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后疫情时期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2025-09-28 20:57:01 责编:小OO
文档
后疫情时期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作者:何永清 李莉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4期

        【摘 要】 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旅游业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拉动居民消费的重要形式之一。但2019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相对于2003年的非典病情而言,其打击更甚。它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旅游业影响最为深远的、波及范围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文章将从新冠肺炎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入手,展开对后疫情时期国内旅游业的發展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 后疫情时期 旅游业 思考

        一、前言

        2019年年底,每个人都已经沉浸在即将到来的春节的喜悦和欢乐氛围中,没有一个人能够意识到即将到来的是一场令我们全国乃至于整个全球人民痛心疾首的疫情——新冠肺炎。截止6月6日,全国累计确诊84620人,而全球累计确诊6728545人。其病理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相似,但其影响范围、涉及领域却远远高于非典时期。疫情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中文旅产业则位居榜首。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18日,铁路旅客发送量比去年同比下降47.3%,民航旅客发送量比去年同比下降47.5%;而国内游客的旅游意愿锐减,旅游人数较之往年也下降很多。党和文化旅游局对此次疫情后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重要部署,相继出台《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等文件,提到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此次受疫情影响最深远的领域,在后疫情时期应大力推进文旅产业的复工复产,同时应做好防控安全工作,切实落实党决策,积极应对。

        二、新冠疫情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

        (一)旅游收入的损失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2]。旅游业拉动了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同时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疫情的到来,让作为旅游旺季的春节和五一,外出旅游的人数形成了大幅度的锐减。虽然五一假期呈现好转现象,但是根据中国旅游研究局所预测的2020年旅游业发展情况可知,旅游业所受创伤巨大,对经济方面的波及也不容忽视。国内疫情逐渐平稳,国内市场将会逐渐实现如2003年“非典”疫情后的全面复苏的场景。

        (二)旅游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旅游市场结构指的是旅游产品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数量规模和比例关系[4]。后疫情时期并非指疫情完全结束,而是指疫情逐渐进入平稳时期,但经济社会的运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依旧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状态,同时,疫情依旧存在小规模爆发的风险,随着国际疫情形式的拓展,使得疫情的流动和境外人员的走向依旧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疫情的发生,使得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体验、消费方式等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就文旅产业而言,消费者由于家庭收入减少和刚性负债的影响,只有通过富有弹性的旅游消费来压缩经济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旅游业的收入;以及疫情并未完全结束,而旅游是一项涉及多人参与的休闲活动,人们会担心外出旅游存在的风险及无法留下美好记忆的遗憾心理而大幅度降低外出旅游。旅游市场的供给市场结构和需求市场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游客的消费观念开始更倾向于健康和安全。游客的消费方式会更倾向于短途游或自驾游,以便追求一种健康、休闲的旅游体验,这也为旅游业旅游形式转型升级提供了时机和动力。

        (三)旅游消费内涵更新

        旅游消费是在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要[5]。疫情的到来,使得游客开始将更多的视野聚焦在网络、科技上,以便达成旅游服务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效果,实现在家即可享受旅游的体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业,给文旅产业融合带来了一定的契机。目前,国家以及各地区的博物馆相继应用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文物的展览,给游客制造身临其境的感觉的同时满足了用户安全健康的旅游消费理念。

        (四)旅游产品升级趋势变化

        我国的旅游产品从供给度角度来看,存在着有效产品供给不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3]。而在众多的旅游景区中,其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缺乏创新。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旅产品的开发力度甚小,各旅游景区之间出现文旅产品同质化、低层次的现象,无法满足用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致使旅游企业在打造旅游产品时会更趋向于产业融合性旅游产品,追求创新性产品的新突破。从疫情的短期影响来看,旅游产品的创新会趋向于“旅游+健康”、“旅游+科技”的形式出现,而对于文旅产品的长期业态而言,文旅产品将会逐步打破单一化格局,进一步打造多元化、丰富化、融合化的产品新格局,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消费体验。

        三、后疫情时期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提升路径

        (一)加大系统性扶持

        疫情的发生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较为严重,国家各部委出台利好,大力扶持受影响产业的复苏,其中多条涉及旅游业。在2月7日,财政部下发的有关税收中提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1]。而其中,困难行业之一便是旅游业。除此之外,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相关,从金融支持、企业减负、优化审批等方面对旅游业进行帮扶。但是,在疫情后期,应加强旅游景区的安全防控意识,使游客进行“零负担”旅游;旅游业启动计划也应以加强游客自信心为主线,进行票价补贴优化,推进旅游业的持续恢复。

        (二)开创线上旅游新渠道

        旅游企业应顺应市场变化,抓住消费者疫情宅家时期的心理变化,开创旅游新渠道。疫情期间,互联网成为了居家生活的必需品,消费者在网上进行购物、学习、娱乐,同时家里“一日游”也被顺势推上热搜,旅游企业应抓住这一变化,积极开展线上旅游项目,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实行宅家的可视化旅游项目,如:虚拟旅游、景区直播等形势进行景区的宣传及应用OTA方式进行旅游产品的销售。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旅游新体验,在促进旅游企业旅游管理系统完善升级的同时为企业转型提供新的思路。

        (三)提高智慧旅游水平

        后疫情时期,自驾游、乡村旅游、短途旅游等休闲旅游方式相对于组团旅游而言,更容易满足游客拒绝“扎推”的旅游心理,让游客从心理上感受到旅游的舒适感,消除后疫情时期旅游的负担及恐慌。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智慧旅游的发展,根据近几年网上订票的趋势可知,景区电子门票的出售呈现上升趋势,对游客而言,智慧旅游是便利性和快捷度的集中体现,又达到了控制成本的目的。技术和特色是旅游业兴旺发展的双翼,必须协调前行,旅游产业才能稳健的释放出经济与社会红利,而智慧旅游便是集二者于一体,在实现景区的特色宣传的基础上,将互联网技术体现出来,给游客一种全新的体验与享受,旅行社和旅游企业必须提升智慧旅游水平,以便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四)统筹文旅产业深融合

        事物的长远发展势必是因其带给人们的进一步思考与所产生的价值。旅业对于突发事件的敏感性,促使旅游企业将目光集中于旅游业的深入内涵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会增加两种产业的额附加值及市场吸引力。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无比深厚与有趣的,文化与旅游的深入融合是旅游产业内涵提升到根本。文旅產业的深度融合将会给旅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同时旅游产业也将会突破自我的局限性,开创出新的旅游业态。

        四、结语

        后疫情时期,打破消费者出行顾虑成了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国家和文化旅游家局出台相关扶持的同时,旅游企业应抓紧时间调整经营模式,创新经营理念,促进国内旅游业的进一步恢复。面对新冠疫情对国内企业所带来的冲击,我们势必与党和国家站在统一战线,不动摇,不退缩,积极应对;我国各行各业应上下通力,共同努力,齐心协力,迎接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税收的公告(2020年2月6日; 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8号)[J].税收征纳,2020(04):36.

        [2]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J].空运商务,2020(03):9

        [3] 厉建梅.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6.

        [4] 赵士德.旅游经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04

        [5] 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226

        基金项目 〔本文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喀什文旅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研究”(项目编号:201910755073)阶段性成果。〕

        〔何永清,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莉(通讯作者),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