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目的 | 确保公司建立的能源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能源方针 的适宜性,能源管理绩效,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等,以确定能源管理体 系和能源节约的持续改进方向建议及资源需求。 |
评审时间 | 2020 年 12 月 16 日 时间:09:00~ 12:00 |
评审人员 | 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各部门负责人、能源关键岗位人员等 |
评审地点 | 会议室 |
会议记录 | 马增虎 |
方针:格遵守国家有关能源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建立、实 施、保持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能源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实现能源绩效目标,不断降 低公司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绿色公司。
该方针内容符合公司的宗旨,全体员工通过培训、宣传和文件发放的形式,为能源目标 和指标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框架,目前能源管理体系的方针是适宜的,无需更改。
二、能源基准、能源目标和指标:
公司按照制定了《能源目标、指标和管理实施方案控制程序》,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情况, 决定更改能源基准,按照2019年7月-2020年6月实际能耗数据作为能源基准,制定2020 年7月-2021年6月能源目标和指标。
所确定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符合公司目前状况,是适宜的,并按确定的能源管理方案得到 推进和实施,但个别部门因各种因素未完成目标值,相关责任部门按要求进行了原因分析, 并采取了相适宜的纠正措施。
三、能源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结果
为了验证公司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现状,按公司年度内审计划的安排,2020年11月25日
组织了一次内部能源管理体系审核。本次内部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得到了各部门的重视和积极 配合,开出了 2份不符合报告,相关责任部门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纠正措施;在审核 现场也发现并提出了不少的建议改进项,各单位均能加强监督检查,举一反三,及时改正了 问题。从审核的结果看,公司的能源管理体系基本符合ISO5(XX)L2018标准的要求,组织能 够遵守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要求,体系运行较为有效。各级领导和员工的能源管 理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能将节能降耗的思想融入到口常的工作生活中,积极争取公司的能 源管理体系试点工作等。
四、与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与反馈
按能源管理的要求,积极与市、省工信委进行沟通交流,按要求进行能源审计、能源自 查等各项工作,并及时报告能源管理的各项结果,积极收集相关法规和上级领导的要求, 交流与反馈正常有效。
五、能源绩效和相关能源绩效参数的评审
公司已识别和确定了公司的关键能源绩效,并进行了重点用能系统和设备的参数设置, 形成了公司自上而下的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绩效体系,并进行了记录和考核。目前,公司在 计量设备安装尚未全面,关键参数还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六、合规性评价
公司承诺遵守适用与能源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其他要求,编制了《法律法规和 其他要求控制程序》,并获取了相关法律、标准文本。
编制并发布了《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于2020年10月20日评价了能源管理 体系运行过程中对适用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
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中的法律法规进行了遵守情况的符合性评价,其中重点 评价了主要能源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评价的结果来看,公司的能源管理体系遵守了适用的相关能源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其他 要求。后续公司需要深入挖掘重点用能设备和重点用能系统的节能潜力,加大节能技改的资 金投入,严格执行能源管理体系要求,逐步减少能源消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管理基准的建立符合要求,制定的能源目标和指标按确定能源管理方案和相关运行 要求和制度得以推进和实施。
七、下一年度能源管理体系工作和规划
1、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经济分析专题会议,对能源管理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并加以解决, 提高经济分析的即时性和实用性。
2、全面落实总公司节能目标,分解制定的节能目标。
3、按文件化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全面的细化管理,并通过宣传和培训,将能源管理 体系要求及时传达到各个岗位和相关方。
4、加强节能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力度。
八、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公司的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化体系运行来只是在内审时发出了 2份不符合报告,已经基本 完成了整改。
九、以往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按照制定的《管理评审程序》有序执行,公司能源管理体系执行情况良好。
十、能源管理体系的客观变化(公司的组织结构、职责分配、资源配置是否适宜、体系文件 是否有修正的需要)
目前公司的能源管理体系组织机构、职责分配、资源配置适宜,无需进行变更。
十一、管理评审总结及建议决策:
评审总结:本公司的能源管理体系与标准的要求一致,体系策划是充分的,体系文件与 公司目前的现状相一致,是适宜的,体系经过现阶段的运行是有效的。
决策:
1、按计划要求完成目前已经计划实施的技改方案,由生产部负责,确保完成预计的节能 量;
2、公司将在后续加大对节能改造的资金投入,不断挖掘各用能单位的节能潜力;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