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伤 仲 永 王安石
2025-09-29 04:18:39 责编:小OO
文档
伤 仲 永                       王安石

金溪(1)民(2)方仲永,世(3)隶(4)耕(5)。仲永生(6)五年,未尝(7)识(8)书具(9),忽啼求之(10)。父异焉(11),借旁近与之(12),即书诗四句(13),并(14)自为其名(15)。其诗(16)以养父母、收族为意(17),传(18)一乡秀才(19)观之(20)。自是(21)指物作诗(22)立就(23),其文理皆有可观(24)者。邑人奇之(25),稍稍(26)宾客其父(27),或(28)以钱币乞之(29)。父利其然(30)也,日(31)扳(32)仲永环谒于邑人(33),不使学(34)。 

予(35)闻之也久(36),明道中,从(37)先人(38)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39),不能称前时之闻(40)。又七年,还自扬州,复(41)到舅家,问焉(42)。曰:「泯然(43)众人(44)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45),受之天(46)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47)矣,卒之为众人(4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49)也。彼其受之天(50)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51),且为众人(52)。今夫不受之天(53),固众(54),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55)? 

注释:

(1) 金溪:今江西金溪县。     (2) 民:百姓、平民。   (3) 世:世代。

(4) 隶:附属、属于。   (5) 耕:耕种,文中指农业生产。

(6) 生:出生。         (7) 未尝:不曾。 (「未」:「不」。「尝」:「曾经」)

(8) 识:见识。   (9)书具:书写工具。   (10) 啼求之:哭着地要(要求书写工具。

(11) 异焉:对方仲永的行为,感到诧异。

(「异」:用作「意动动词」,解作「觉得..... 有异」。「焉」=「于之」,解作「对方仲永哭着索求书具的行为」)

(12) 与之:给与他( 「与」:「给与」。「之」:代词,指方仲永)

(13) 即书诗四句:(方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

(「即」字前省略了主语「方仲永」。「书」的本来意思,就是「写」。「诗四句」:「数量短语」后置(定语后置) 在「诗」字(中心语)后,翻译时,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规则,译作「四句诗」) 

(14) 并:并且。  

(15) 自为其名:亲自为那首诗题名。

(「自」:「亲自」。「为」:「替」。「其」:指那四句诗。「名」:题名(动词))

(16) 其诗:方仲永的诗。   

(17) 收族为意:以「使同族人依照宗法关系,彼此和谐相处而不离散」作为内容。

(「收族」:使同一宗族的人团结。「为意」:作为内容)

(18) 传:传给。  (19) 一乡秀才:全乡的读书人。  (20) 观之:看(这首)诗。

(21) 自是:从此。(「自」:「从」。「是」:「这」、「此」)

(22) 指物作诗:(叫方仲永) 以指定的事物来作诗。 ( 「指」:「指定」。「物」:「事物」)

(23) 立就:立刻完成。   

(24) 其文理皆有可观:方仲永的诗,不论在文采方面,还是在内容(道理) 方面,都有可取的地方 (值得人们欣赏的地方) 。

(「其」:「方仲永的诗」。「文」:「文采」。「理」:「道理」、「内容」)

(25) 邑人:同县的人对方仲永(所作的事情)感到惊奇。

(「奇之」:「奇」:「认为.....值得惊奇」、「对.....感到惊奇」。「之」:「方仲永」)

(26) 稍稍:渐渐。

(27) 宾客其父:视方仲永为宾客。

( 名词「宾客」词类活用为「意动动词」,解作「视….. 为宾客」)

(28) 或:有的人、有些人。

(29) 以钱币乞之:用金钱来求取方仲永的诗。

(「以」:「用」。「乞」:「求」、「求取」。「之」:「方仲永的诗」)

(30) 利其然:觉得(人们)用金钱来求取方仲永的诗这样(的做法,对自己)有利。

(「利」用为「意动动词」,解作「认为……有利可图」。「其」:指「人们用金钱来换取方仲永的诗」。「然」:「这样」,「如此」,「这样的做法」)

(31) 日:每天。  (32) 扳:音「攀」,同「攀」,牵着,领着。

(33) 环谒于邑人:在同县的人当中来来往往。

    ( i. 介宾短语「于邑人」因「状语后置」而在「中心词」(环谒) 后,翻译时,要放回在「中心词」(环谒) 的前面。ii. 「环」:「围绕」,「谒」:「拜见」。因此,「环谒」就是「围绕在一特定范围内进行拜访。 「于」:「在」)

(34) 不使学:不让(方仲永)求学(读书) 。

(「不使学」,其实是「不使之学」。被省略的「之」字,指「方仲永」)

(35) 予:我。      (36) 闻之也久:听闻这件事也有好一段的日子了。

(37) 从:跟从、跟随。         (38) 先人:指王安石已经过世的父亲。

(39 ) 令作诗:即令(之)作诗,让方仲永作诗。

(40) 不能称前时之闻:( 方仲永此时所作的诗)不能与早前所传闻(如神童般的诗)名实相副。

 (「称」:「符合」、「相称」、「与……名实相副」。「闻」:「传闻」、「所听闻」)

(41) 复:再次。  

(42) 问焉:问及方仲永的现况。(「焉」:相当于「之」,指「方仲永」)

(43) 泯然:消失的样子。(指方仲永原有的超凡表现完全消失了)

( 「泯」:「消失」。「然」:「……的样子」

(44) 众人:一般人。        (45) 通悟:通达聪慧。 

(46) 受之天:即「受之(于)天」,(方仲永的通悟) 来自上天的给予,亦即「先天得到的」。 (「受」:「得到」。「之」:「通悟」)

(47) 贤于材人远:(方仲永的通悟)胜过一般有才能的人很多。

(「贤」:胜过、超过。「于」:比。「远」:很多)

(48) 卒之为众人:最终变成一个平凡的人。

(「卒」:终于、终究。「为」:变成、成为。「众人」:普通人、平凡的人)

(49)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就是(因为)方仲永所接受的教育不足(的缘故)。

( i. 「则」:「就是」。「其」:「方仲永」。 ii.「受于人」:当中的「人」,指的是「老师」,即「从老师中所得到的」,所以说的其实是「接受教育」。iii. 「不至」:没有达标,即「不足够」)

(50) 彼其受之天:方仲永那样有天赋 (像他那样得天独厚)。

(「彼」:第三人称代词,指「方仲永」。「其」:那样。「受之天」:「先天得到的」= 天赋」) 

(51) 不受之人:没有接受教育。

(52) 且为众人:尚且变成平凡的人。

(53) 夫不受之天:没有天生的才能(的人)。( 夫:音「乎」,句首发语词,不用译出)

(54) 固众:本来(就是) 平凡的人。( 文言文的「固」字,是「本来」的意思 )

(55) 得为众人而已邪:可以(仍然)是平凡的人吗?

(「得」:「可以」、「能够」。「为」:「是」。「而已邪」:连用三个语气助词来表达强烈的疑问语气)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