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对柏拉图思想的述评
2025-09-28 20:52:42 责编:小OO
文档
对柏拉图思想的述评

作者:***

来源:《理论观察》2013年第11期

        [摘 要]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柏拉图的原著,参照古代从亚里士多德到新柏拉图主义的记载和理解,适当考虑他的体系对后世的影响,同时注意吸收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力求揭示柏拉图体系的本来面目,并对它作出实事求是的归纳述评。

        [关键词]理想国;德性;回忆说

        [中图分类号]B502.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48 — 02

        任何时代的哲学思想都是那个时代历史助生的产物,哲学作为上层建筑必是源于历史而超越历史。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必须站在一个全然不同于他人的历史高度,俯瞰人类的思想和心灵,并从这些已然的现象中汲取原料,最后再用自己智慧的头脑构筑自己认为最完美最真实的体系,柏拉图当然也不例外。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教育学等领域均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近现代的几乎所有学术思想均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因此,说柏拉图是古代、中古和近现代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实不为过。

        一、生平与著作

        (一)柏拉图的生平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早年丧父,母亲改嫁。青年时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目睹雅典民主制日衰败与。柏拉图受过良好的教育,涉足哲学和文学,和当时的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热衷于政治。他不满于寡头们的暴力手段,因此拒绝参加寡头政治。处死苏格拉底后,使他对现存的一切政体完全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

        柏拉图三下西西里岛,企图通过教育者的途径建立新的政体。他第一次在西西里岛时触怒了叙拉古国王被送往市场当奴隶,被阿尼克里赎身。后来他又被邀请去西西里岛教育狄奥尼索斯二世,与国王的舅父狄翁友情笃厚。后由于狄翁与国王发生内讧离开西西里,柏拉图也返回雅典。狄翁于公元前357年成为叙拉古的统治者,但不久被人谋杀。柏柆图的政治理想破灭。

        在政治事业屡次失败的同时,柏拉图的哲学事业却获得成功。他创立了学园,在那里除了讲授哲学之外,还讲授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但以哲学为最高级课程。学园的目标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因此吸引了各地的学生到此学习。

        (二)柏拉图的著作

        柏拉图的授课内容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看到的柏拉图作品主要是四十多篇对话,现在专家们对柏拉图对话的写作时间的意见尚不统一,我们按柏拉图思想发展顺序,把他的对话分别归于四个时期。

        1、苏格拉底时期:对话表达苏格拉底观点,讨论德性定义,但多没有结果。其间著作包括:《申辩篇》(苏格拉底在法庭的辩护辞)、《克力同篇》(苏格拉底在监狱里拒绝出逃,恪守公民守则)、《尤息佛罗篇》(在监狱里与人讨论虔诚,无结果)、《拉克斯篇》(在监狱里与人讨论勇敢,无结果)、《伊翁篇》(反对诗人与狂诵者)、《普罗太格拉篇》(论德性是知识及其可教性)、《查米得斯篇》(论节制,无结果)、《吕雪斯篇》(论友谊,无结果)。

        2、过渡时期:对话表达了柏拉图观点的酝酿,包括:《高尔吉亚篇》(论政治家、强者的权利、正义的代价)、《曼诺篇》(论学习就是回忆和灵魂的不朽)、《优苔谟斯篇》(反对智者的巧辩)、《大西庇阿斯篇》(论美)、《小西庇阿斯篇》(论有意做坏事比无意做坏事更坏)、《克拉底鲁篇》(论语言)、《美内克索斯篇》(对修辞学的嘲弄)。

        3、成熟期:对话表达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包括《会饮篇》(论美与爱情)、《菲多篇》(论理念与灵魂的轮回)、《理想国》(论两个领域的区分、什么是正义和最好政体等问题)、《菲德罗篇》(论爱的本性和哲学修辞学的可能性)。

        4、晚期:柏拉图在这些对话里发展了他的理念论和政治学说。包括:《泰阿泰德篇》(论知识不是知觉和真判断)、《巴门尼德篇》(考虑到对理念论的一些批评,并试图回答这些批评意见)、《智者篇》(以通种论回答对理念论的批评)、《政治家篇》(论统治者应有智慧,以法治国是权宜之计)、《菲利布篇》(论快乐和善的关系)、《蒂迈欧篇》(宇宙生成论)、《克里底亚篇》(论理想的农业国家及其与海上霸权国家的不同)、《法律篇》(考虑到现实条件,对《理想国》中的政治学说做了修改)。

        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一)理想国

        1、在经济方面,理想国中实行的是一种粗鄙的主义,人们不得拥有私有财产,当然绝对必须的东西除外。通过这种公共占有制,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幸福。

        2、在社会婚姻制度方面,也实行“公共制度”。首先是公妻共夫;其次在生育方面,应该像繁殖动物一样,实行优生原则;再次在后代抚育方面,应由国家统一进行。他认为,只有不仅实行经济方面的公产制,而且实行亲属方面的公共制度,才能彻底消除人们的私有观念,使整个城邦团结如一,共同对敌。

        3、在政治方面,国家应该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他们的职能分别是管理国家、保卫国家、生产社会财富。同时他还提出,统治者是神用金子做的,武士是神用银子做的,而广大劳动者是用铜铁做的的构成理论。

        4、在教育制度方面,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唯一的要事就是教育后代。只要造就优秀的国民,自然会形成良好的习俗和社会。至于法律倒是无足轻重的。柏拉图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精神与魄力”兼备的理想人格。主张教育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音乐和体育为主;第二阶段以算术、几何等科学知识为主;第三阶段主要进行辩论训练。然后在其中选出“哲学王”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二)理念论

        柏拉图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个体事物,也就是我们用肉眼看到的万事万物是不真实的。柏拉图认为:凡真实的事物,必须是不自相矛盾的,也就是说,它必须要么是美的,要么是不美的,要么是正义的,要么是不正义的,否则就不是真实的。柏拉图认为具体事物有如下特点:有时,它们看来是美的,但有时,它们又好像不美;有时,它们看来是正义的,但有时,它们好像不正义。真善美都是如此,在此时此地此个角度看是真的善的美的,但换了彼时彼地彼角度看就不真不善不美了。总之,具体事物永远是矛盾的,具有自相矛盾的特性。他又认为:凡自相矛盾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所以,世间一切个体事物都是不真实的。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说穿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概念,是每一类事物的共性,或者用专业一点的名词来说,是“共相”。

        (三)灵魂不朽论

        柏拉图认为,人是由肉体与灵魂构成的,人的肉体像木头一样易于腐朽,但人的灵魂是永恒的。为了证明灵魂是永恒的,柏拉图提出了两个证明。第一个证明是这样的:首先,万物都有对立面,这是前提。那么生与死也有对立面,生的对立面是死,死的对立面就是生。于是一个人死了,就一定会有另一个生,这个生就是灵魂。所以人死后,他们的灵魂一定是某个地方呆着并一有机会就转世投胎。第二个证明是回忆。意思是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学到的所有东西其实早已经呆在我们的脑子里了,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那么是谁把这些知识放进我们的脑子里的呢?是我们前世的灵魂。所以,灵魂不只存在而且永恒。

        (四)宇宙起源论

        柏拉图认为,在我们这个世界被创造出来之前,也存在着某些东西,这些东西混乱不堪,没有任何秩序,胡乱地运动着。这时候来了一个神,觉得这样混乱是不好的,所以就创造出有序的世界来。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柏拉图之神创世界并不是无中生有地创造世界,而只是把业已存在的东西有秩序地安排好:世界本来是一团乱麻,神把它们理成一个头尾分明的线团。神所创立的东西大概有这样一些:灵魂、作为整体的世界、时间、空间、其他的神以及鸟、鱼和陆上动物。他还认为不光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也是一个动物——一个大动物而已,并且这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理智的动物。这个动物是先有灵魂的。总之,神是这样创造世界这个大动物的:最先创造了理智,然后创造了灵魂,最后才创造身体。创造这三者后,将理智放在灵魂里,再将灵魂放在身体里。那么神创造这些的时候用的原料是什么呢?柏拉图认为是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之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之半。柏拉图说,因为这两种三角形乃是最美的形式,所以神才以之构建宇宙。

        三、柏拉图的伦理思想

        在伦理思想上,柏拉图把苏格拉底关于善的思想作为唯心主义的发展和系统化。他认为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善,结于不同的人来说又有各自不同的美德。但是在这一切善之上,还有一个最高的,绝对的善这就是善的理念。柏拉图认为,只有人的理性才能认识善的理念,人的感情和情欲,人的肉体感官要求是低级的,只有理性是高级的。至善是幸福但不快乐。在他看来,人为了使自己幸福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欲,所以他是否认物质的禁欲主义者,对此他提出了灵魂等级论,结合其“回忆说”提出了先天品德论并与其在道德的理念中提出的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四个德目进行了统一。

        柏拉图认为,智慧是最高的品德,他应当是用金子做的统治者所具有的而且是专有的;而勇敢则是一种保持。保持一种信念即奴隶主国家的信念,因此它是银子做的军人、武士才具有的;节制对个人来说,就是要对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它不仅针对第三类人也适用于前两类人,因为只有这样大家都有节制的德性,才能产生一种和谐,不至于互相争夺。最后就是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包含了全部美德。在社会关系中的表现就是等级分工的完善。当不同等级的人都在自己的等级之内做自己该做的事,担任一种天性的职务,就会使国家和谐,进而体现正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柏拉图的“正义”不仅指国家各阶级的关系或等级分工完善、和谐,还包括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对个人来说,正义表现为灵魂各组成部分的和谐,形成一种内在的状态,它会使人的品性与本性和职务相一致。

        四、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思想上的联系

        苏格拉底提出在心灵中寻找规定外部世界的内在原则,但他并没有把这些原则外在化,并没有说这些原则对应于于心灵的外部而存在,总之其并没有明确规定心灵所能认识的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当然也不会去探讨为什么其会存在,在这些问题上他是无知的。

        柏拉图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为他的方法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他的理念不但确定了心灵的内在原则、定义、真理是什么,而且解释了为什么如此。他的基本观点是:理念型相是于可感事物的存在,否则就不会有确定的知识。因此,他在个别的、可感事物之外设定了一人普遍的、可知的理念领域。主张理念与个体分离却是出自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

        〔参 考 文 献〕

        〔1〕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黄伟合.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 罗国杰.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6〕 柏拉图五大对话集〔M〕.郭斌和,景昌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7〕 约翰·E·彼得曼,柏拉图〔M〕.胡自信,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责任编辑:史焕翔〕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