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学生评价实施方案
2025-09-29 04:14:40 责编:小OO
文档
北陶希望小学学生评价实施方案

一、指导原则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方式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建立一套与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是全面实施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一)发展性原则。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综合性原则。评价的内容要距有综合性,既要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基本素质的评价。在学习能力方面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评价,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三)多样化原则。评价的方式要注意多样化,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四)多元化原则。评价的主体要做到多元化,建立学生、老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主体,以多渠道的信息反馈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五)激励性原则。评价的行为要以鼓励性为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每一个足迹,树立学习、做人的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评价的内容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评价体系既包括学科学习目标,也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

     1、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主要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进行评价。学科学习目标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已列出学科学习目标和各学段应达到的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很难截然分开进行,也没有特定的课程来培养和专门促进一般性发展目标的发展,通常一般性发展目标蕴涵在学科学习中,与学科学习目标同步发展,而且也常常融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2、对于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一般性评价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应具有的社会责任。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学习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的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的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三、评价的方法

评价要以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为依据,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1)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2)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将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4)将各学科课堂评价与课外综合活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1)学科教学目标的评价,以定量评价为主,结合定性分析,帮助学生找出优缺点,提出改进措施与方法。对学生学业发展的评价,要以学习内容和学科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具体目标为参照,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态度的观察了解,考察每节课、每单元学习目标是否实现学习目标。基本评价形式有:①课堂问答②作业考查⑧单元测验④考试(笔试、口试)⑤实验操作对一般性发展目标的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要有简洁的描述和记录作为支持性的资料和证据,避免给学生简单地下一个等级或分数。基本评价方法有:

①访谈(包括:面谈、座谈、家访等形式)    ②行为观察

③学习日记④成长记录袋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1)形成性评价包括日常评价与阶段性评价,主要指平时的考察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一般性发展。

①周评。在一周的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估,主要以自评为主,同学、老师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及时调整自己。同时还要注意与家长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②阶段性评价。是指在学期内某一段对学生进行的较全面的评价,一般安排每单元一次,包括一般性目标与学业成绩目标的评价,其中学业成绩主要看学生的作业水平、单元测验。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前段学习中的成绩,查找不足,指出努力的方向,阶段性评价,可以实行自评、互评相结合。

    (2)终结性评价是指在学期内或某一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主要目标是给学生的学业和其它发展评定成绩,提供及时的建设性反馈。终结性评价的常用方式有:

①考试②档案袋的考查;③实验操作④实践测查

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呈现,将考试结果与平时的考查有机结合起来,要将老师的评价与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给出科学、全面、具体的评价成绩,即:等级+特长+评语。

     3、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生活,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的表现,对自己进行评价,从而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周评、单元评、期中、期末评,都可以进行自我评估。互评就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评估,通过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对学生主体进行全面评价,提出合理建议,一般月评、期末评可采用互评的方式。

    4、课堂评价与课外活动评价相结合。

对一般性目标的评价,不仅看学生的课堂提问情况、动手操作以及积极主动性,而且将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纳入到评价之中,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全面评价学生。

四、实施评价改革的具体措施

1、以活页作业改革为切入点,让评价内容活起来

针对具体的作业设计,广泛推行发展性评语和展示性评价,让评价为孩子喜闻乐见,让激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让开放的作业形式带来了内容的变化,减少了客观机械性的练习,增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内容,让教师在设计作业前换位思考:我们设计的题形离学生有多远?我们该如何去贴近学生的需要?如咏诗配画、欣赏美景我想表达、给事物分类、和小伙伴一起走数学迷宫、美术作业中的绘画等作业设计,既富有趣味,又贴近儿童的生活。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练习,减少了学生的作业时间,套餐形式的活页作业,有效地减轻了课业负担,学生乐学乐做,不仅实现生动活泼的技能发展,还陶冶学生的情趣,在这基础上,更需要与之相应的评价方式。开展"作业形式活页化、作业内容快乐化、作业评价多元化"的系列活动。

     2.以考试内容和方式改革为突破口,让评价方式亮起来。

    (1)根据教研室的具体要求,在课改年级尝试进行试题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开展让试卷充满温馨和快乐的专题实验。试题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重视试题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灵活掌握运用知识,自觉地培养探究与创新意识和能力。

    (2)推行满意得分制。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计算速度上、理解能力上、以及对各科知识的体验上。对这些差异我们采用"满分得分制"。即: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不满意,教师可以推迟判分,鼓励并允许学生重新解答,当学生经过努力,改正原来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再给予评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3)结合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针对具体学科的特点,推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试。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测试,每学期结合阶段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能力测试。如:制作、表演、朗读、口语表达等。

     3、实践成长记录袋的做法为参照面,让评价过程动起来,通过成长记录袋,积累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记录学生成长的脚印。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