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中生物必修三结论性语句
2025-09-28 20:47:03 责编:小OO
文档
高中生物必修三结论性语句

1.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组成成分的主要区别是蛋白质含量少。  

2细胞外液中不含有:血红蛋白、消化酶、呼吸酶、载体等。 

3.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Na+、Cl-。

4.缓冲物质: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其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7.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是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8.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内环境稳态维持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内环境稳态被破坏会造成细胞代谢紊乱。  

10.静息电位:内正外负,由K+外流造成;

动作电位:内负外正,由Na+内流造成。  

11局部电流方向:膜外,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

膜内,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与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  

1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是:双向性。形式:电信号。  

13.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充满组织液。  

14.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出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胞吐过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后一个神经元产生电位变化(由内正外负→内负外正),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兴奋或抑制)。  

1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单向性(原因: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而作用于突触后膜)。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6.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控制作用。 

17.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8.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是升高血糖的激素,分别由胰岛A细胞、肾上腺分泌。  

19.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反之亦然,这是负反馈调节。 

20.寒冷时是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表现: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分泌;

体液调节表现: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加快有机物氧化分解。

另一方面是调节产热与散热,

增加产热有: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减少散热有: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 

炎热时只有神经调节,只能减少散热: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21.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22.下丘脑的功能总结:

(1)调节水盐平衡:下丘脑的分泌细胞能合成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具有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渗透压感受器,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2)调节体温:下丘脑中具有体温调节中枢

(3)调节糖代谢:下丘脑中具有血糖调节中枢

(4)调节垂体的分泌活动

(5)传导兴奋

总之,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存在分泌细胞)。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  

23.第三道防线主要依赖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 

24.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体液免疫: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25.浆细胞产生的三种途径:一是抗原经T细胞呈递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二是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三是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刺激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26.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分泌过程是胞吐作用。  

27.有外毒素、抗毒素、凝集素等条件时,发生体液免疫;有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条件时,发生细胞免疫。当病毒侵入机体时,往往会通过体液免疫防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扩散;通过细胞免疫消灭细胞内的病毒。

在免疫中,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凝集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这六个概念容易混淆.

外毒素:是活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并扩散到环境中,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蛋白质类物质,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被破坏,毒性和抗原性强.

类毒素:是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加入0.30.4%的甲醛处理,变为无毒性、但仍有免疫性的制剂,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等.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抗毒素:是一种机体经感染而产生的能中和相应外毒素毒害作用的抗体.抗毒素注入机体后,能对相应的外毒素产生免疫,这种免疫是被动获得的,免疫力产生快,消失也快,故抗毒素一般不适于作预防用,而用于对已发病患者的治疗.

凝集素:是一类能够识别特异性糖,并与之非共价结合的蛋白或糖蛋白.凝集素实质上也是抗体,它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是病毒入侵机体后效应T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其化学本质是低分子糖蛋白.干扰素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白细胞介素:也是效应T 细胞产生的一种淋巴因子.比如白细胞介素-2,是由133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 细胞,并且增强效应T 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有关的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综上所述,外毒素和类毒素可以作为抗原;抗毒素和凝集素属于体液免疫中的抗体;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则属于淋巴因子。除了以上六“素”之外,还有内毒素,它是存在于一些细菌细胞壁中的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常于细菌裂解时释放出来,耐热,60℃中能耐受数小时,毒性较外毒素弱  

28.疫苗的实质是灭毒或减毒的肮原,注射疫苗会使机体产生免疫力,即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器官移植时发生细胞免疫。  

29.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因而二次免疫中抗体的产生又快又多,患病程度也比初次感染时弱。  

30.达尔文: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作用部位是尖端的下部。感光部位是尖端。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书写)乙酸。  

31.生长素产生于细嫩部位,如芽、幼叶、根尖、发育的种子。分布于植物各组织,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  

3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一是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二是横向运输(影响因素:1是单侧光<由向光侧至背光侧>;2是重力<由远地侧至近地侧>;3是圆周运动<由内侧至外侧>)  

33.向光性产生的原因:在单侧光照射下,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因而背侧生长的快。 

茎背地性生长的原因:在重力作用下,近地侧生长素多于远地侧,因而近地侧生长的快。 

根向地性生长的原因:在重力作用下,近地侧生长素多于远地侧,根对生长素敏感,根近地侧的生长受抑制。  

顶端优势的原理:s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芽对生长素敏感,因而侧芽的生长受抑制。 

34.生长素对同种器官的作用:

低于最适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增强;

高于最适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

超出一定范围,随生长素浓度增大,反而抑制生长。

体现出生长素生理功能的双重性(典例:顶端优势、根向地性生长)。 

对于不同器官:同一浓度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敏感性:根>芽>茎  

35.无子果实:花蕾期,在雌蕊柱头涂抺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然后套袋。适用于收获果实的作物,不适用收获种子的作物。

  其他植物激素及植物激素间相互作用

激素名称主要合成部位主要作用
赤霉素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细胞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
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等抑制细胞,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植物体各部位促进果实成熟
36.使用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所有样方计数,求平均值。 

37.种群的“J”型增长的条件:资源与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特点:种群增长率不变。种群“S”型增长的条件:资源与空间有限,气候是变化的,有敌害。特点:种群增长率递减,在达到环境所容纳的最大值时增长率为零。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外来入侵物种在一定时间内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  

38.捕鱼的最佳时机:种群数量大于K/2时,捕捞的剩余量为K/2(这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快)。消灭害虫的最佳时机:种群数量为K/2之前(基数小,种群增长率小)。增大环境容纳量的措施:提供较充足的食物,改善生存空间。减小K值的措施:生物的食物与生存空间。  

39.种群的数量变化类型有:增长、下降、稳定与波动。影响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40.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产者、分解者是连接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的两个重要成分,对应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41.复杂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42.能量流动  源头:太阳能;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流经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43.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向:一是自身呼吸消耗;二是传递给下一营养级;三是分解者分解。 

4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一是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即提高能量利用率);

二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6.碳循环:碳在大气中的存在形式:CO2;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有机物;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2;由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形式CO2;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形式:有机物。  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由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与化石燃料的燃烧。  

47.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一是具有全球性;二是反复利用,往复循环。  

48.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见书P103) 

49.生态系统中的信息

种类: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化学信息(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分泌的化学物质)、行为信息。

作用:一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二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三是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应用:一是提高农产品与畜产品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50.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抵抗力稳定性的实质是:受到干扰,维持稳定; 

恢复力稳定性的实质是:遭到破坏,恢复稳定。

其二者大小往往呈负相关关系。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51.生物多样性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三个方面: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与现代生物技术保护。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