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乙二醇的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表
2025-09-28 20:48:07 责编:小OO
文档
附录表1乙二醇的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表

标识中文名:乙二醇,甘醇英文名:ethyleneglycol

分子式:C2H6O2

分子量:62.7

UN编号:
危规号:RTECS号:KW2975000

CAS编号:107-21-1
理化性质性状:无色、无臭、有甜味、粘稠液体。
熔点(℃):-13.2相对密度(水=1):1.11
沸点(℃):197.5相对密度(空气=1):2.14
饱和蒸气压(kPa):6.21(20℃)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临界温度(℃):无资料燃烧热(kJ/mol):281.9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折射率:无资料
最小点火能(mJ):无资料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醚等。
燃爆性及消防燃烧性:可燃稳定性:稳定

闪点(℃):110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引燃温度(℃):380避免接触条件:
爆炸极限:3.2-15.3(v/v%)禁忌物:强氧化剂、强酸

最大爆炸压力(MPa):无资料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抗溶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毒性及健康危害接触限值:中国:PC-TWA 20 mg/m3,PC-STEL 40 mg/m3

急性毒性:LD50:8000~15300mg/kg(小鼠经口);5900~13400mg/kg(大鼠经口LC50无资料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国内未见本品急慢性中毒报道。国外的急性中毒多系误服引起。吸入中毒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昏厥,并可有眼球震颤,淋巴细胞增多。口服后急性中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者似乙醇中毒表现,重者迅速产生昏迷、抽搐,最后死亡;第二阶段,心肺症状明显,严重病例可有肺水肿,支气管肺炎,心力衰竭;第三阶段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肾功能衰竭。本品一次口服致死量估计为1.4ml/kg(1.56g/kg),即总量为70~84ml。

急救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导泄。就医。

防护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工程控制: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眼睛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防护服。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其他防护:工作完毕,淋浴更衣。避免长期反复接触。定期体检。
泄漏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运要求包装类别:Z01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场所。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管道输送过程中禁止一切与输送作业无关的施工作业,无关人员不应进入输送作业区。管内介质流速不应过高。管道应良好接地,以防止静电引起事故。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等混装混运。船运时,应与机舱、电源、火源等部位隔离。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