴力急症室;妇女庇护所;社会工作介入。

5.离婚及其原因、影响。

•离婚原因理论解释:

 宏观社会原因:①人口学观点;②社会学观点;经济学观点;③心理学观点;④威廉·J·古德的离婚原因观点:社会离婚价值观改变、亲友不再重视婚姻的稳定、婚姻功能被其他社会制度所替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离婚微观个人原因:①性格志趣差异;②家事冲突;③情感淡薄;④性生活失调。

•离婚的负面影响:

  ①离婚者面临角色转换的冲突与紧张,影响其正常生节奏;②离婚造成家庭某些功能的和意义的丧失;③离婚影响到当事人子女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

•离婚的正面影响:①离婚可能是不幸的终结;②离婚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促进婚姻的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导致婚姻观念、社会观念的更新与进步);③离婚可能挽救孩子于不幸婚姻生活。

★思考题:

   结合自身观察与知识论述大众传媒对家庭的影响。P237

   结合自身观察与知识说明何为家庭暴力?你是如何看家庭暴力的?P198

   简述现代家庭主要面临哪些危机?P280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