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60—8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题目: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楷模;内容: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焦裕禄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析】
【详解】
题干给出的图片为王进喜、焦裕禄,他们都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据此我拟定的题目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楷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焦裕禄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作为一个经济学研究者,我感到我们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大转折开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次制度的更替,即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就是人民翻身了,当家作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被推翻了。这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摘编自厉以宁《新中国成立60年的三次大转折》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大转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2)你赞同材料中的“第一次大转折开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次制度的更替,即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判断:不赞同
理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直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才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内容“第一次大转折开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知,“第一次大转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大转折开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次制度的更替,即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不正确,不赞同。因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直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才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终于动摇了“文化大”“左”倾错误路线,使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循着这条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摘编自孙海涛《中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历史的鸿篇巨制一旦开启,每一页都是崭新的。“特区是个窗口,也是对外的窗口。”1984 年,首次来到深圳,为经济特区的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近 40 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 4000 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这样评价。
——摘编自《郴州日报》2018 年 5 月 22 日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
(2)在推进对外开放过程中,1988年我国决定又将哪里建成经济特区?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0年—2016年深圳经济有什么变化? 深圳经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对外开放"的认识。
【答案】(1)实事求是。
(2)地点:海南;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3)变化: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原因:经济特区的建立。
(4)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继续扩大开放。(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使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可知,中国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1988年,又决定在海南建立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第二小问,根据“特区是个窗口,也是对外的窗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1980年—2016年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深圳经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80年设深圳为经济特区。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继续扩大开放。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了思想的中国人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是正确的。
──
材料三
(1)材料一中“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源于哪次重要会议?“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人物是谁?
(2)材料二中“建立经济特区的是正确的”,请以深圳取得的成就为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可以得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经济特区 ① ② ③ 。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答案】(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 “窗口”。 (3)①沿海开放城市②沿海经济开放区③内地
(4)经济特区对我国进一步开放起了示范作用;经济特区为我国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经济特区有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等。(答两点)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主持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因而材料中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领导人是。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是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可知: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充分说明“建立经济特区的是正确的”。
(3)根据所学和图片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2010年5月,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需从经济特区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如经济特区对我国进一步开放起示范作用;经济特区为我国的进一步开放积累了经验;经济特区有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等。
【点睛】
掌握图片中深厚的历史知识。
5.阅读下列图片,探究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图二中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有何突出的历史地位?
(3)图三人物有何突出历史贡献?他因此在国际农学界赢得了怎样的美誉?
(4)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你认为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它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3)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4)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发展;促进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幸福。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图一“蘑菇云”反映的是19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研制成功,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3)图三人物是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我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科技进步是促使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科技进步是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点睛】
本题以两弹一星、袁隆平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相关内容。
6.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高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的结罘。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材料二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李兰娟院士的每日日程安排都是满满的,白天在医院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救治团队共同讨论救治方案,同时还为浙江的危重症患者救治进行远程会诊;晚上与团队讨论科研攻关难题,为国家疫情防控建言献策。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1)据上述材料,指出屠呦呦和李兰娟属于哪一相同领域杰出代表?她们的努力产生了怎样相同的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从屠呦呦、李兰娟身上展示出的可贵精神品质。
【答案】(1)领域:医药卫生领域;充分保障广大人民身心健康。
(2)攻坚克难、永不言败的精神;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可知,屠呦呦和李兰娟属于医药卫生领域的杰出代表,她们的努力充分保障广大人民身心健康。
(2)根据“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白天在医院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救治团队共同讨论救治方案,同时还为浙江的危重症患者救治进行远程会诊;晚上与团队讨论科研攻关难题,为国家疫情防控建言献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屠呦呦、李兰娟身上展示出的可贵精神品质有攻坚克难、永不言败的精神;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7.回首历程,探索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会议是中国党历史上的转折点,用当时流行的话说是一个历史“拐点”……从那以后,党的面貌发生根本变化,自主地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金冲及《对遵义会议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贵州后,贵州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广大农村开展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大变革。1952年“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变成现实,全省80%左右的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和农具等。全省粮食产量,1951年比1950年增长6.42%。
——摘编自《中国党贵州历史》
(1)分析材料二中贵州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的主要原因及其意义。
(2)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中国和建设要走怎样的道路?
【答案】(1)贵州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增长,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道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二“全省80%左右的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和农具等。全省粮食产量,1951年比1950年增长6.42%。”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贵州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贵州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其意义是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增长,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依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同说明中国和建设要走的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道路。
8.阅读下列材料:
著名学者李达早在70余年前就曾经指出,经过洋务运动,“就开始踏入产业的过程,渐次脱去封建的外衣,而向着近代社会方面运动了”;此后还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文化启蒙运动;当今史学界更视洋务运动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阶梯之一。
请回答:
(1)洋务运动地方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清朝进行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3)请列举洋务运动中军用工业、民用工业的成就各一例
(4)怎样评价洋务运动?
【答案】(1)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2)目的:维护和巩固清的统治。
(3)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4)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近代化的开辟了道路。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内外交困。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2)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内外交困。为了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王朝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所以清朝进行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的统治。
(3)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4)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近代化的开辟了道路。
9.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幅农家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材料二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有关?“今岁”分天又指党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2)从“当年”到“今岁”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此翁”指的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改变了世界”说明了什么真理?
【答案】(1)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袁隆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后农业的变化发展。材料一对联中的“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指的是土地改革运动,“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指的是改革开放时期党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改革和改革开放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指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材料二中的“此翁”指的是袁隆平,他的籼型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让人们远离饥饿,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和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材料二 下面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
材料三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词《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
(1)这句话中反映的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
(2)为改变材料一中的这种状况,据材料二分析我国是怎样做的?
(3)这首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什么?
【答案】(1)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起点很低,工业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十分落后。
(2)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
(3)“一五”计划中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和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分析可知,这句话中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起点很低,工业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十分落后的情况。
(2)依据所学可知,为改变材料一中的这种状况,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
(3)依据所学可知,在我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中的“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