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8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 qing Teach ers Colle ge(Social Scie nce Edition)
A ug.2009
Vol.28No.8
方苞《古文约选》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
孟 伟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古文约选》是桐城派始祖方苞为当时国子监学生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它不选先秦文和《史记》,主要选两汉、唐宋家的文章,是方苞古文理论的很好体现。其中评语较多地论述了作家创作渊源与风格的关系以及古文创作得失,是研究方苞古文理论的宝贵文献。《古文约选》的广泛传布,促进了方苞“义法”说的广泛接受,对桐城派的另一部重要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方苞;《古文约选》;编选;评点;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09)08-0079-04
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流派,其重要成员往往借选本的方式阐释古文理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以及曾国藩、梅曾亮等都曾编选过古文选本,其中以姚鼐所编《古文辞类纂》最为著名。而桐城派始祖方苞的《古文约选》虽然很少为当代研究者所注意,但这部古文选本在编选、评点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且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
《古文约选》是方苞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目的是给在国子监就读的八旗子弟提供一个学习古文的范本。该书是方苞应当时国子监祭酒果亲王允礼之请而编选,书前序和选例也是方苞所作,但署名是允礼,这是符合当时习惯的做法。今天的有些书目,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对《古文约选》的编者著录为允礼,读者如果不加考察,就会误认为此书是允礼所编,而埋没了方苞的著作权。方苞所作的这篇序和选例(合称《古文约选序例》)收入《方苞集外文》卷四[1]612,标有“代”字。桐城后学苏惇元所作《方望溪先生年谱》[1]865对方苞代果亲王允礼编选《古文约选》一事亦有记载。允礼文集《自得园文钞》(《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八辑)虽也收有此序,其实是误收。有的书目,如《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的《古文约选》条下,认为此序是允礼所作,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古人历来重视选本编纂,清代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古文选本的编选、评点,始终呈现繁荣景象。在方苞《古文约选》之前,也已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比如,康熙的《御选古文渊鉴》,吴楚才、吴调侯的《古文观止》,谢有火军的《古文赏音》,林云铭的《古文析义》,浦起龙的《古文眉诠》,蔡世远的《古文雅正》等等。清初的古文选家,对于古文的界定,没有一个十分严格的概念。所选文章,多以先秦两汉、唐宋家的散文为主,但是,一般都少量收有六朝、唐以来的骈文。如《古文渊鉴》所选大致是以“宗经”、“古雅”为原则的古代文章,所以收有一定数量的六朝骈文。《古文观止》、《古文雅正》等虽以散文为主,但也都收有少量的骈文。古文选本中兼收骈文,这在清初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方苞作为当时专力于古文创作的名家,比起其他的古文选家来,他的古文观念极为明确。《古文约选》所收,限于两汉、唐宋家的散文,一改当时古文选本兼收骈文的做法。方苞在古文写作方面一贯鄙薄“俪语”,他将这种崇散拒骈的古文理论贯彻到《古文约选》的编选之中。这种对所选文章从文体上进行严格去取的做法,与编选者作为有独到理论建树的古文
*收稿日期:2009-06-25
作者简介:孟伟,男,内蒙古赤峰人,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家的身份是相一致的,也对其后的古文选本产生了影响。
清初的古文选本,选篇一般自《左传》、《国语》始,包括《公羊传》、《榖梁传》、《檀弓》、《战国策》、《国语》、《史记》、《汉书》和唐宋家的文章,有的古文选本还收有元、明古文家的作品。方苞此选,仅限于两汉、唐宋家的单篇文章,对其他古文选本常选的先秦文和《史记》等文章,他都不予选录。“选”与“不选”,直接体现了方苞的古文理论。
从“不选”的方面来看,他不选先秦文和《史记》,一方面是从古文“义法”角度考虑,认为《春秋》三传、《国语》、《国策》、《史记》等,都是最为杰出的古文作品,所谓“古文正宗”、“自成一体”[1]612-616,从学习古文“义法”的角度来看是不可分割的,必须熟读全书才能得其精髓。认为先秦诸子文章“精深宏博,汉、唐、宋文家皆取精焉”[1]612-616,不选这类文章是因为“但其著书,主于指事类情,汪洋自恣,不可绳以篇法”[1]612-616。诸子文章虽好,但在“义法”方面没有自觉的讲求,所以不在所选之列。一般古文家都认为古文之衰,始于东汉,方苞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他说:“西汉惟武帝以前之文,生气奋动,倜傥排宕,不可方物,而法度自具。昭宣以后,渐觉繁重滞涩……盛汉之风邈无存矣。”[1]612-616“盛汉”以后文章不合“义法”,所以选取较少。
他不选先秦文和《史记》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从初学者角度考虑,“始学而求古求典,必流为明七子之伪体”[1]612-616
。明代前后七子以“文必秦汉”相标榜,以至于流为模拟剽窃的习气,受到唐宋派直到清初文人的批评,方苞在学习古文方面也引以为戒。
从“选”的方面来看,他之所以选两汉、唐宋家的文章,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章“义法”具备,且又有迹可寻,便于学习,能够“俾承学治古文者,先得其津梁,然后可溯流穷源,尽诸家之精蕴耳”[1]612-616
。学习古文要从唐宋家入手,然后上溯到两汉、先秦文,最终掌握古文“义法”,这是方苞对于古文学习的看法,也是他编选《古文约选》的一个指导思想。与清初的其他古文选本相比,《古文约选》在编选方面表现出诸多独创性的特色,是方苞古文理论的很好体现。
二
评点是选本的一项重要内容,选家通过评点
来解读作品,表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评点因为是随文而发,能够直接介入读者的阅读过程,引导读者的阅读活动,所以能够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在我国传统文学批评中,评点是一种重要方式。方苞的《古文约选》也有评点。方苞采用的“点”,方式较为简单,只有“★”和“○”两种。精彩的语句,每一字旁加“★”,立意布局的关键所在则加“○”。圈点的作用,主要在于提示读者,引起注意,以达到让读者揣摩、学习的作用。相对于“点”来讲,“评”对今天的研究者更有价值。选本的“评”,一般有“眉评”、“夹评”、“尾评”等几种方式。方苞所采用的多数是“尾评”,间有“眉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方苞《古文约选》的“序例”早已为研究者所重视。但对于《古文约选》的“评语”,就笔者所见,还没有人予以论及。戴均衡《方望溪先生集外文补遗》收有邵懿辰所集方苞《史记》评语数则[1]849
,而《古文约选》的评语却不曾收入。《古文约选》虽一度流传较广,但自后不曾有影印或校点本出现,它的评语也就不为一般的读者和研究者所熟悉了。方苞服膺程朱理学,受理学家视文章为末事的观念影响较深,虽然以古文名家,但他留存的作品并不是很多。《方苞集》中对古文理论和文章创作的论述也不多见。《古文约选》的评语都是针对具体作家、作品而发,既与其一贯的理论主张相一致,又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研究方苞古文理论的宝贵文献。
自唐代韩愈、柳宗元以来,古文家一向注重对前代作品的学习与借鉴,力求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方苞尤其注重创作渊源与作家风格的关系。他推崇韩文,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韩文渊源于先秦经子,风格纯正。他贬抑柳文,是因为柳文“其根源杂出周、秦、汉、魏、六朝诸文家”[7],所以风格不够纯正。《古文约选》评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较多地论述了作家创作渊源与风格的关系。譬如,他在欧阳修文的评语中多次指出欧文取法韩文和《史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说:“欧公苦心韩文,得其意趣,而门径则异。韩雄直,欧变而迂余;韩古朴,欧变而美秀。惟此篇骨法形貌皆与韩为近。”(《与高司谏书》评语)“欧公叙事仿《史记》,诸体效韩文,而论辩法荀子。其反复尽意及复叠处皆似,观此篇及《秦誓论》可知其凡。”(《春秋论下》评语)“欧公志诸朋好,悲思激宕,风格最近太史公。”(《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评语)欧文渊源纯正,且有自己的风格,在家中,
·
80·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古文约选》评语的另一个方面,即在于总结创作经验,评论创作得失。方苞以“义法”为准绳衡量各家作品,对不事因袭模拟、有独特创造性的文章,往往能指示其优点。他评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说:“古之能于文事者,必绝依傍,韩子《赠浮屠文畅序》以儒者之道开之。《赠高闲上人序》以草书,而亦微寓针石之义。若更袭之,览者惟恐卧矣。故欧公别出义意,而以交情离合缨络其间,所谓各据胜地也。”评曾巩《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说:“欧苏诸公上书,多条举数事,其体出贾谊《陈政事疏》,此篇只言一事,而以众法之善败经纬其中,义皆贯通,气能包举,遂觉高出同时诸公之上。”评曾巩《诗义序》说:“三经义序,指意虽未能尽应于义理,而词气芳洁,风味邈然,于欧、曾、苏氏诸家外别开户牖。”对于这些在创作上无所依傍、独具风格的文章,他极为推崇。对于各家文章的不足,方苞也多有指摘。他评苏洵《书论》说:“其论世变可谓独有千载,惜首尾及中间抟挽处,义脉不清,治古文者所宜明辨。”评苏轼《超然台记》说:“子瞻记二台,皆以东西南北点缀,颇觉肤套,此类蹊径,乃欧、王所不肯蹈。”评曾巩《梁书目录序》说:“前半言圣人之道处,理亦无颇,惜词冗而格卑,气亦不振。”对于各家文章不足之处的指摘,体现了方苞作为一个有独到理论建树的古文家的批评眼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古文理论。
三
《古文约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古文约选》促进了方苞以“义法”为核心的古文理论的传播,扩大了其古文理论的影响。在《古文约选》的序例中,方苞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发了他的古文理论。方苞的古文理论散见于各种书序、题跋、墓志铭、杂文,以及读书笔记之中,多是随事随感而发,没有系统的阐释。雍正十一年(1733)方苞六十六岁时所作的这篇《古文约选序例》第一次从多个方面,系统地阐释了他的古文理论,尤其突出了“义法”这个核心内容。这篇《古文约选序例》可以视作方苞古文理论的宣言。
《古文约选》本是方苞应果亲王允礼之请,为国子监生员学习古文而编写的示范性读本,从这一点上来讲,它具有官修教材的意义。清代所修两部《国子监志》(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对《古文约选》都有记载。《古文约选》的书版原藏于国子监,后归入武英殿。乾隆三年(1738),清帝下诏,内务府各处所藏书版“应听人刷印”,并且“坊间有情愿翻刻者,听其自便”。《古文约选》等书“具于学术有裨,自宜广为传习”[2]。允许民间书坊印刷,便把作为国子监教材的《古文约选》推向了全国。清代官修的古文选本,只有康熙的《御选古文渊鉴》、方苞的《古文约选》、乾隆的《御选唐宋文醇》等几种。《古文渊鉴》六十四卷,《唐宋文醇》五十八卷,卷帙都较为浩繁,而《古文约选》在分量上只相当于它们的六分之一左右,更加便于印刷、购买和学习。在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时代,广大士子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八股文的写作水平以应科举之需,作为官修科举教材的《古文约选》因此得到了广泛传布。
方苞以“义法”为核心的古文理论,开始并非为当时人所普遍接受。雍正六年(1728),方苞在《光禄卿吕公墓志铭》中说:“余尝以古文义法绳班史、柳文,尚多瑕疵;世士骇诧,虽安溪李文贞不能无疑,惟公笃信焉。”[1]282可见“义法”说作为方苞具有独创性的古文理论,它的接受是有一个过程的。作为官修教材,《古文约选》的广泛传布,对于促进方苞“义法”说的接受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古文约选》对桐城派另一部重要的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编选方面看。《古文约选》所选都是两汉、唐宋家文章,《古文辞类纂》收文七百余篇,且增入辞赋一类,扩大了古文学习的范围,篇目上大大超出了《古文约选》,但它主体上仍以两汉、唐宋家文
·
81
·
第8期 孟伟:方苞《古文约选》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
为主。两汉文130篇,八家文509篇,共计639篇,占全书(770篇)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古文约
选》中韩文和欧文数量最多,分别为71篇和59篇。《古文辞类纂》中,韩文130篇,欧文65篇,数量上也是最多的。《古文约选》所选文章,绝大部分为《古文辞类纂》所收入。这些都反映出《古文辞类纂》在编选取舍方面与《古文约选》旨趣相通,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明清的古文评点,多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圈点也多从文章的起伏变化、提缀呼应处入手。当时人就有“以时文评古文”之讥。《古文约选》的圈点和评语都较其他通行的古文选本为少。评语则多是指明创作渊源与风格,指陈创作得失,避免了以时文评古文的习气。《古文辞类纂》在这方面继承了《古文约选》的风格。道光初年合河康氏刻本《古文辞类纂》有圈点。据李承渊《校刊〈古文辞类纂〉后序》可知康氏刻本是姚鼐早年(乾隆年间)定本,而后来的道光五年江宁吴启昌刻本删去了原有的圈点。吴刻《古文辞类纂》序说:“本旧有批抹圈点,近乎时艺,康公本已刻入,今悉去之,亦先生命也。”吴氏刻本为姚鼐晚年主讲钟山书院时所授,是其最后的定本。方苞《古文约选》的圈点已较其他的古文选本为少,姚鼐晚年索性删去圈点,都是力求避免以时
文之法评古文,其意旨是相通的。《古文辞类纂》的评语也较少,且多侧重于指明文章的渊源与风
格,某些评语明显受到《古文约选》的影响。譬如,一般人认为古文之衰始于东汉,而方苞在《古文约选》中指出,西汉自昭、宣以后的文章“渐觉繁重滞涩”,“盛汉之风邈无存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雄肆之气,喷薄横出,汉初之文如此,昭宣以后盖稀有矣,况东京而降乎!”(贾山《至言》评语)[3]232
司马相如《封禅文》后姚鼐先引姜坞先生(姚范)对扬雄、司马相如的批评,然后说:“观扬、班之作,而后知相如文句句欲活。”[3]1191这种贬抑扬雄、班固,推崇司马相如的态度,与方苞《古文约选》的论调是完全一致的。可见,《古文辞类纂》的评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接受了《古文约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方苞.方苞集[M ].刘季高,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2]学政全书:卷四[M ]//续修四库全书:第828册.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2:193.
[3]姚鼐.古文辞类纂[M ].北京:中国书店,1986.
责任编校:汪祚民
FANG Bao 's Selection ,Comments and Influence on Summary on Ancient Prose
M ENG Wei
(S ch ool of H umanities ,Changshu Ins 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 u 215500,China )
Abs tract :Su mma ry on ancien t p rose is an anthology of FANG Bao ,the initiator of T on gchen School ,w hich was w rit -ten for the s tudents of imperial academy .Didn 't select Pre -Qin proses and Sh ih Chi ,this book chose H an g Danasty p ro -ses and th e p roses of th e eight p rose mas ter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 aty ,form this w e can see the prose theory of clear -ly .This book put emphasis on th 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 creation of origin and the w riting style ,discussed the s uccess and the loss of proses w riting ,this book w as p reciou s to the research of FANG Bao 's theory .T he spread of S ummar y on ancient prose made FANG Bao 's method p opu lar ,and m ade an influence on Tong chen Sch ool 's another importan t anthol -ogy .
K ey words :FANG Bao 's S ummar y on ancient prose ;selection ;comment ;influ nen ce
·
82·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