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农业发展史论文
2025-09-28 20:55:49 责编:小OO
文档
中国农业发展史

课程论文

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

课程名称中国农业发展史
姓    名

唐军
班    级

中药15-1

学    号

20152273
学    院

农学院
专    业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指导教师武晓玲
论文评分
2016年11月20日

目    录

摘   要………………………………………………………………………………1

一、我国水利的起源和灌溉的开创 ………………………………………………1

二、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 ……………………………………………………2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田水利发展 ………………………………………2

四、唐宋时期农田水利的兴盛 ……………………………………………………3

五、元明清时期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发展 …………………………………………3

六、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4

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中国在农田水利方面的历史和发展路径。水利是几千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水利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不少灾害,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进步就是中国农业的发展的标志之一。本文将就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历史进行简单的回顾与探讨。

[关键词]: 中国  农田水利  历史

一、我国水利的起源和灌溉的开创

我国最原始的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最初的农业收成与否全权决定天气。但在农业出现初期远古人民已经意识到水的重要性,从考古证据来看,最原始的农田多分布于临近水源的地方。但这种选择却不得不面临洪涝灾害的威胁,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中,人们逐渐积累起了一定的治水方法和经验,最原始的治水活动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

史载夏禹“决汩九川,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汩越九原”,这是最早的农田水利工程记载。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云:“禹疏九河”,可以看出,大禹治水采用的是疏导法,这在当时应该是特别前卫的方法了。随着大禹治理洪水成功,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催化了奴隶社会的成型。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战局主导地位,因此农田水利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的进步,在华北平原上率先出现了农田沟洫系统,这种集疏导和灌溉于一体的系统很快普及开来,并在商代得到了大力发展,时至周朝,沟洫制度进一步发展,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周礼》记载:“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滁,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这便是由沟洫系统发展而来在西周时灌排兼备的农田系统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生产力的发展,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引漳十二渠的出现,标志着农田水利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兴起,同样促进了农田水利的发展。《史记》记载,秦国接受郑国兴修水利工程的建议,“凿径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渠成,溉泽农田万顷,于是关中为沃野。农田水利的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

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相继引几条江河之水用以灌溉田地,修建大量沟渠助力农业发展,如元鼎六年修筑的六辅渠、太始元年修建的白渠等。时有民谣曰:“径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足以说明沟渠修建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汉武帝时期修建的龙首渠创造性的采用井渠施工法更是能够看出当时农田水利技术的水平之高。时河东、河内等地更是曾发起过数万人共同修渠的大规模工程,足见人们对于引水灌溉的认知之高。

东汉时期,虽然没有发起什么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但从《后汉书》记载:“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各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可看出,当时对前代所修建的水利工程有过大幅度的修整和维护,农田水利的发展并没有任何的滞后。北方灌溉渠系的发展和南方陂塘水利的兴起把中国农田水利的进程带上了一个高峰。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农田水利发展

东汉以后三足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国在征伐之际大兴屯田,并且大力修建陂塘等灌溉工程,为发展稻田,还曾开凿广漕渠及淮阳、百尺二渠,引汴水接济颍水,以补本地区水量的不足。时常出现的洪涝灾害也进一步促进的排涝工程的发展,出现了大面积的排水工程。

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水田得到普遍开发,更有万顷赤山塘的出现。西汉至三国期间出现的水利机械如翻车、渴乌、水排的出现为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新建了一些灌溉工程,甚至出现利用温泉水灌溉使水稻一年三熟的做法。长江上游地区在新莽时期由益州太守文齐主持建造陂池,为云南水利的先驱。在西北和华北一带则修建了引黄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在永定河上兴建的戾陵堰灌区,更是号称灌溉面积万余顷。

四、唐宋时期农田水利的兴盛

历经战乱不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速度受到抑制。唐朝一统后,终于恢复到昔日的发展速度,农田水利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唐代将水利工程重点放在都城周围,黄河及其较大支流径河、渭河、北洛河,长安附近的沫、镐、涝诸水,都进行了水利开发,恢复和新建了一批灌溉工程。例如引泾河水的郑白渠和引渭河水的六门堰便是横贯京兆府的两大水利工程。

这一时期,江浙等地的塘堰发展尤为迅速,如唐代浙江的广德湖,小江湖等动辄灌溉田地万顷以上,兴建的陂塘更是多不胜数。而沿海地区则出现了一种抵御海潮入侵,蓄引内河淡水灌溉的一种特殊工程型式。这种工程形式抬高上游水位和隔断下游咸潮,上游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实在是奇思妙想。这一时期灌溉机械的使用和普及也有较大的成效,各类水利器械流行起来。

唐朝后期由于战乱不断,水利工程新修不多,旧工程又逐渐减少,整体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衰退的迹象。到了宋朝,这种现象终于得到缓解。宋朝时期黄河流域兴起了一股引黄放淤、改碱治田的风潮。宋代在今山西中部和南部引山洪淤灌,淤出良田1.8万多顷。诸多瘠土因此化为良田。淤田的兴起甚至催生出“都大提举淤田司”这样的官职。《梦澳笔谈》中曾指出:“深、冀、沧、壕间,惟在河、滹沱、漳水所淤,方为美田。淤淀不至处,悉是斥卤,不可种艺”肯定了淤田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

五、元明清时期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发展

北宋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农田水利发展缓慢,金时期关于农田水利的记载更是少得可怜。元代多是修缮旧的水利工程,极少兴修新的工程。

明清时期,始于南宋和元代的垸田制得到大力发展,其中以湖北荆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最为集中,大垸纵横十多里地,小垸也能达到百余亩上下。圩垸制度的盛行打造出了不少良田,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因此得到发展,相传建于北宋末年的桑园围,就是面积达15万亩的大围。清乾隆时期,为加强边疆防务,在大兴屯田,后伊犁河北岸开渠引水灌田数万亩,再之后地区的农田水利又得到不少历代皇帝的重视因此得以大力发展,可谓边疆农田水利发展的高峰期。

清初由于对于农业的重视,不少地方的农田水利都得到大力发展。据《西宁府新志》记载,乾隆年间西宁县湟水两岸就有引水渠道一百三十六条,其中短者数里,长者达三、四十里,纵横交错,可灌田二十八万余亩。在劳苦人民的努力之下,不少不毛之地变为良田,有些甚至成为富饶的粮食产区。清代虽为修筑太多大型水利工程,却修筑了诸多的小型水利工程,福泽一方。

六、时期农田水利发展

时期统一了水利,提高了水利机构地位。并对农田水利的发展予以了应有的重视。因地制宜,开辟多渠道筹款,从到地方统一调配,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修筑沟渠、涵洞、渡槽等水利工程数不胜数。山东还修建了王家梨行、齐河红庙、青城齐东马闸、蒲台王旺庄等四个虹吸淤田工程,使用抽水机从黄河中抽水进行灌溉,灌溉面积达8万亩。全国各地将钻井也列为农田水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全国委员会的动员下,各省开始修筑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成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又一个重要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如飞,农田水利的飞速发展不容置疑。三峡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竣工不仅福泽良田无数,更为我国能源和洪涝灾害带来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曲折不断,但终归跟上时代的步伐,一步步走到今天。农田水利的发展几乎代表了整个农业史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无疑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研究农田水利的发展是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王质彬.《农业考古》,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样室,1985年02期.

汪家伦.《中国农田水利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1月1日,1~50.

《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79.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