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三年级音乐__牧童之歌教案
2025-09-29 04:16:36 责编:小OO
文档
第五课 牧童之歌  

   教 学 目 标 

  1.四首中外牧童题材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3.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 学 内 容 

  聆听《牧童短笛》 教学基本要求 

  1.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音乐如何去表现这一情景?请听听(《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2.再听一遍。设问:你能从音乐中体验这一情景吗?听完后说说你的想像与感受? 

  3.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 

  4.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1] 

  5.聆听第二乐段。设问: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6.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7.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8.再次完整地听全曲,根据你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边聆听边即兴用动作来表演。(动作是无声的,一定要保持教室的安静。使大家能边欣赏边表演。) 

  9.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10.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基本要求 

  1.设问:谁看过影片《音乐之声》?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剧情,(也可放录音《do re mi》歌曲导入)。(有条件找到影碟片VCD,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 

  3.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4.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5.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 

  6.单元小结:四首作品,一个题材,三个个体,一个群体,地区不一、风格多彩。

  曲调接龙创作游戏 

  1.游戏规则: 

  (1)头尾相接必需是相同的音高,如:

  (2)有节奏的一个接一个,中间不能卡着脱节。所以要求接者要注意力集中,并且接好最后一个音即兴脱口而出一句曲调。凡卡着的,接错的,音不准的被淘汰。  

  2.游戏开始时,可以由教师开始,也可以由学生开始唱头一句,接着就按座位顺序而接。看谁坚持到最后为胜者。 

  3.初次时不宜太复杂。此游戏在其它单元课中也可穿插进行,以经常锻炼学生的即兴曲调创作的反应,提高他们的音准、节奏等综合能力。 

  表演《剪羊毛》 教学基本要求 

  1.板书澳大利亚牧场的画面。(如能做成有动感的多媒体画面效果更佳,也可让学生从课本的插图中去感悟。) 

  2.边看画面边听范唱。设问:歌曲唱些什么内容?这一群牧场上的男女老少在干什么? 

  3.再连续听两遍,请大家边听边看歌谱,在听完两遍后,测试一下,谁的记忆最好?哪一位能唱出歌曲中的哪几句?比谁唱出句子多而准确? 

  4.在学生试唱的反馈中学会全歌。(学生的反馈可以是歌,也可以是曲,凡是唱歌的,再请学生补曲;是曲者,请学生补歌。) 

  5.再聆听一遍范唱。他们的情绪怎样?从你对歌曲的理解中认为用什么速度、什么情绪来演唱更能表达这群牧场上人们的心情。 

  6.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7.把歌中的节奏改为唱一唱,比较一下感觉如何?为什么? 

  8.再完整地更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9.分组讨论,为第二部分[2]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打击乐的选择权给学生自己,要完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0.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  

  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 教学基本要求 

  1.歌名导入。设问:谁能来解释一下歌名?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它们的家是怎样的家? 

  2.聆听范唱二遍。要求能感受歌曲的内容、速度与情绪。 

  3.学唱曲调: 

  (1)听一遍曲调的范唱。要求: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现一个新的音符。 

  (2)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 

  (3)新授全音符。如果四分音符唱一拍,那么全音符就唱四拍。 

  (4)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出现几次? 

  (5)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奏错误。 

  (6)完整地唱全曲。 

  4.学唱歌曲与处理: 

  (1)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纠正错误处。 

  (2)复习《剪羊毛》。 

  (3)师生讨论这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 

(相同点:题材相同,描述牧场——牧羊的内容。不同处:地区风格不同;中国山区与澳大利亚牧场。情景不同:黄昏赶羊群回家与剪羊毛劳动场面。速度、情绪不同;中速、抒情与稍快、活泼。) 

  (4)从对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儿要回家》。 

  (5)讲解延长记号。结合歌曲的意境,讲述在本歌中的作用。还可让学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长是怎样的情景。 

  (6)创作歌曲伴奏的节奏型及选择打击乐器。宜采取分组讨论自由结合讨论方法,并进行分别试唱试奏,尊重学生的创作实践活动,给予鼓励。 

  5.表演实践。 

  以小组为主或以小组为主邀请外组同学参加。可以选择《小小羊儿要回家》,也可选择《剪羊毛》。曲目、队伍确定后,进行适当的排练活动,然后展示表演成果。这一环节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积极配合、做好服务,如道具、伴奏等,学生要什么尽量服务好,但不是去“发号施令”、“指责”。  

 

   教 学 建 议 

  本课拟用二至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表演《剪羊毛》,聆听《牧童短笛》。 

  第二课时: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剪羊毛》。 

  第三课时:聆听《孤独的牧羊人》;曲调接龙。 

   教 材 分 析 

  1.钢琴曲《牧童短笛》 

  这是一首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的钢琴曲,为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此曲作于1934年,参加由欧洲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荣获头奖。从此,这首曲子蜚声国内外,更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全曲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全段由六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都从4/4拍的第三拍开始。上下两个声部旋律采用对比式的复调手法写成,此起彼伏、相互映衬,仿佛是快乐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起的笛声,悠扬动人。 

  

  第二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速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的特点。     

 

  在这一段里,活泼的旋律在高音区飞驰,通过模进、转调的方法,将乐曲推向高潮,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旋律显得格外流畅。乐曲的末尾渐慢渐弱,音区上升,结束在富有民族风味的和弦上,给人以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 

  作曲家介绍 

  贺绿汀(1903~1999)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早年即投身于并进行音乐创作。后入上海国立音专,攻读音乐。1934年所作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在“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分别获头奖和名誉二奖。此后进入电影界,为进步电影《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创作音乐。抗日战争期间创作了《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等歌曲,广为流传。战争期间,又创作了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晚会》等佳作。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要从事培养音乐人才,但仍坚持音乐创作园地上的耕耘。 

  2.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家中有七个调皮的孩子,因丧偶而疏于教育。为了调教好自己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家庭女教师。女教师能歌善舞,并喜爱这些孩子。女教师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男主人公的爱情。此后,他们一家组成家庭合唱团,在被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奥地利,以巡回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的形式,与纳粹分子进行斗争和周旋。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作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  )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来咿噢嘟”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3.歌曲《剪羊毛》 

  这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甚广的民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这一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棉”夸张地形容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把“皮袄”比作羊儿身上的绒毛,富于想像,很有童趣。歌曲为2/4拍、大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前三个乐句节奏基本一致,“”符点八分音符构成的节奏贯穿其中,句末都以“”这一节奏型收尾,旋律中以分解的主和弦音进行,使得曲调色彩十分明亮,情绪轻快活泼,展示了剪羊毛的工人熟练、轻捷的动作。第四乐句从高音“”的附点节奏开始、连续级进下行到下方八度主音“1”。突然反跳上行八度,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自豪的心情,坚信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明快,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两句重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三、第四乐句,劳动者有节奏的动作和乐观爽朗的性格,点出了“热爱劳动”的主题思想。

  

  4.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 

  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其曲调采用了内蒙古民歌《蒙古小夜曲》的音调和词意,使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歌风特点。4/4拍,羽调式。歌曲一开始的两个乐句以舒展的旋律展开,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上作了下移五度的曲调模进,即刻在人们的面前展现了一幅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晚归的图景。音乐宽广而又宁静,富有意境。紧接着歌曲运用了“”,及带切分音型的节奏,曲调富有动感与前面形成了对比,歌词中的“妈”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孩子”的亲昵的情感,语气十分亲切,感情真挚。最后歌曲以平稳的音调在充满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受并表现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了解并交流的特产风景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用愉悦的声音演唱民歌《牧童之歌》,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体会歌曲《牧童之歌》中小牧童的快乐,学会并表演歌曲《牧童之歌》。

2、能明白不同的演唱形式,情绪速度和曲式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并进行大胆的尝试.

教学难点:《牧童之歌》中连续附点的演唱

教材分析:

《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和歌词紧密结合,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特别是第三乐句以连续的 x x  x.x| x x x.x节奏和旋律三度模进,行程紧缩型的短句,于前面有着鲜明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小主人公骑马奔驰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谈话导入:(听《娃哈哈》音乐跳进教室)

师:欢迎同学们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谁知道现在播放的歌曲是由哪个地方的音乐改编而来的?

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呢?

生畅所欲言:风景如画,特产丰富,人能歌善舞等

(你的知识真丰富!你真

是个小百科!瞧你的口水都快掉下来了!你能不能来表演一下?你真行!)

师: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走进。

《牧童之歌》伴奏(多媒体展示的风土人情)

谁能用一句话来赞美你所看到的?(生:天山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如果学生话题方向统一,老师及时说:是啊,真想亲眼去看一看啊!把学生话题转移。

二. 节奏练习 

师: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到天山去走一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是谁从遥远的天山跑来迎接我们呢?老师用响板打击x x x.x| x x x.x |节奏模仿马蹄声(学生听完后回答)

出示PPT师:原来是小牧童,他骑着一匹悠闲自在的小马,小马它跑起来可有节奏 ,你听出来了吗?你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小马的跑步声吗?(2-3个学生模仿马蹄声节奏)x x x.x| x x x.x |

情况预设: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准确,老师说:让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随手圆舞板慢慢地再打一遍。

(出示PPT)你的耳朵真灵,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条节奏 x x x.x| x x x.x |(慢速)

师小结:第三个音后面的小圆点叫附点。附点前的音要唱的长一些,附点后的音要唱的短一些。

(范读)像这样:x.x  来:生跟读两遍 加上前面的节奏x x x.x  一齐:生跟读两遍(慢慢地逐渐加快速度)

情况预设:如果学生附点八分音符完成的不是很好,教师采用划拍练习帮助学生

师:让我们配上音乐来一次。

师:太棒了!那谁能用肢体动作来模仿小牧童骑马奔驰的样子呢,最好能加上刚才学习的节奏!(1-2学生) 

情况预设:如果学生不太会,老师及时引导拉缰绳甩马鞭等动作

模仿得真好 ,老师把你们的动作综合一下,(师综合学生动作并表演)大家一起来试试。

如果配上音乐旋律那就更好了,看老师的。 x x x.x| x x x.x |(用啦来慢慢摸唱旋律,加以手上拉缰绳甩马鞭的动作)

你们也来试试!(师生一起表演)

和老师一起去草原上骑马吧!播放《牧童之歌》歌曲

三  学唱歌曲 

1.    师:看来,骑上骏马,唱着歌,在草原上奔驰,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叫《牧童之歌》,是一首哈萨克族的歌曲。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真地听一听,说说你觉得歌曲的情绪速度和演唱形式分别是怎样的?情绪:欢快 速度:中速 演唱形式:童声齐唱

~好,接下来让我们再听一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畅所欲言)

2.    师小结:是呀, 小牧童天真可爱,英姿飒爽,他的放牧生活更是悠闲自得,多么令人羡慕,多么让人向往呀!想不想和小牧童一起唱着歌,扬起马鞭,在辽阔的草原快乐的奔驰?(生:想)那就赶快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吧. 

3.    出示歌谱

看好歌谱,先用说悄悄话的声音来跟着老师的琴声哼唱歌曲旋律.

跟着老师来唱一唱歌谱。

解决高八度:注意66整整高了八度,唱的时候嘴巴圆圆的,提前换气,用气息支持,听老师唱:66,高音6不要吼,美美的来唱。你们来试试!

~你们学得真快,现在能不能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词放进去唱一唱呢?一起来试试吧。 (完整唱一遍)

~解决难点乐句

师:你们觉得哪个地方比较难唱?PPT出示:(连续附点处)

解决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难点。教师范唱9——12小节,加附点和不加附点两种唱法进行对比。

那我能不能把附点去掉呢?听老师唱一唱(教师范唱9——12小节)再听一听没有去掉的(教师范唱9——12小节)!

学生肯定会说:不能去掉。说一说为什么呢?(引导生回答:加上附点更能体现小牧童的可爱和欢乐的心情)好,跟着老师再来唱一唱这一句!(生跟着一起唱)

师:唱得真不错,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还没有把小牧童骑在马背上放牧时高兴的心情完全体现出来,想一想怎样可以体现出牧童欢快的心情呢?(师边说边做一个快乐的神采飞扬的表情)启发学生用欢快的表情,愉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学生复唱)

~嗯,我感受到了你们的快乐。让我们试着完整地跟琴来唱一唱。

配上音乐再来一遍。(《牧童之歌》伴奏)

四、歌曲表现

1.师:你们动听的歌声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也好想在辽阔的草原放声高歌。下面听听老师唱的在情绪和速度上与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范唱

(1)“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突出“慢慢地” “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表现出那种舒展

(2) “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表现小牧童在天山脚下放牧的愉快的心情

(3)“唱上一首歌呀”稍慢

(4)“心花开放”突然加快速度

引导学生回答:“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 “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用稍慢的速度表现出天山的美,“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用稍快速度表现出小牧童放牧时快乐的心情。

师:这样的改变给你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生答:歌曲更优美,更活泼,更可爱~)

师小结:音乐速度的变化,会使得歌曲的音乐情绪变得更加得丰满.

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感受一下?师生跟音乐齐唱

2.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首由一群孩子演唱的《牧童之歌》,你能听出这首《牧童之歌》与我们刚学的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吗? 

生回答:童声合唱,引导学生说歌曲还用到了手来拍击节奏,进行了歌曲旋律的改编等

师:这样的改变又给你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

师小结: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使歌曲更丰富,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首歌曲唱得更美一些呢 ?试着对歌曲的演唱形式,或者情绪速度做一些改变?

(尝试各种方案演唱)(启发学生对歌曲的情绪、强弱、演唱形式进行处理)

情况预设:学生也许会说改变歌曲演唱形式(领唱,齐唱)老师追问:可以呀,那领唱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呢?生回答。

我们按照XXX说的,来试试!我们唱两遍,第一遍请一位女生来领唱,XXX。第二遍我们请XXX来领唱。那么其余部分我们一起来完成。追问:XXX,XXX你们唱那一句?我们一起唱哪一部分?清楚了吗?开始了。(师生合作进行演唱形式的改变)

师:合作愉快!

.五. 教学小结: 

师:天山的美景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享受,《牧童之歌》不同版本,不同形式的尝试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现在就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骑上骏马,在天山下大草原上尽情的唱起来,跳起来吧。(《牧童之歌》伴奏)

学生在《牧童之歌 》音乐中离开教室。

《牧童之歌》教案

[日期:2010-12-14]

来源:湖父小学 作者:张锦艳

[字体:大 中 小] 

牧童之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牧童之歌。

2.欣赏长笛演奏的牧童短笛以及捷克民歌《牧童》。

二、教学目标:

1.能用打击乐器模仿生活中的声音,探索音源。

2.学会演唱歌曲《牧童之歌》。

3.欣赏《牧童短笛》与《牧童》,对比各民族与地区的牧童的生活以及风格。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完全按照课本提供的教学素材和欣赏内容来进行教学,而是抓住这首歌富有地区音乐风格的感受这条主线来展开教学活动.在音乐风格的感受把握上,通过和牧童短笛以及捷克民歌《牧童》中牧童的几种不同音乐形象给孩子们展现了不同地区的风情画,增加了的体验和积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活动

一、师生问好 竖笛演奏

二、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学生听音乐《梦里水乡》,走进教室。

师:音乐仿佛把我们带进了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耳边隐约响起了悠扬的笛声,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音乐,去那里寻找江南小牧童的身影吧!

三、歌曲教学《牧童之歌》

1、要给大家介绍一首民歌,我们 天山、牧童、草原、马儿

一起来欣赏,仔细听,歌中唱了那些内容?

2、你能为这首歌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吗? 牧童放牛、放牛娃……

3、出示课题《牧童之歌》

这首歌曲中的牧童生活在美丽的天山脚下, 欣赏天山美景。

天山是一座着名的雪山,山顶上的天池更是闻名于世,天山的雪融化成为甘甜的水流向山下的草原,抚育了牧民,滋润了美丽的草原。

(边讲解边播放多媒体)

4、听,草原上传来了什么声音?(出示节奏) 马蹄声

你能用这条节奏为歌曲做伴奏吗?你觉得除了 2铃鼓、打击乐器用手还能选用那些乐器? 为歌曲伴奏。

5、咱们一起来做回活泼可爱的小牧民,学唱这首《牧童之歌》。

范唱 

请小朋友跟着的钢琴轻声唱,跟琴演唱。

你觉得这首歌中什么地方比较难唱? (连续附点的地方)

6、在第九到十二小节的地方,有个连续附点。

(多媒体将两处地方用红线出示)

如果不加附点和加了附点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 不加附点太平淡。

没有骑马的感觉,不活泼。

7、师生共同朗诵歌词,特别注意第九到十二小节。 朗诵歌词

8、天山的小牧童生活在这样美丽的草原, 尝试各种方案(歌曲的情绪处理、强弱处理、演唱形式的处理等)怎样才能表现牧童欢乐的情绪? 

9、请小朋友们拿起手中的乐器边唱边奏吧 汇报演出《牧童之歌》

四、欣赏《牧童短笛》与捷克民歌《牧童》

1、《牧童之歌》表现的是一个草原小牧 选择判断

童放牧的喜悦心情,下面再欣赏一段。

听一听这段中的牧童配下面哪张图更适合呢?(出示多媒体)

2、这是一位生活在江南水乡的牧童,你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

根据童谣猜名字如《牧童短笛》等。

名字就藏在下面这首童谣中:“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这是我国着名家、作曲家贺绿汀老爷爷写的一首钢琴曲《牧童短笛》。(简介贺老) 了解关于贺老和《牧童短笛》

刚才我们听的是经过改编的由长笛演奏的一个片断,这样描写的江南小牧童就更形象了。

4、听到我们这里美妙的连外国的小牧童都忍不住来凑热闹了。不信你听……(播放歌曲)

欣赏捷克民歌《牧童》

五、结束全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民族地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通过歌曲了解了生存在不同地方牧童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也来学做一次小牧童,骑上马儿去放牧,边唱《牧童之歌》边做骑马动作沿着教室跳一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