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美学》朱立元版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2025-09-29 03:06:06 责编:小OO
文档
《美学》朱立元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游戏说: 首先是由康德提出的,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

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游戏是消除人性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

但是,艺术与游戏有相同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是片面的。

2、表现说: 兴起于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代表人物有德拉克洛瓦、柏格森和克罗齐等;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划入表现说,代表人物有陆机和刘勰等。

表现说批判模仿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表现说把艺

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

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仍然是片面的。

3、符号说: 是由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首先提出。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现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符号说综合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4、艺术想象力:较为明确地在人性论基本框架中谈“想象力”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产生想象、幻想、联想等活动。常常被认为是艺术家最重要的能力,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起着最大、最核心作用的能力。

 艺术想象力是一种能生成意象的纯粹感性能力,是蕴涵时空从而超越时空的,它有自己的想象逻辑。

5、艺术灵感:在西方,对于灵感有较多领会的是柏拉图和郞吉弩斯。

 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

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

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灵感客观存在,是艺术家在自身心理素质与后天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学养积累

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和活动。它是艺术家创造力极为旺盛、

勃发时一种神思活跃、意象奔涌的心理状态。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

态的超越。它是一种非预期性、突发性的艺术思维境界。

6、气韵:首次出现在南朝画家谢赫的绘画六法之中。

 它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而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7、“天人合一”:它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哲学、美学的精髓。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人与宇宙之间,处处和谐一致,协调感应,同体合流,毫无间隔。

 儒家:以社会伦理为本位,侧重于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入手达到天人合一。

 道家:侧重于从自然立论,认为真正的美就在人与道融为一体。

 所以,“天人合一“即是在艺术创作中,把自然当做自己的精神家园,用整个身心去感受自然、宇宙和生命,容纳万物精魂。

8、有意味的形式说: 20世纪英国美学家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虽然,这一说法突出了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近一步,但是它把“意味”和“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与神秘主义。

二、简答题

1、悲—— 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事件过程,由强烈的灾难性结局引起痛感体验,

最终提升人的心灵情感与理性的审美形态。

  悲剧突出表现为毁灭性结局,并以一定事件性质体现出来。

 悲剧主人公有不同程度的正面、积极品质。

 冲突内涵: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自我

 悲剧首先是痛感,不舒适的悲情体验后,最终转化为审美快感。

 艺术悲剧更集中、纯粹,体现主体性—生活悲剧显得芜杂、偶然、容易引发现实功利的感触。

 悲剧发生包含必然性法则:人的有限性、异己力量的存在

喜——既是一种艺术类型,也是一种审美形态,它经历了由艺术形态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成为喜剧理论的核心,它包含着一种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发泄,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的笑。

喜剧有两种形式,一是讽刺,一是幽默。

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优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其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使人产生优美感,表现为个体与对象之间的和谐,单纯地引发一种感性的快感。

 是美的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状态的审美形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是对象所具有的“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什么感受。是一种理性的快感。

 特征: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是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2、悲剧的净化作用:

A.英雄悲剧

B.毁灭性结局

C.引起怜悯、恐惧 等情绪,净化 灵魂。

D.悲剧的人物、情境和情节具有非常性质;借他人酒杯 浇自己块垒,被压抑的情绪发泄出去。

E.理智的澄清,重新思考人类命运、人性、人生。

3、自然美的特点:

A.自然美的构成:自然界中各种物的美

B.从致用、比德到畅神:致用是指人类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比德指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C.自然美的属性:原始性

D.不可存在,“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E.自然美的两种契合: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

4、社会美的特点:

A.社会美的构成:人的美、社会实践活动的美、社会环境美、社会产品美等

B.特征:以善的内容为前提和基础(集中表现在先进人物、产品)

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心理 观念 理论)

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人的自由本质、符合人的理想、给人愉悦感)

受地域、民族、历史条件

 .核心:人和内在的精神世界

 .本质:体现人的理想,给人以愉悦

5、喜剧的“笑”产生的机制

A.是因为不和谐,错位(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的矛盾)

B.可以分为:滑稽的笑(突然荣耀、预期失望)、讽刺的笑(丑自炫为美)、幽默的笑(智慧而仁厚)、机智的笑(给人肯定性情感)、荒诞的笑(荒诞不经、违背常理)

C.笑者的介入,这是喜剧的主体,例如人的期待突然消失或荣耀的突然到来,产生了一种优越感

D.最终达到对自我的肯定,不只是生理意义,还包含社会、心理、情感的意义等

6、空间艺术的特点:

A.空间艺术包括:建筑(是一种介于审美和实用之间的艺术形态。)、雕塑(是一种静止的空间结构,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瞬间加以表现,以静态的方式来暗示某种丰富的含义和意境)、绘画(是在平面内营造空间的艺术,以人的视觉为基础,捕捉对象的影像并将之展现在平面中)

B.直观具象性:运用物质材料在空间展示直观视觉形象

C.瞬间凝固性:只能抓取瞬间表现永恒意义、有限无限

D.空间表现的差异性

E.凝聚的形式美

F.形象指向蕴涵深刻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更突出表现为象征寓意。

三、论述题

1、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以具体作品为例)。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

A.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各门艺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各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界限。

B.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的物质存在。色彩、线条、旋律等。面对艺术品时,首先是借助于形式符号层来进入作品的意象世界层,进而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经受审美体验。形式符号层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

C.意象世界层。属于核心层次。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之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

D.意境超验层。属于最高境界。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分为广义和狭义。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意象超验层是以意象世界为中介的,意象层是进入意境层的必由之路。

以梵高的《星空》为例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

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竖向的柏树与横向的山脉,星星回旋于夜空,新月漩涡,星云与棱线蠕动,柏树火焰,教堂尖塔伸向天空。弯曲的长线与破碎的短线,是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的、眩目的。

这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对世界的感受。红褐混合的火焰预示着要从情境内逃出的痛苦,与画布顶点的距离也是绝不能逃出的理由,云层和夜空形成漩涡,不断的吞进吐出,困惑、解脱、痛苦不停缠绕。平静的村庄上方占据了大篇幅的疯狂与悲伤。画布没有真正的如“流动的星夜”中说的那样流动,是悲伤在缠绕着作者,不是画布,画境永远是静止且立体的,每一笔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时间不同,心境不一。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晕,不停挣扎着释放,可终究没有到达村庄里面。仿佛幸福没有照到悲伤里那样。

这是一种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

2、人生境界如何向审美境界生成?

 人生境界是人在历史、现实、未来向度上与自然、社会、自我等各种关系呈现的浑然整体的状态,它根植于人生实践,具有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是人的存在状态和生活行为的程度和高度,是人与世界的交融统一,是作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在体验,取决于对自身生存实践及其意义的觉解。

 人生境界的划分冯友兰: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宗白华:利、爱、权、真、神、美;人生境界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职业、审美诗意三个方面

 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情境,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转换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其生成机制在于精神上的修养功夫或内在实践以达到虚静和观道之境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同时,进行与艺术境界的相互切换,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有的止于形式的欣赏,有的进于意向的体味,有的是对意味的体味,以达到超验的意境。审美境界是情景、主客、感性和理性、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审美境界是超越现实、精神自由的状态;不断地提升修养,境界转换才可能。

3、审美教育的特点把握。

  美育就是人格教育;是情感教育,对人的感性、情感陶冶,对人的灵魂净化,对人生境界提升;是艺术教育,培养艺术感受和鉴赏能力。

 情感性是美育的首要特性,不仅是指美育主要是以情感为中介,通过诉诸人的情感领域来进行的,而且也是指美育具有激发情感、以情动人、陶情养性的重要作用。

 美育必须要以学生即受教育者为中心的,以活生生的感性来表现审美理想的,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到审美的世界中,并借助于直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跃与和谐运动,才能领悟到美的境界并受其感染。注重审美教育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提升学生的精神。注重美育的全面性,德智体教育可以借助美育手段和方法提高效果,美育又是其他教育方式发展的基础。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