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读《西行漫记》的真实
2025-09-29 03:08:14 责编:小OO
文档
王钰湲:读《西行漫记》的真实

王钰湲

我觉得真实性与客观性是新闻的核心与灵魂,这当然也是新闻工作者所应该坚守的首要原则。若是报道失去了真实性,那就与科幻小说没有区别。作为新闻报道作品的《西行漫记》,从始至终都以客观的视角,让真实性贯穿全书。在《西行漫记》中坚守了以真实来写作的标准,坦白直率,尊重客观事实。从书中能反映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力求以最真实最好的方式打动众多读者的心。《西行漫记》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真实性。

爷爷曾热力推荐《西行漫记》这本书,并说对此评价说是一本真实介绍情况的书。在《西行漫记》的文字行里之间,看到作者在充满冒险,历尽艰辛的路途中扮演一位细心和冷静的观察家,经过作者的实地采访和调查后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以最真实的写作手法记录和客观的描述下来。书中很多都是采用新闻叙事的方法,很多都是用当事人的口述实录的。在自序中写道:“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此外还有、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而《西行漫记》经久不衰的价值,也恰恰是来自于它高度的历史真实性。

以耳闻目睹,眼见为实,亲自口问手写来保证了采访内容的真实性。可以看到在写作时将自己没有采访到的内容也严格注明了信息来源。例如也想采访朱德,可是不巧他离开延安后朱德才到延安。为了使《西行漫记》中也出现朱德总司令这个人物,他引用了尼姆威尔斯对朱德访问的笔记材料。在书中他记叙自己没有直接见到朱德而写的《关于朱德》一章有不确切之处,也严格注明了素材的来源。处处都可以看到将确凿无疑作为准则来写作。比方说在延安期间,他访问时,都要把对问题的回答全用英文记录下来,然后翻译成中文,再由来改正。而也是一位对具体细节力求准确的人,这点也恰恰保证了对于新闻素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后来还对所说的一切进行了核实,在书中写道“在我看来,他()所说的话是真诚,老实的。我有机会核对他的许多话,结果往往发现这些话是对的。”为了减少报道中的错误,把他译成中文的文字再次翻译成了英文,就这样反复翻译来精确报道中的文字。有一段中写道,“我提出的关于个人问题的单子只是一个参考提纲,谈话常是前后跳跃的,有时从进一步提问中又引出各种各样的补叙。我把笔记精心地加以整理,而后交给吴亮平;由他把全部草稿译成中文交审阅。经的校订、调整和扩充、压缩,我和吴亮平又把稿子译成英文,然后再翻成中文。经过的再次审阅,拿出一个二次修订稿,这样,吴先生和我才把它译成中文。”如此的严谨才保证了整个记述真实准确,如实反映出对过去经历的看法,完全可以当作生平的记载和权威史料。也就是这种严谨,让《西行漫记》的内容更准确更充实。

在《西行漫记》中,作者把所见所闻搜集来的材料真实的描绘再现出来,在描写人民以及导致他们生活成败的的事件时,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忠于现实和尖锐的。这些都基于他的亲自调查,基于他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怀着同情心了解到的事实。有一段令我印象很深刻,在西北大灾荒的一个灾难现场,一个个生命被活生生的饿死,看着那些生命饿死后成为的一具具尸体时,描写如同经历了一场恶梦一般:“你有没有见到过一个人一个辛勤劳动,“奉公守法”,于人无犯的诚实的好人有一个多月没有吃饭了这种景象真是令人惨不忍睹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皱折?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的每一根骨头;他的眼光茫然无神。他即使是个20岁的青年,行动起来也像个干瘪的老太婆,一步一迈,走不动路他早已卖了妻鬻了女,那还算是他的运气他把什么。都已卖了房上的木梁,身上的衣服,有时甚至卖了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他在烈日下摇摇晃晃,睾丸软软地挂在那里像干瘪的橄榄核儿这是最后一个严峻的嘲弄,提醒你他原来曾经是一个人!”

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真实的描绘了暴力统治下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这些文字很写实,把一画面带到读者的眼前。 

作者在选取人物的相关资料上面,也本着以真实为原则进行写作。他并没有生硬的将人物的经历,职务和政治观念一列列的摆在读者面前,而是更多的选取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作者对人的描写,也因此成为了全书的亮点,也是书中的精华。“忽然间,他们(夫妇)两个都俯过身去,看到一只飞蛾在蜡烛旁奄奄一息地死去,高兴得叫起来。这的确是一只很可爱的小东西,翅膀是淡淡的苹果绿,边上有一条橘黄色和玫瑰色的彩纹。打开一本书,把这篇彩色的薄纱般的羽翼夹了进去。这样的人会是真的在认真的考虑战争吗?”

这种写生一般的描写,很少能在历史题材作品中出现。譬如上面那段,感觉年轻时的的形象就突然丰满起来了。关于的历史书籍数不胜数,但能像这样描写的恐怕不好找。书中除了正事,再添加了这些鲜活的材料穿插在其中,让读者感觉可信度大加,这些也是反映了看到他们的真实生活。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一直认为真实和客观是新闻的基本要求,没有人愿意花时间阅读一个充斥着记者和编辑想象的故事的报道,也只有做到新闻真实,才能得到读者的赞同和认可。而也公平公正地忠于这样的客观性原则完成了《西行漫记》。我想,这本书最终能成为轰动全世界而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杰作,有很大的原因在于作者始终是将真实客观作为写作原则,采访的素材可信度很高,以真实的叙述方式,以一个无党派人士的身份来对红军的真实情况作了最客观公正的报道。一本书能得到这样的肯定,我感觉肯定离不开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楷模。每位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像他一样将真实摆在首位。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