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遗址遗迹——湖南境内抗战遗址调查报告
2025-09-29 04:15:07 责编:小OO
文档
湖南境内抗战遗址调查分析报告

摘要: 湖南抗战遗址是全国最具地域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之一。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不仅延续了湖南的历史文脉, 而且也丰富了城市人文景观。然而,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其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如何处理好历史遗址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对促进抗战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湖南抗战遗址的现状及保护和利用价值的调查与分析, 尝试提出如何保护好有价值的抗战遗址和合理的再利用这些遗址的方法与措施, 从而赋予抗战遗址以新的活力。

关键词: 湖南; 抗战遗址; 现状; 

背景:遗址、遗迹是城市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见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 年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指出人类的遗产涵盖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自然遗产是作为一种环境存在, 而将文化遗产中的遗址定义为: 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的地方。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中明确指出与重大历史事件、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具有保护的价值。因此, 我们可以将抗战遗址定义为: 抗日战争时期,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其不仅具有文物共有的价值, 也具有其它历史文物所不具备的特殊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

1  湖南抗战遗址的产生及现状

1.1湖南抗战过程简介

湖南地处内陆,抗日战争时期,从1938年10月27日武汉失守后,湖南便成了抗日战争的前线,是全中国抗日救亡规模最大、声威最壮、持续时间最久的省份之一。其间经历了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等震惊中外的战役,至1945年9月15日,湖南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长沙举行,湖南抗战宣告胜利结束。湖南也成了最终埋葬日军的地方。

战争期间,全省共伤亡262万多人,其中死亡92万余人,重伤170余万人,毁房94万多栋,毁粮4000多万担,损失耕牛万多头。此外,湖南还每年供给壮丁26万多人(居全国第2)、军粮700 1000万担、军布300万匹、军棉70000担。8年中实征实募壮丁210多万人(转引自萧栋梁、余应彬《湖南抗日战争史》)。1938年,在“焦土抗战”的口号下,半个长沙误毁于文夕大火,1944年衡阳毁于衡阳保卫战,全城仅剩三栋残墙。仅以第三次长沙会战有组织的战时服务队为例, 长沙县有6,495人, 浏阳86,058人, 平江有34,340人, 湘潭约36,000人, 醴陵、宁乡、沅江、湘阴等地也组织了训练服务队, 担任筑工事、破坏道路、输运粮弹、收容伤兵掉队兵等任务在湖南进行的会战占全国正面战场会战的约1/4强。日军先后投入兵力60余万人次,伤亡20多万人。中国广大官兵浴血奋战,包括一批军、师、团长在内的10余万湖南籍官兵为国英勇捐躯。因此,湖南军民对全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表1 发生在湖南境内的四大抗日会战

战役名称时间及地点规模结果
长沙会战1939年9月战至1944年6月在长沙

日军66万人次,中国100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

前后共有4次大规模的保卫战,前三次会战中国胜利,日军共伤亡10万7千余人,中国伤亡13万人。1944年5月27日,日军发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国由于指挥失当,会战失败。1944年6月17日,长沙陷落。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湖南西北部津市、澧县、石门、慈利、常德、汉寿。

日军以3万兵力,300余门火炮,中国守军仅为1个师,兵力仅9000人

12月4日,第九战区薛岳援军到达战场,先攻克德山,后收复常德,日军占领常德不过5天乃于10日全线退却。

衡阳会战会战在衡阳从1944年6月23日开始至8月8日城陷而结束,历时47天,

衡阳会战是整个抗战史上最为惨烈的孤城保卫战。中国共17600余人,日军为5个师团加1个步兵旅团,共约11万余人。

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中国第10军虽几乎全军覆灭,但以疲惫之旅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苦守孤城。8月8日,衡阳城失陷。

湘西会战    

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主战场为雪峰山东麓的洞口县的高沙、江口、青岩、铁山一带。

湘西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

湘西会战历时两月,最终以日军彻底溃败而告终。会战共击毙日军12498人,伤23307人;7737名中人为取得会战胜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湘西会战是中国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被当时的《纽约时报》视为“中日战争之转折点”。两个月后,日敌彻底败亡。

1.2遗址分布情况

现存的湖南境内抗日战争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沙、常德、衡阳、芷江等地。遗址主要以长期的活动的发生地、事件的直接发生地和人物纪念地或纪念物为主, 至少有100 余处, 零散的分布在以上区域范围内, 其中有列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一些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单就衡阳而言,有衡阳城区的五马归槽、陆家祖屋、江西会馆、五桂岭抗战前线指挥所、岳屏山“抗战纪念城”碑、张家山衡阳保卫战阵亡将士墓等一批抗战时期重要的遗址遗迹;到衡阳县樟木乡樟木市实地察看了写有“抗战到底是救国家救同胞救自己”的抗战标语墙;到南岳拜谒了忠烈祠、察看了游干班旧址;高岭圆形坑道据点工事遗址等。而且该市现至少有4 处抗战遗址遗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第1 处是“衡阳抗战纪念城”碑和牌坊。但当年蒋中正题写的碑名字迹后来被毁,现碑名是1984 由湖南省政协程星龄补题。第2 处是张家山衡阳保卫战阵亡将士墓。第3 处是南岳忠烈祠。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当时由决定兴建纪念并安葬抗日阵亡将士的地方。“忠烈祠”三字由蒋中正亲笔题写。第4 处是南岳游干班旧址──南岳圣经学校及礼堂。南岳游干班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曾在这里办班共为三期,为中国培养了3000 多名游击战骨干。

1.3遗址分类情况

通过对湖南的抗战遗址、遗迹的资料搜集整理, 根据现存遗迹的特点可分为以下6 大类。

1) 抗战文化运动及文化名人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后,一批著名的外省籍文化人,如郭沫若、茅盾、沈钧儒、邹韬奋、闻一多、朱自清、曹禺等纷纷随文化教育机关内迁或因其他原因来到长沙。他们通过演讲、写文章等对长沙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起了促进作用。同时,湘籍文化名人吕振羽、翦伯赞、田汉、张天翼、廖沫沙等人也先后从外地回到了长沙;一批原来在大学里初露头角的湘籍大学生黎澍、李锐等也回到了长沙。他们因人熟地熟,或办报刊,或在抗日团体和学校任职,对长沙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所起作用更大。这些文化人士与原来在长沙的文教界人士李仲融、杨荣国等人相汇合,形成了以党员、进步人士为骨干,广泛团结爱国人士的文化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初期,先后来长沙的学生和文化界人士达1500多人,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人士约700多人。此外,长沙的抗战文化运动还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关切和支持,史沫特莱、鹿地亘、世界代表团等先后访问长沙。大批文化人荟萃长沙,有力地促进了湖南抗日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 原的党、政、军各部委办事处及其负责人的旧址活动地, 如陆家祖屋、五桂岭抗战前线指挥所,衡阳机场、芷江机场等;

3) 国共合作遗址纪念地,如南岳游干班旧址──南岳圣经学校及礼堂

4) 抗战胜利阶段,中国正面战场的起点和国民的洽降地,如各大战役战场及芷江

5) 战时迁长沙各厂矿、高等院校、文化机构旧址, 如西南联大旧址、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长沙分会、会刊《抗战文化》创办地等;

6) 战时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建筑物的旧址, 如芷江抗战签字受降纪念坊、忠烈祠、抗战胜利纪功碑遗址等。

1.4保护与利用情况

目前, 由于对大多数的历史文化遗产重视不足, 不少的遗址面临着自然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压力,遗迹中保存较好的是以抗战重要机构旧址以及抗战名人旧居为主,而消失损毁的却很多,其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如西南联大旧址、天心阁原貌不复存在了。从目前的情况看, 由于缺乏对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的总体规划, 在现存的抗战遗址中被真正利用起来的不足1/ 6, 而利用的较好的只有1/ 10。如建成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仅有长沙烈士公园、南岳忠烈祠、芷江抗战受降纪念馆几处。因此,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坚持加紧抗战文物的修复、修缮, 抢救性保护现存的抗战遗址和利用好现存的抗战遗址已刻不容缓。

2  湖南抗战遗址的保护方法

抗战遗址是湖南历史和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再创造性, 毁灭一个就少一个历史见证。但是并非每一个抗战遗址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因此要有所取舍, 保留其社会影响大的、有极高价值的抗战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是国家以立法的方式明确将抗战文化遗址纳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来加以保护, 同时非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包含已经消失的遗址) 建议实行挂牌保护, 以便将历史信息传递下去。因此, 根据湖南的抗战遗址以零散的、单体的遗址、故居、纪念碑、陵墓、纪念馆等形式为主的特点, 并依照他们的类型、价值、保持状况, 贯彻文物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以点为主, 点、面结合, 提出采用保存、修复、整治、控制和重建的保护方法。

2.1  保存

将相对完好且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遗址应采用保存是方针,保持原貌, 绝对保护, 以求如实反映真实的历史遗存,延长遗迹的寿命。保存建筑必须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实施保护, 遵守文物保及国际文物保规的有关规定, 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 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 必须一点不走样地把它们的全部信息传下去。目前, 湖南的抗战遗址主要以文物单位保护为主, 实行分级保护,这需要对原物、原貌严格地不折不扣地保持原样。因此, 在保护中要加强遗址在外力侵害下可能造成损伤的日常预防性措施和为防止损伤而采取的防护加固措施。

2. 2修复

即以现存的有价值的实物为主要依据, 在不扰动现有结构, 不增添新构件, 基本保持现状的前提下进行的一般性工程措施。所有的措施都不得对原有实物造成损伤, 并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环境特征。

要遵循复旧如旧, 以存其真的原则, 是指对历史建筑所记录的历史信息要尊重、保护, 必须保护好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遗留的本来面目, 不要因为历史建筑的残缺而随意人为填补, 对历史建筑进行贴瓷砖、换门窗等当下流行的复旧如新的做法, 从而使文物成为了假古董,致使历史建筑原貌基本被毁, 其文物价值破坏殆尽。

 修复对建筑的立面、屋顶等建筑外观要严格按照文物建筑的保护要求和原则进行修复和维护, 对于内部设施和空间布局可根据其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图合理的更新和改造, 但建筑艺术的整体性、建筑风格的延续性不应遭到破坏。

2. 3 整治

对现状保存较好的, 使用功能完善, 风貌保存较完整, 但局部或部分破旧的建筑, 采取局部整治的手法进行遗址的保护。整治主要针对成片的遗址群中局部建筑、设施等的保护措施。如遗址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南岳区忠烈祠和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芷江遗址, 通过编制保护整治规划 , 在遵循整体性、真实性保护原则前提下, 将遗址的修复保护与陈列展览、旅游结合起来, 对遗址群进行适度的配套建设与整治, 包括道路环境的整治、游览服务设施的完善、中心广场的整治、主体陈列馆的建设等, 为研究交流与参观游览创造条件。        

同时, 由于抗战遗址文物分布于湖南各地, 其保护缺乏整体性, 保护成本高, 又难以集中形成文化基础。因此, 应尽量将一些零散的遗址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以最大价值体现文物的历史气氛和整体协调。如修建抗战遗址博物馆将数处景点整合成为整体来加以保护。

2. 4 控制

即结合历史遗址环境、历史事件、事件路线, 以遗址为核心, 划定文物保护区, 并可根据文物等级的需要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景观协调区。在核心保护区范围内, 严禁新建任何项目, 不得改变和破环文物建筑原貌和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及环境风貌。建设控制区内的建设应严格控制, 不得修建对文物古迹有危害的项目, 新建项目的性质、规模、高度、体量、造型、色彩等要与核心区的建筑相协调。威尼斯宪章提出古迹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因此, 对文物遗迹不能仅局限于文物的单体保护, 还应保护好其原有历史风貌和周围环境, 使其保持文物固有的整体性, 才能完整地传递过去的历史信息。但是如今主城的一些抗战文物已经不存在文物保护区, 其周边环境遭到破坏, 降低了文物资源的利用价值, 最终也会失去它的魅力。

2. 5重建

即对那些质量较差或已完全毁损、不复存在的建筑, 但对湖南十分有价值和特殊意义的建筑, 经过详尽的研究考证, 充分发掘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可以考虑进行原址重建。原址重建是保护方法中极特殊的个别措施, 应尽可能使其历史面貌得以重现, 而对于已破坏的文物, 我们不提倡重建或修建仿古建筑。

3  湖南抗战遗址的利用方式

英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费尔顿博士说过:  维护文物建筑的一个最好办法是恰当地使用它们。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 发挥其作用, 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 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 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但如何能在追逐发展和经济利益中求得抗战遗址的保护,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利用方式。

3.1继续原有功能

对于历史建筑的再利用, 最理想的方式还是继续原有历史建筑的用途和功能, 这样不仅保存了考古、艺术、建筑和文献价值, 而且还充分利用了已有的基础设施,获得了相当得效益。但是由于湖南抗战遗址的特殊价值, 除具有纪念意义的纪念碑、陵墓等继续着纪念功能, 而大部分遗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其原有功能也将逐渐随之消退。

3.2作为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

    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有利于它的保护。将失去原有功能的抗战建筑, 作为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来使用, 是文物建筑的活力保持延续性的最佳方式。如南岳忠烈祠建成湖南抗战遗址博物馆;大力宣传历史人物、名人的事迹, 建设专题性的纪念馆、陈列馆系列。

3.3 作为旅游景点

湖南抗战作为抗战的重要组成, 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抗战遗迹, 是湖南独特的重要旅游资源,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 将抗战遗址打造成为组织接待旅游和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旅游景点。既有利于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遗址的保护, 同时也是开放的湖南向外界展示的窗口, 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模式。湖南的红色旅游规划已全面启动, 着力打造韶山、南岳区、芷江等红色旅游目的地,这将对改善湖南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地位、提升旅游产业等方面带来显著的效益

3.4作为爱国教育基地

在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 也决定了湖南的抗战资源在进行爱国主义和世界和平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是其他历史文物资源无法比拟的。抗战遗址中大量实物形式的历史符号系统因其经常化、具体化, 在进行历史教育、增强公民的历史意识方面起到了更大的效用, 这是将人们重新拉回历史、进行一次抗战历史教育的良好形式。如湘西会战是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有力教材。

参考文献:

[ 1]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 2] 吴必虎、余青.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 北京: 中国建筑工出版社. 2006

[ 3] 李和平. 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 城市规划,2003,

[ 4] 萧栋梁、余应彬 湖南抗日战争史

[ 5] 杜春兰、李燕 重庆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研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