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第六届的“我型我秀”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执教了青岛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复习课,根据学校对本次我型我秀展示课的要求,这次的展示课中要运用微课程,这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
首先,我先确定了本节课的上课模式。既然是复习课,知识梳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到底是老师在课堂上梳理呢?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梳理,我一直犹豫不定。因为单纯老师引领着梳理,就容易形成老师牵着孩子走的局面,放手给孩子吧,又担心他们课上整理的不全面,而且对整理的时间也不好把握。考虑再三,我将两种方式进行了折中,就是利用学习任务单,将知识梳理的环节作为一个课前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孩子自己回家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这样一上课就直接进入到交流展示的环节,既让学生体验了自己整理的过程,还大大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课堂上在孩子进行指示书里的交流展示时,我有意识地选取了两种不同的整理方式,有两个同学是运用大括号的方式进行整理的,还有一个同学就是一条一条整理的,在让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之后,学生充分感受到运用大括号这种方式进行知识整理能更加的清楚的反映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接下来,我再根据学生的整理情况,和学生一起一边整理一边将重要的知识点板书到黑板上,这样再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整理和回顾。
上课的基本流程确定好了,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了。对于微课程,我们都是第一次尝试,微课怎么做,用在课堂中的哪个环节合适?这都是马上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我来说,本身有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功底,再加上上次在学校的校本培训中听过微课程方面的讲座,在微课程的制作技术上还是比较容易的。至于微课程出现的环节,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制作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微课程,虽然讲授新课的时候。孩子们都用学具进行了尝试,但是在进行知识梳理环节,孩子们却把这个知识点忽略了。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知道计算公式,更应该清楚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这时微课程就可以发挥它的优势了,以动画的形式配上老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很快的回忆起学习的过程。从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来看,初次的微课尝试让我和孩子们都尝到了甜头。这也为以后微课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开了一个好头。
在这次复习课的练习设计上,我没有像以前那样为学生设计大量的习题,而是通过几个简单的“折纸游戏”、“拼图游戏”和“小小设计师”的环节,让孩子进一步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也不一定相等等具体的知识点。从后面的单元测试中我发现,这种复习方式还是比较有效的,也避免了以往复习中那种枯燥的局面。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对时间的把握上还不是太好,在知识梳理环节,用的时间有点多,所以在练习的环节中就有个别的习题没有处理完。然后,就是在课堂中的评价语言还不是很丰富,没有抓住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评价和点评,这都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步改进。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