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 考点14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25-09-29 04:18:52 责编:小OO
文档
必修3 第7单元考点14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课前自主学习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力扶持:1956年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发展尖端科技。改革开放后提出“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成就:

(1)国防科技:①原子弹:19年第一颗 原子弹 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 氢弹 爆炸成功。②导弹:20世纪60年代从仿制到自制成功,钱学森作出重大贡献。③卫星:1970年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 进入预定轨道。

(2)医学:1965年首次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3)农业:1973年 袁隆平 培育出被誉为“ 第二次绿色 ”的籼型杂交水稻。

(4)航天技术:①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②20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 神舟5号 ”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 杨利伟 )。

(5)信息技术领域:①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1亿次的“ 银河 ”巨型计算机系统。②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 超级 计算机。

(6)原子能技术的和平利用:相继建立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疑点1】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成就为何如此巨大?

指点迷津: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财力和的支持,也离不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素质。由于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有了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因此取得很大成就。

二、“双百”方针

1.提出:

(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激发了 文艺工作者 的创作热情。

②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 制度确立,经济建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2)提出: 1956 年4月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 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 百家争鸣 )。它是一个 基本性 和 长期性 的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3)成就:使20世纪50年代科技文化呈现繁荣景象,代表作有老舍的《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杨沫的《青春之歌》。

2.挫折阶段:

(1)原因:“左”倾错误影响,政治运动扩大化,文学艺术问题上升为政治乃至阶级斗争问题。

(2)表现:20世纪60年代大批作品被批判,作者被批斗;“”时期《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几个样板戏一统天下。

3.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的春天:

(1)提出:文艺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贯彻“双百”方针。

【疑点2】“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主张的自由有什么不同?

指点迷津:可以从实质和所代表的群体来阐述。“双百”方针是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国家的代表,为推动科技文化事业发展而推行的指导思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提出的自由是为资产阶级服务,属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其次“双百”方针所指的自由有前提,那就是必须在社会主义的范围内,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现代中国的教育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新中国成立: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 德智体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刘少奇提倡两种教育制度:即 全日制 学校教育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

(4)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主要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同时加强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

2.中的教育:

(1)表现:“”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考制度被废除。1968年底,掀起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运动。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影响:“”使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3.教育的复兴:

(1)1977年 恢复高考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2)加快教育改革: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高校实行“211工程”计划。

(3)教育投资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社会力量办学启动了“ 希望工程 ”。

(4)加强西部教育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疑点3】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指点迷津: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科技的进步能带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家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反过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教育是基础,国家才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课堂精讲精练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时期背景侧重点影响
20世纪

80年代

以前

(1)美国敌视新中国,想扼杀新生政权

(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3)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提高了国防实力(1)巩固并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时期背景侧重点影响
20世纪

80年代

以后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3)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1)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

(2)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例1】 20世纪50、60年代,党和把发展“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

A.带动其他部门发展  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提高中国国防实力  D.适应第三次科技潮流

解析:根据题干20世纪50、60年代的时间限定,回忆该时期中国国际国内背景进行分析。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对峙,西方主要国家采取敌视新中国的,中国需要和平和安全的社会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因而增强国防实力,保卫是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主要目的。 

答案:C

变式训练:指出:“如果(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对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      )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研制是科技发展的结果,它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高有重大作用。而且尖端科技的发展对于民用工业的带动作用也非常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很大。

答案:B

2.认识“双百”方针。

(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①提出的依据: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历史任务的理解;对知识分子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评价的变化。

②必要性:经济建设的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需要。

(2)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①“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②“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③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实践中曾经偏离的历史教训:处理好三大关系。

①科学、艺术工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科学、艺术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③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例2】(2010·广东高考)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A.“要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解析:“双百”方针是1956年,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目的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A、B、C选项提法刚好与之相左。 

答案:D

变式训练: 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1956年”等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告诉考生,1956年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目的不言而喻。 

答案:D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意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重视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例3】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解析:每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可从具体的时代特征出发,“”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么这一时期的教育也深受其影响。故选B符合题意。A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C发生在突出重工业的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D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旧思想,为人民教育铺路。 

答案:B

变式训练: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解析:此题隐性考查历史时间。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答案:A

特别提示      

1.“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分属于核技术和航天技术,尤其要明白“两弹”不是指原子弹和氢弹,二者均属于核弹,只是核反应的方式不同,原子弹是核裂变,氢弹是核聚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发展高科技,主要是打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封锁,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20世纪60年代面对恶劣的国际形势,发展高科技主要是为了冲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积极发展高科技是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经济。

2.“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所指的含义有所不同:“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技术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说来,“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3.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既要看到人民教育、新时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成功之处,也要看到以“”为代表的教育问题。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