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_数据分析与建议(2)
2025-09-28 21:04:11 责编:小OO
文档
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

自我评价研究

)))数据分析与建议*

杨有红陈凌云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100048)

=摘要>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能够释放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有助于企业外部相关利益者的决策。本文主要对2007年沪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于实现内部控制三个基本目标)))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对5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6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数据分析建议

在以企业为纽带的博弈各方中,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师对内控的鉴证能够释放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使得投资者得以对管理层内部控制行动和自身的投资风险做出判断。与内部控制其他理论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不同,近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相关研究在我国并不多见,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早期的文献多着眼于介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相关思路及方法(林朝华、唐予华,2003;王立勇, 2004);近期的文献多数集中于个案或某一切入点(比如某种具体方法的研究(张谏忠、吴轶伦,2005;戴彦,2006;于增彪等,2007;陈汉文、张宜霞,2008)。纵观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面的研究,鲜见对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规范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文献。近年来,我国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规范构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对相关法规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对相关的完善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沪深两个交易所分别颁布了针对上市公司的5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6和5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6,本文主要对沪市862家通过指定报纸和网站披露了2007年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实现控制目标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评价依据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尽管2007年年报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师审计报告时统一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尚未出台,但无论是财政部2001年颁布的5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6,还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5上市公

*本文得到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课题5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6项目(项目批准号:2008K J A03)的经费资助,特此感谢。李睿、杜勇、王阳阳、汪薇在数据收集方面为本文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一并表示感谢。

司内部控制指引6,遵循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公司章程及董事会议事规则等内部制度、合法授权使用和处置资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可靠都是内部控制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因此,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大都将财政部的5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6,或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5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6作为评价的依据。

二、数据分析

对包括投资者在内的企业外界各利益相关者而言,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信息是了解企业公司治理与管理规范化程度、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投资者信心的措施;对企业管理层而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能够使企业通过检测和反省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来持续提高内控系统与控制环境的藕合度,不断消除内部控制缺陷,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消除不利于内控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

按照5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6和5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6,一个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的企业,至少要做到企业经营中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等内部规章、按合理的授权使用和处置资产、严格按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对外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已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企业在内控自我评价过程中应该能够基于上述三个目标识别和认定内部控制的设计风险、运行风险以及设计或运行无效而导致错误或舞弊的风险,从而为上述三个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尽管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同时为实现包括战略实施、管理效率与效果在内的五个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证券监管机构和交易所的监管、注册会计师的财务报表审计基本上是基于上述三个目标进行的。有效的内控系统应该能够规避不利于上述目标实现的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将上市公司未受到的处罚和交易所的谴责、对外发布的财务报表未出现会计差错、财务报告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作为衡量基于上述三个目标的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

1.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5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6和5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6中鼓励(而非强制)有条件的上市公司随年报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沪市公司2006年和2007年披露年报的公司分别为848家和862家。已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沪市公司06年和07年随年报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统计

数量与比重按报告情况分类

2007年2006年

数量比重数量比重

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1441617%30315%

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7188313%81615%合计862848

从表1可以看出,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数量由2006年的30家增长到2007年的144家,占当年披露年报公司的比例由2006年的315%上升到2007年的1617%。说明具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条件且愿意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公司的数量在快速增加。但从总体上看,披露内控自我评估报告公司数量仍然很少。

2.自我评估与会计差错更正的关系

无论采用何种框架作为评估依据,也无论以何种目标为标准来界定内部控制有效性,财务报告内控有效性始终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判断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事后发布会计差错更正公告表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和发现报表中存在的影响投资者基于财务报告做出经济决策的重大错报和遗漏,可以认为此时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着重大缺陷或重要缺陷。因此,我们以年报公布后对年报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作为样本,分析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与财务报表质量的关系。自我评估2007年年度报告公布后对年报进行重大差错更正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

表2沪市公司对07年年报做出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

数量与比重按报告情况分类对07年年报进行会计

差错更正的公司数量

在同类公司中占比注1在同类公司中占比注2在862家沪市公司中占比

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1510142%9109%1174%

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150201%90191%1714%合计165)100%19114%注1:第一种分类以是否披露自我评估报告作为标准: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中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公司数15/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数144=10142%;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中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公司数150/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数718=201%。

注2:第二种分类以是否进行会计差错更正作为标准: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中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公司数15/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公司数165=9109%;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中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公司数150/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公司数165=90191%。

从表2可以看出,沪市862家发布2007年年报的上市公司中,共有165家公司随后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占沪市862家上市公司的19114%。而在165家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中,仅有15家公司披露了自我评估报告,其余150家公司均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二者分别占全部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9109%和90191%。在已披露自我评估报告的144家样本公司中,仅有10142%的公司随后进行了会计差错更正,而未披露自我评估公司的718家公司中,有201%的公司进行了会计差错更正,二者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差异(p<0101)º。因此可以认为,从减少会计差错更正这一角度,管理层出具自我评估报告对改善内部控制质量有显著的作用,即管理层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适时实施改进方案,对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

3.自我评估与审计意见的关系

除了会计差错更正,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类型也是衡量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相比,无论是出于提醒报表使用者对强调事项潜在风险的关注而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还是上市公司拒绝按审计调整建议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以及审计范围受到而出具的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都表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沪市公司2007年非标准审计意见情况统计如表3所示。

表3沪市公司07年非标准审计意见情况统计表

数量与比重按报告情况分类被出具非标意见

公司数量

在同类公司中占比注1在同类公司中占比注2

在862家沪市公司

占的比重

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42178%6106%0146%

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6281%93194%7119%合计66)100%7165%注1:第一种分类以是否披露自我评估报告作为标准: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中被出具非标意见公司数量4/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数144=2178%;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中被出具非标意见公司数量62/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数718=81%。

注2:第二种分类则以是否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作为标准: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中被出具非标意见公司数量4/被出具非标意见公司数66=6106%;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中被出具非标意见公司数量62/被出具非标意见公司数66=93194%。

表3的结果表明,沪市862家发布2007年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66家被出具了非标审计意见(其中48家为加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10家为保留意见,8家为无法表示意见),占862家上市公司的7165%。在66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公司中,仅有4家披露了自我评估报告,其余的62家公司均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二者分别占该类样本公司的6106%和93194%。在已披露自我评估报告的144家公司中,仅有4家公司(3家为加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1家为保留意见)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占比为2178%;而62家被

º将沪市862家公司分为两组样本,一组为披露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一组为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设虚拟变量D,样本公司中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D=1,未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D=0。对这两组样本的变量D进行均值检验。

出具非标审计意见且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则占全部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N=718)的81%,二者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差异(p<0101)。从这一组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财务报告质量较高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财务报告质量较低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机不足。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管理当局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做出评估,并表明其对财务报告和资产的安全完整无重大不利影响,这实际上表明了管理当局的一种合理保证,同时也有利于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加以改进,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的可能性。财务报告质量有问题的公司,由于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对财会人员、管理当局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从而可能导致他们不遵守相关的财务法规,甚至粉饰财务报表,而一个内部控制并不健全的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可能会得到更加强烈的负面市场反映。

4.自我评估与受处罚的关系

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保证经营的合法与合规。良好的内部控制应该能够为规避因违规经营、违规调度资金及使用资产、财务报表舞弊、信息披露违规等原因受处罚事项的发生提供合理保证。我们对沪市公司2007年年度受到处罚情况以及2007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情况做了如下统计分析,见表4。

表4沪市公司07年受处罚情况统计表

数量与比重

按报告情况分类处罚公司数量

在同类公司

中占比注1

在同类公司中

占比注2

在862家沪市公司

占的比重

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10169%2163%0112%

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375115%97137%4129%合计38)100%4141%注1:第一种分类以是否披露自我评估报告作为标准,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中受处罚的公司数1/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数144=0169%;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中受处罚的公司数37/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数718=5115%。

注2:第二种分类则以是否受处罚作为标准: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中受处罚的公司数1/受处罚公司数38= 2163%;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公司中受处罚的公司数37/受处罚公司数38=97137%。

从表4可以看出,沪市862家发布2007年年报的上市公司中,共有38家公司被处罚,占沪市862家上市公司的4141%。而在38家被处罚的公司中,仅有1家公司披露了自我评估报告,其余37家公司均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二者分别占全部受处罚公司的2163%和97137%。在已披露自我评估报告的144家样本公司中,仅有1家公司(占比为0169%)受处罚,而未披露自我评估公司的718家公司中,则有5115%的公司被处罚,二者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差异(p<0101)。尽管2007年受处罚的公司中,并非所有公司的被处罚事由都发生在2007年,有些事由发生于2007年之前,但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一个较长时期内进行的,能够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的公司也并非只在2007年度才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在2007年前的若干年中构建、运行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为2007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信息创造条件。因此,从以上的统计结果不难说明,管理层出具自我评估报告对内部控制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沪市862家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虽然比2006年有所增加,但占比仍然较低,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意愿不强。但将披露自我评估报告与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两类公司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资金管理与资产使用的合规性、经营合法性方面均有显著不同。我们的统计数据表明,就以上三个内部控制目标而言,披露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其内部控制有效性更强。

尽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能够大大提高内控有效性,但上市公司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数量却很少、比例很低,我们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依据缺乏统一性从理论上讲,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要围绕五大目标进行,分别评价其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但是,以五大目标、五大要素为核心内容的标准版的内部控制框架5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62008年5月颁布且于2009年7月1日起实施。尽管2006年沪深两市分别出台的5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6和5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6存在着导向和详细程度的差别,但都要求上市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在此之前的内控有关规定有国资委颁布的5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6、银监会颁布的5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6、颁布的5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6、财政部颁布的5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6等。这些法规的执行范围相互交叉,法规的内容相互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同一个公司可能同时适用不只一个内部控制规范。政出多门给上市公司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上市公司努力的方向,但企业目前并不具备按具有高度认同感的框架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环境。这种认识上的困扰以及缺位势必转换为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在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缺乏统一的评价依据,难以出具评估报告。

2.自我评价意识不强

从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来看,截至2008年,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仍是以鼓励为主,并不是强制性的要求。强制性规定与鼓励性要求对披露主体的约束类似于法律和道德对人的约束,强制性规定是基本的要求,是/底线0,跌破底线将承担较高的违约成本,具体体现为来自于监管部门的处罚甚至法律的制裁,以及由此引发的来自于证券市场的负面影响;而鼓励性要求属于/较高0层次的要求,未达到要求并不会有来自于法规强制性的制裁或处罚。这使得大部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有关规定采取的是从宽执行而非从严执行,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对提高公司治理透明度和树立投资者信心的功能认识不强,导致主动执行的意识不强。

3.评价成本过高

美国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 cts,简称S OA)后,社会各界对其具体执行存在许多争议,其中以执行成本为甚。2002年S EC曾对404条款执行成本初步估计:/所有上市公司年信息揭示成本最多为4950万美元,每家公司年报和季报平均增加5小时额外工时0。2003年8月,SEC修正其估计:执行404条款年度总成本约为1214亿美元,平均每家公司911万美元,新增383工时。但随后的调查显示,该条款执行成本远超过此预计(黄京菁,2005)。因此,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成本在执行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内部控制评价的执行成本过高,导致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总成本超出其所避免的潜在风险损失与形成的控制效果之和,则这一内部控制是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

为此,我们对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色股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中色股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由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秘书办公室、财务部和审计部在分工与协调基础上进行的。董事会总体负责内部控制的评价,监事会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实施监督,董事会秘书办公室负责组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进行评价中的协调工作,审计委员会按董事会要求落实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就相应事宜与审计部沟通。审计部按规定的程序与方法进行内控评价,财务部协助审计部做好对本部及下属各单位的内控评价工作。按照公司5内部控制制度6以及其他相关制度的要求,公司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评价:1.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性,是否存在缺陷;2.公司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关注的控制活动,其中尤以第二项评价工作为重。公司在每个财年结束后,由董事会制定基本的评价计划,然后由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秘书办公室会同财务部和审计部共同进行具体的评价事宜,并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出具评价报告,先呈交经理办公会最后呈交董事会。在具体的评价工作中,目前公司更多地依靠内部审计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和该部门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来得出关于公司内部控制情况的结论。

»5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6第三条规定:在本所上市的公司应当按照法律、行规、部门规章以及本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5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6第三条规定:公司应按照本指引的要求及有关主管部门的相关内部控制规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所处环境,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从该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流程可以看出,虽然内部控制评价的机构设置完整,职责分工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内部控制评价结论的得出更多依赖内部审计报告,究其原因,更多是出于成本而非技术上的考虑。这与其他相关研究(李明辉等,2003;戴彦,2006)的结论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截至2008年我国尚未建立权威性的框架作为构建、评估指引,因此在公司的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的评估指南,从而大大提高自我评估的成本,这了管理层自我评估的积极性。

四、相关建议

5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6以及即将颁布的5内部控制评价指引6为内部控制的构建、自我评价提供了框架,同时也提供了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标准、程序和方法方面的指导,再加上企业多年来积累的内部控制实践,从监管的角度看,已经具备在上市公司强制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条件,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必然的选择。在前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的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基础上,我们认为,当前在推行强制性评价和披露的前提下,应从以下三方面完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机制。

1.评价目标的选择应强调强制性与鼓励性相统一

控制目标是据以评价企业在特定领域控制程序是否存在设计缺陷与运行缺陷的依据。5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6第四条的规定以及第中关于年度评价的界定无疑是正确的¼。但是给予企业太大的内控评价目标选择会造成评价报告的不可比,甚至使投资者无法从报告中获取有关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和抗风险能力的基本信息。建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至少应基于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三个目标进行,同时鼓励上市公司在做好上述三个目标的内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目标的评价。在复杂环境下经营的企业,投资者对投资行为的选择,不仅仅基于财务数据和相关信息做出投资回报和投资风险的判断,还要基于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与运行质量的分析来判断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企业的风险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违背外部强制性规定,包括合规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二是来自于内部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包括战略定位与实施手段、管理的效率与经营的效果。规避第一类风险是基本的风险应对策略,第二类风险只能相机采用规避、接受、降低、分担的应对策略。避免第一类风险的发生是企业管理的/底线0且第一类风险的类别及控制程度具有较强的刚性、上市公司必须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围绕上述三个目标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无论是对于注册会计师的鉴证、还是投资者的判断都有较客观的尺度。另外,对于第一类风险,无论是企业董事会或管理当局的评估,还是注册会计师的鉴证或是投资者的判断,成本都相对较低。第二类风险的具体形式以及应对措施较多地依赖管理当局的经营理念和风险偏好,无论是评价标准的选择,还是鉴证与判断标准的确立都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如果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第二类风险进行评估也超出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和法律责任。鉴于此,针对第二类风险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不宜采取强制性规定,至少目前不具备强制性评价的基础。

2.细化有效性标准,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

5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6明确指出,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有效性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同时,第十条对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进行了定义½。我们认为,对于设计有效性的定义本身是比较严谨的,因为只有所有的五个要素都得到满足,才能得出基于一个目标或多个目标的内控系统是有效的结论。但是,该定义过于理论化和泛化,在实务中可能难以把握

¼½5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6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5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6的要求,结

合企业实际情况,对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目标、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等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的实现进行评价。第规定:年度评价是指企业根据内部控制目标,对企业某一年度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价。

第十条指出:/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0

会计研究2009.6

其确切含义。为此,我们建议将设计有效性定义为:具备胜任能力和相应权力的人按照既定设计来运行控制程序以实现控制目标,若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则可认为存在设计缺陷:(1)实现某一控制目标所必须的控制程序具有一项或若干项缺陷;(2)实现某一控制目标所必须的控制程序设计不当,以至于即使该项控制按照设计运行也不能实现控制目标。

3.将经济性纳入评价标准,强调有效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经济性是指在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运行成本。企业的本质在于盈利,无论是控制哪一类的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都是利用受约束的资源为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奠定基础或直接服务于价值创造。事实上,在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的控制关键点识别和控制流程设计都是权衡成本与效益后的理性选择。

经济性与有效性存在密切联系,忽视经济性的有效性本身背离了内部控制的宗旨。从美国540位代表人物对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评论和分类6中可以看出,以美国联邦储备局前任格林斯潘和投资家巴菲特为首的19位代表(4715%)对404条款持完全反对态度,反对理由是404条款因监管过度导致执行成本太高¾。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是确定控制措施的前提,风险分析的过程本身是权衡风险严重性(风险发生后损失程度)以及发生的可能性(该风险发生的概率)、据以识别关键依存因素和重要控制节点的过程。为目标实现提供绝对保证的内部控制系统并非最优的控制系统,经济性或成本效益原则允许内部控制系统存在一定水平的剩余风险,并通过危机处理以及管理层干预来应对剩余风险。

经济性评价是评价设计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否体现了运行过程的经济性,主要评价在为控制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前提下是否存在可以省略的节点,例如,对优质客户提供贷款采用与对普通客户提供贷款相同的风险控制程序则是不经济的。经济性评价应关注:(1)所有的审批程序是否都是必须的,简化某一环节的审批是否对控制目标的实现造成实质性影响;(2)每一牵制是否都是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设置的,是否存在满足这一要求下的过度牵制;(3)为各岗位配备的员工是否恰如其分地胜任本职工作,既应关注因不具备胜任能力而导致控制失效,也应关注因能力过剩导致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上升。

主要参考文献

陈汉文,张宜霞.2008.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审计研究,3:48~54

戴彦.2006.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A省电网公司的案例研究.会计研究,1:69~76

黄京菁.2005.美国SOA404条款执行成本引发争议的评述.会计研究,6:86~

李明辉等.200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审计研究,1:38~43

迈克尔#拉莫斯.2007.如何遵循SOX404条款)))评估内部控制的效果.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王立勇.2004.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审计研究,4:53~59

杨有红,汪薇.2008.2006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会计研究,3:35~42

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2007.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审计研究,3:47~52

张谏忠,吴轶伦.2005.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宝钢的应用.会计研究,2:11~17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实施的跟踪研究)))各方评论、实施进展与启示.内部研究资料周勤业,吴益兵.2008.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内部控制报告分析.上海证券报.12月1日

Jam es L l oyd B ierstaker,Jay C.Thi bodeau.2006.The E ffect of F or m at and Exper i ence o n Inte rnal Co n trol Evalua ti on.M anag2 er i a lAuditi ng Journa,l21(9):877~1

¾参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业发展研究资料(N o12007-2):5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实施的跟踪研究)))各方评论、实施进展与启示6

The R esear ch on Va lue R elevance and E arn ingsM anage m en t of

Secur ities G a i n s and L osses

Wu Zha nc h i et a l.

W it h t he devel o p ment of securiti es marke,t securit y g ai ns and lo sses(S GL)beco me one of crucial extrao rd i nary p rofit-l os s ite ms(EPL I)of li sted co mpanies.Th i s paper tests t h e val ue relev ance and t h e earn i ng smanage men t ofS GL as t he ne w acco unti ng stan dards brou ght i nto effect i n2007.The fi nd2 in gs i n d icat e t hat1)Ch i na p s st ock mar k et can d iffere n tiate the o perati ng profit and SGL,and gi ve different val ue acco rd i ng to their i m po rtance;2)S GL is v al ue relev an,t bu t not ti m ely;3)The li st ed co mp anies con duct the earn i ngsmanag e ment i n reali zed sec u rities g ai n s and l os sesby ti m i ng t he sal e of securi2 ti es;4)Fai r val ue secu ri ti es gai ns and l oss es not o n l y i m prov e t he rel evance of accou n ti ng i n f or mati on,bu t als o av oi d the earn i ng smanage men.t So it is a bett er way to reco gn i ze S GL.Based on t h e resu lt s of t he abov e-menti o ned research,th i s pap er su gg ests t hat t he f air v al u e fluctuati o n s of bot h/trad i ng fi nanci al assets0and/av ailab l e f or sal e fi n anci al ass ets0sho u l d b e recog n i zed as i nco me and discl o sed as ti m el y and trans p aren tl y as p ossible.

Em p ir ica l R esearch on th e L ong-term Dynam ic Ad just m ent of

Corpora te Cap ita l Structure i n Ch i n a

Wang Zh iqiang&H ong Y ixun

Based on t he l atest ach i eve men tso f t h e cap i tal stru cture t heory and t h e e mp iri ca l researc h,th i s pap er co nstruct s a co mp rehen si vemo d el t o purs ue the lo ng-ter m dy na m i c trace of cap ital structure ad j ust m en t of the listed fir ms i n Ch i na.F i rstly,we esti m ate a Tob i t regressi o n mo del t o p red ict the target cap ital stru cture,and then we use the parti al ad j ust mentmodel to exa m h o w fi nancial defici,t mar k et ti m i ng,t h e st ock price ch ang es,leverag e d efi cit and the changes i n the t arget debt rati o i n fl u ence t h e d yna m i c adj u st m en t o f cap i tal struct u re.The resu l ts i nd i cate t h at fi nan ci al defi ci,t mar k et ti m i ng and the sto ck price changes i ndeed lead t o devi ati o ns b et ween the o bserv ed debt ratio s and t arget d ebt rati os.S p eciall y,fi nancial defi cit has the stro ngest i nfl uence o n cap i tal struct u re changes.W e al so fi nd that their effects revers ed o ver l o ng hori zo ns.Th ese e mp iri cal resu lt s s ugg est that fi r ms p capital struc2 tures tend t o mov e t o ward s t heir dy na m i c target deb t rati os o ver so me ti m e altho ug h t heir h i stori es stro ngly i nfl uence their cap ital stru ctures.

R esearch on In terna l C on trol Self-assess m en t of Public L isted Co m pan ies i n Shangha i Stock E xchange in2007:Da ta Ana lysis and Policy Im p lication

Y a ng Y ouhong&Che n Lingyun

In t ernal co ntrol self-asses s ment ofmanage ment can rel ease i n f or mati on abo ut the effectiv eness of t h e co mpany p s i nternal contro,l wh ich co n tri butes to deci si o n mak i ng of exter n al relat ed i n terest parties of co mpany.In t h is pap er,we d i d so me stati stical analy si s o n the i nternal co n trol self-ass ess men t reports of p ub lic li st ed co mpan ies in shang h ai sto ck exchange i n2007,and anal yzed the pro b le ms and effects f or co mpan i es t o reali ze three basi c o b jects of i n t ernal co n tro:l fi n anci a l reporti ng,assess s ecurity,co mp liance.F i na ll y,we pu t fo r ward s o me policy s ugg estio ns f or Internal Contro lA ss ess men t Gu i deli n e of Bu si n ess En t erprise(Expo sure Draft).

Con trol C ha in,Agency Conflicts and Aud itor Choice

Wang Y e

Based o n a dat aset of co ntro l chai n and ot h er data i n Ch i na p s li sted co mpan ies duri ng2002-2003,t h isp aper analy zes the relati o n s h i p a mong co n trol chai n,agency co nflicts and aud i tor choice vie wed fro m t h e co n trol ch ai n bet ween t h e li sted co mpan i es an d t h ei rs u lti m ate co ntro lli ng s h are h ol ders.W e fi nd that t he l ong er the contro l chai n bet ween the li sted co mpan ies and t he i rs ulti m at e contro lli ng shareholders i s,t he more funds of t he listed co mpan i es are appro priated by t he i rs contro lli ng shareholders.Itmay als o be said t hat t h e l ong er the co n trol ch ai n is,the more severe agency co n flicts b et ween the co n trolli ng s hareho l der of a listed co mpan y and it s non-contro lli ng sharehol d er i s.W e al so fi nd t hat t he mo re s ev ere agency confli cts i s,t he more li k el y the corporate wou l d h ire/b i g f our0aud it ors well kno wn for q u alit y aud iti ng reports.A nd by t w o-stage p ro cedure,we al so fi nd that the choice of/b i g fo u r0hel p s reduce f und s app ro priati on by co n trolli ng s h arehol ders.

R esea rch on the Sign ificant Var iab les of Aud it C ollusion,

Pred iction M odel and Forecast E fficiency

Zhao Guoyu&Wang Shanping

A udit coll u sio n h appened at t h e co mpany bet ween manag e men t and aud i tors.It is very subtl e,but it is po ssi b l e to f orecast to a cert ain exten.t Based o n t h e ch aracteristics of aud it co ll usi o n to ex p and t he ex i sti ng fi nancial reporti ng fraud reco g n iti o n,t h e pap er g ets access to the aud i t coll u si on vari2 ab l e characteristi cs throug h mu lti p le regressi on an al ysis,and then sets up t h e i den tifi cati o n ofb etter recog n itio n mo del f or audit co ll usi o n.A s aud it collu2 sio n i s h ig h l y co nceal ed,i t i s not i deal to d i scern by si ngle-v ariable mo de,l butmu lti-variab l e mo del i s better t han sin g l e-variab l e mo d el greatl y. The d i scern i ng accu racy rate of PROBIT mo d el i s h i gher t h an LP M mo de,l bu t Logistic model i s h i g her than PROBI T mode.l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