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争吵课堂实录
2025-09-29 04:16:05 责编:小OO
文档
《争吵》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知,迁移导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检阅》,那篇故事让我们知道同学之间的友谊是多么宝贵的情谊,这份浓浓的情谊不仅可以帮我们战胜困难,找到自信,也让我们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的快乐。然而,生活在一个集体中,不可能天天都是快乐的事情,肯定也会发生一些小摩擦,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讲同学之间发生摩擦的故事。(板书课题:争吵)请大家齐读课题。

【教师利用与新知密切关联的旧知导课,实现了知识的合理迁移,自自然然,顺理成章。】

二、理解题意,引导质疑。

师:看这个“吵”字,猜一猜,为什么是“口”字旁?

生:吵和口有关系。

生:吵要说话,说话要用口。

师:不说话能不能吵?

生齐:不能。

师:再加上一个“争”字,又说明了什么?(学生沉默)两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再好好想一想:“吵”和“争吵”有什么不同?

生: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

生: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在一件事情上,他们的意见不一样。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争”在这里有什么意思?

生:争论的意思。

师:对。因为一件事情,意见不一致而争论,而且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就是争吵。请大家带着“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感觉,再大声读课题。

【教师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功能,从“吵”字的形入手,启发学生思考,理解题目的意思,为下文学习作好铺垫。】

师:此时,我看着这个题目心里有了很多疑问。你有没有疑问?

生:谁和谁争吵啊?

生:他们为什么要争吵?

生:他们有没有打起来?

生:有没有被老师发现?

……

(教师根据学生质疑,对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板书于黑板上: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结果怎样。)

三、读文释疑,疏通文意。

师:同学们的疑问也正是老师的疑问。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故事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6分钟,老师说停的时候再停。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争取读通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直到师击掌喊停。)

师:读了几遍?

生1:两遍。

师:噢,真不简单。老师6分钟只能把课文读一遍,你竟能读了两遍,真是了不起啊。还有谁和他一样也读了两遍?

(不少学生举手)

师:你们了不起,老师得向你们学习。有没有像老师一样只读了一遍的?

(又有一部分学生举手)

师:(面向只读了一遍的学生)你有没有觉得不如他们?

(生2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师:还没有比较呢,怎么可以服输?下面,老师让你们比一比,输了再服输,行不行?

生2:行!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就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的艺术就是如何把 “差异”也转化成学习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在心理上,“读一遍”的学生感觉不如“读两遍”的学生,这只是从读书的速度上比较,教师抓住了这一点,机智地开展学习比赛,自然而然扭转了局势,不但消除了“读一遍”学生们的低落情绪,也激起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老师把“读一遍”和“读两遍”的学生分成了两个队)好,比赛开始。谁和谁发生争吵?

生:安利柯和克莱谛

(师竖起大拇指以示表扬,并板书:安利柯 克莱谛)

师:他们为什么争吵?

生:(犹疑,然后照着课本读)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越简练越好。能用一句话,不用两句话。

生:因为克莱谛不小心碰了“我”一下,“我”又故意碰了克莱谛一下,克莱谛很生气,和“我”吵起来。

师:好。你用了两个非常准确的词,说出了两个人当时不同的动机。(板书:不小心 故意)那么,争吵的结果怎么样?

生:放了学,“我”……(学生回答较啰嗦)

师:能用一个词语概括说出结果吗?

生:和好如初

师:(竖起大拇指)你真了不起,会概括。谁能看着板书,把这个故事概括地说出来?

生:《争吵》讲的是在学校里,克莱谛不小心碰我了,我见克莱谛笑,有些生气,又故意碰了他,克莱谛非常生气,和我吵起来,放学后,两人又和好了。

师:你讲的既简练又明白。在他的回答中,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谁听出来了?

生:放学后。

师:对啊!放学后两个小伙伴和好了,这说明争吵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放学前。

师:赶紧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哪些段是写放学前的事情,哪些段是写放学后的事情?

生:1——8自然段是放学前的内容;9——14自然段是放学后的内容。

四、读文质疑,理解文本。

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一下1——8自然段。请几个同学分自然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判断谁读得好。

(学生分自然段接读课文1——8自然段)

师:这四个同学,你认为谁读得最好?

生:李欣然。

师:为什么?

生:她一字也没有读错,还很流利。

师:这值得表扬。

生:我认为孙寒读得好。

师:为什么呢?

生:他以前读书声音小,这次声音很大,让我们听得很清楚。

师:你真是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同学的进步。大家说孙寒的进步值不值得表扬?

生(齐):值得!

【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评价能力,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读得好,好在哪里?有了进步,也值得表扬。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由“普通听众”到“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转变。】

师:学到这里,你有没有学出问题来?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敢于开放教学,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

生:一对好朋友为什么因为一点小事就争吵?

生:克莱谛为什么把手缩回去?

生:我们平时和别人发生争吵会吵得很凶,他们为什么只说了几句话?

生:上次来我家做客是哪一次?

师:了不起啊,同学们,你们能从文章中读出这么多问题,说明你们是带着思考读书的。这么多问题,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

生:读书。

生:小组讨论。

师:好的。下面我们就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来解决前三个问题。(每个小组自由选择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第一个问题,师问:一对好朋友为什么因为一点小事就争吵?

生:因为克莱谛得了奖。

师:能说的再具体一些吗?

生:因为克莱谛得了奖,“我”没有得,心里嫉妒他。

师:准确。(板书:嫉妒)知道什么是嫉妒吗?

生:看到好的东西,自己得不到,很生气。

师:有点道理。

生:不是生气,是很羡慕。

师:那你认为在这里用“嫉妒”好,还是换成“羡慕”好?

生:嫉妒。因为安利柯得了红眼病。

(众笑)

师:你讲得很恰当啊。羡慕到眼红的程度,心里不舒服了,就是嫉妒了。嫉妒别人好不好?

生:不好。自己会不开心。

生:不好。还会影响到友谊。

师:你们认识很深刻嘛。看看,这两个字为什么带着“女”字旁?猜一猜,猜错了也没有关系。

生:女人心眼儿小,爱嫉妒。

师:你呀,猜得有道理,但也没有道理。(学生们笑)有道理是说,古人造字时,确实是包含了女人善嫉的想法。没道理是说,真的只有女人善嫉妒吗?故事中的人是女人吗?

生(齐):不是。

师:从哪里知道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女人?

生:故事中是男人“他”,不是女人“她”。

师:对,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都是男孩子。不仅如此,这个班有中所有的学生都是男生。(学生惊讶)请看屏幕。

(多媒体出示)《争吵》选自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发表于1886年,那时的意大利是男女分校接受教育。全书大部分内容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日记,所以,这部书也叫《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100多年来《爱的教育》一直畅销不衰,并且曾多次被改编为动画片、电影、连环画,读者遍布全世界。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这段资料?

(生举手,老师点一学生来读,“衰”不认识,教师予以提示。)

师(指“衰”):这个字认识了吗?再读一遍。(生读)再一起读一遍。(生齐读)什么是“畅销不衰”?

生:一直卖得很好。

师:什么样的书会畅销不衰?

生:好书。

生:有价值的书。

师:对了。《爱的教育》就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好书啊。里面一共写了100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非常感人。《争吵》就是100个故事中的一个。从这段资料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这部书还有拍成了动画片、电影、连环画。

师:对,形式多种多样。

生:那时是男女分校的。

师:什么是男女分校?

生:就是男孩子和女孩子不在一个学校读书。

师:你理解得真对。《爱的教育》写的是一所男孩学校还是女孩学校?

生:男孩学校。

师:全是男生,没有女生。所以,嫉妒不是女生的专利。

【大语文教学就是把语文课放在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原创背景、文学背景下的教学,用“大语文”的眼光上语文课,才能摆脱“教教材”的狭隘,才能实现“用语文教”的目的。“嫉妒”是课文中重点认读的词,老师巧用两字的“女”旁,引发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既而引出原著《爱的教育》,通过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对原著的倾慕之情后,再用“嫉妒”把学生的思路牵回课文。一放一收,瞬间完成了由文本到原著的穿越。】

探究第二个问题:克莱谛为什么把手缩回来?

生:克莱谛把手缩回去,是因为老师来了。

师:假如老师不来,你们认为他会不会打“我”?

生:我认为不会。

生:我觉得肯定会。因为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

师:哦,看来你们的意见不一致。不过想弄明白这个问题不是件简单事,得回到《爱的教育》这部小说中去,才能找到答案。我提议,这个问题留待下一节课解决,行吗?(两生同意)

【留疑,把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保留下来,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不乏为一种教学艺术。】

探究第三个问题,师问:课文为什么对“我”和克莱谛争吵写得少?你们找到合理的原因了吗?

生:因为老师来了,所以他们不可能在老师面前不停地争吵。

师:合情合理。我有一点困惑:平时咱们遇到了摩擦,尤其是同学做错了的时候,总会告诉老师,让老师主持公道。克莱谛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

生:有可能是没有来得及,老师就上课了。

生:克莱谛不希望老师打安利柯,他们是朋友。

生:可能是老师太厉害了,他不敢告诉老师。

师:大家说的是你们心里的推测,到底这些推测对不对呢?还得回到《爱的教育》这部书中找答案。另外,陈晗同学提出的“上次来我家做客是哪一次”的问题也无法在这堂课上得到答案。哪里有答案呢?老师这里有两篇文章,请大家课后认真阅读,答案就能找到了。(两篇文章分别是十一月十三日的那篇《朋友克莱谛》和一月十日的《友人来访》)

抓第五自然段,走近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内心感情。

师:同学们,在1——8自然段中,有一个段非常特殊。谁发现了?

生:第五自然段。

师:噢?哪里特殊?

生:这一段写的都是安利柯心里想的。

师:对。把人物心里想的事情详细写出来,这叫心理描写。谁愿意来来读一读这一段?(指生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得很流利。同学们看一看,如果我们把这一自然段删除掉,故事情节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既然不影响故事的发展,写它有什么用?不是多余吗?

生:如果没有这一段,我们就不知道安利柯心里有多难过。

生:安利柯与好朋友发生争吵心里很后悔,但又不想认错。如果没有这一段,我们就不知道了。

师:是吗?那么,你们认为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安利柯内心矛盾?请画出来。

(学生画完后,师生交流。)

生: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师:你读得很有感情。你现在就是安利柯了,请问:现在还生克莱谛的气吗?

生:不生气了。

师:为什么不生气了呢?

生:本来也不是大事情。克莱谛碰我是不小心,也向我道了歉。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我故意碰他,弄脏他的本子,是我做错了。

师:挺好。这位“安利柯”认识到自己错了。那我提议,你去向他认错吧!

生:(摇头)不行。太没面子了。

师:原来如此,你是为了“顾面子”而不肯认错。有没有画出别的句子?

生:我用眼角偷偷地看他。

师: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

生:安利柯知道自己错了,心里很惭愧,认错吧,又觉得难为情,所以,偷偷地看克莱谛。

师:你真的是走进了故事之中。这个“偷偷地”把安利柯复杂的心理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因为“面子”而不肯认错?(学生们有些难为情)没关系,如果有举举手就行了,不必说出事情经过。

(有几个学生举起手)

师:是啊,安利柯就是这样一个好面子的人,尽管知道自己错了,也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第五自然段在全文中有用没有用?

生:(齐)有用!

师:是啊,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用得恰当,真是有用得很哪!一下子就把人物特点表现出来,以后同学们在写人时可以学着使用心理描写。

【学习语文不但要关注内容,更要关注形式,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运用语文形式表达语文内容和感情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根据学段及学生特点适当进行形式运用的渗透教学,把学语文与用语文结合起来。】

六、回顾课堂,评价学情。

师:这堂课上到这儿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上没有解决的疑问,我们到下节课继续研究。老师发现这堂课上,一组和二组的同学表现都很出色,听课认真,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各有自己的见解,老师认为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猜,是哪个词?

生(兴奋):水平相当。

师:可以。还有没有别的词?

生:不相上下。

生:势均力敌。

师:火药味太重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要打起来了呢。再换一个。

生:棋逢对手。

生:旗鼓相当。

师:哦,“旗鼓相当”你也知道?不简单啊!很有文采,就用这个词吧。一组和二组的同学是旗鼓相当,打了个平手!(学生欢呼)下课!

【师生对话轻松自然,如同聊天。这种貌似“聊天”的教学,恰恰是开放课堂的主要特征。“聊”中有教师巧妙的引领,在“聊”中学语文,在“聊”中用语文,在“聊”中激发学语文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谈话交流,课接上回。

师:上一节课我发给大家两篇文章,大家读完了吗?

生(齐):读完了。

师:读完后,你对克莱谛有了什么认识?

生:我觉得他很可爱。

生:他很孝顺母亲。

生:爱劳动,还有礼貌。

生:他家里的条件不好,但是他很爱学习。

生:安利柯的爸爸很喜欢克莱谛。

师:哦,大家对克莱谛有了这么深的了解啊。那么,上一节课留下的困惑解决了吗?假如老师不来,克莱谛会不会打“我”?

生(齐):不会。他很绅士,怎么会打自己的好朋友呢?

师:哦,知道什么人才算作“绅士”吗?

生:有礼貌、文雅的人。

师:有道理。老师觉得你就很绅士啊!有礼貌、又文雅。(众生笑)同学们对克莱谛的深入了解,能帮我们在这堂课上得到更大的收获。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争吵》的9——14自然。请一个同学来读课文。

【语文教学经常要补充相关资料,补充资料的前提是“有效果”,学生需要,教师需要,才能提高教学实效。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向学生推荐阅读了《爱的教育》中的两个故事,不仅让教学难题迎刃而解,而且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满和充实。】

二、深入学文,悟情明理。

师:这六个自然段,哪些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请大家谈一谈。

生:第9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我”本来想举起戒尺打克莱谛,没想到克莱谛却笑着说和“我”做朋友。

师:是啊,两个人的表现多么不同啊!那么,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心里,此时此刻,他们都在想什么呢?谁愿意扮演“我”和“克莱谛”接受老师的采访?

(生举手,师采访学生)

【进入角色,解读人物内心世界,更真切地体会人物真实的感情。】

师:安利柯同学,看着克莱谛向自己一点一点走近,你心里在想什么?

生1:我想:他要是打我,我就用戒尺打他。

师:难道爸爸说的话你都忘记了吗?他不是告诉你:“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不要还手,只是防御就是了。”

生1:没有忘记。可是,我也不能白让他打我啊。

(众生笑)

师:我觉得这是“安利柯“的真心话。不想白挨打。那你觉得这件事是谁的错?

生1:我。

师:那为什么还“举起戒尺”?

生1:他不能打我。我做错了,可以讲道理,不能打我。

师:嗯,有道理。生活中,打不是惩罚错误的方法,应该用讲道理的方法,让错方心服口服。如果克莱谛和你讲道理,你能听吗?

生1:能!

师:好,我看到了你的决心。那么克莱谛又是怎么想的呢?

【以生为本的课堂,主旋律是应是“尊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不按“套路出牌”。当学生对文本加入了个人认知时才是最真实的解读,这种真实的解读在课堂上是最宝贵的生成资源,教师的教学智慧恰恰体现在对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的把握上。】

生2:我想和他和好。

师:他故意碰你弄脏了你的本子,你还与他和好?

生2:我们本来是好朋友,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不做不朋友了。

师:老师和你握一下手。你了不起啊,能够宽容朋友的过错,你知道吗?与朋友交往,宽容是最大的美德。(面向生1)现在你心里怎么想?

生1:我误会了他,我以为他走过来要打我呢。

师:面对这样的好朋友,你想不想说点什么?

生1:对不起,是我不好。

(教师带头为该生鼓掌)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是生长的根基。此处,学生不仅完成了文本角色的演学,同时也完成了作为一个社会角色的道德认知。】

师:两个好朋友又和好如初了。这本来是件好事情,没想到,当“我”这件好事告诉爸爸,想让爸爸高兴一下,没想到爸爸的态度却恰恰相反。请看这一段。(多媒体出示爸爸的话)读了爸爸的话,你有什么疑问?

生:爸爸为什么会生气呢?

生:爸爸为什么要“我”第一个伸出手去请他原谅?

师:嗯,这两个问题谁能回答?

生:因为“我”做的不对。

生:因为整个事情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谛,我先做错了,应该主动认错才对。

师:是的,这正是爸爸生气的原因。爸爸平时是怎么教育我的?快找一找。

生:应该知错就改。

生: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师:“我”是按照爸爸说的做的吗?

生(齐):不是。

师:“我”没有听爸爸的话,爸爸当然生气了。爸爸的话中有一个词语“高尚”,你理解吗?(板书:高尚)

生:很伟大。

生:很了不起。

师:请看看字典中是怎样解释这个词的。

(学生查字典,然后读字典中的解释。)

师:是啊,做一个高尚的人多好啊。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克莱谛哪些做法让我们觉得很高尚?

(学生读书)

生:他不小心碰了“我”,能主动道歉,很有礼貌。

生:我故意碰他,他的本子弄脏了,但不去向老师告状。

生:明明是“我”做错了,他却原谅了“我”,还主动和“我”和好。

师:所有这一切的做法,都说明在克莱谛的心里,“我”是他的什么人?

生:朋友。

师:既然是朋友,朋友之间就应该——

生:相互理解。

生:不计较小事。

生:宽容。

生:尊重对方。

师:大家总结真全面。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惜朋友,珍爱友谊,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高尚朋友?

(学生联系生活谈自己身边的朋友)

【抓住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帮学生实现由文本认知向行为的内化。】

三、迁移拓展,认知升华。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写朋友的小诗,请看。(多媒体出示)师配乐朗诵。

朋 友

朋友是一棵绿色的大树,

夏天里,为你遮挡住炎热的娇阳;

朋友是一根明亮的蜡烛,

黑夜里,为你指引前进的方向;

朋友是一杯清清的茶水,

口渴的时候,滋润你干裂的嘴唇;

朋友是一缕温暖的阳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同学们,请也在横线上写下自己关于朋友的理解吧,看看谁的小诗最美丽。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然后,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生:朋友是一缕温暖的阳光,寒冷的冬天,让你感觉暖洋洋;朋友是一首好听的歌,烦恼的时候听一听心情特别舒畅。

师:真好。为小诗人鼓掌。

生:朋友是一缕温暖的阳光,冬天让我们的小手不再冰凉;朋友是我们的书包,时时刻刻陪伴在我们身旁。

(学生们自觉为小诗人鼓掌)

师:同学们,你们写的小诗真美。课后请课代表把大家的诗作收起来,老师要细细欣赏。

《争吵》让我们明白了朋友的宝贵,让我们知道应该珍惜友情。《爱的教育》中,还写到了许多感动人的故事,老师建议大家利用阅读课时间读一读,你肯定有更大的收获。

【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填写诗句,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一读一写,巧妙结合,既达到了用语文的目的,又让学生对朋友和友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生字练写,重点指导。

教师先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然后认真观察如何才能写好。学生领悟要点后,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内范写,向学生讲解写字要领,然后学生再逐字练写三遍。

 

《争吵》案例总评: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周国平《教育箴言录》)综观《争吵》一课的教学,不难发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设计都在努力体现着“生长”的理念,且是一种有根基地生长。

1、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讲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国宋大大儒朱熹也说过这样的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可见让学生学会发问是何等重要的事情!《争吵》这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整堂课以学生的发问为主线,先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研究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答案。如“此时,我看着这个题目心里有了很多疑问。你有没有疑问?” 在学习1——8自然时,教师启发:“学到这里,你有没有学出问题来?”,在学习9——14自然段时,老师又提醒:“读了爸爸的话,你有什么疑问?”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觉醒了,提出的问题一个比一个有新意。

最近读了李振村老师的一篇文章《能不能引发学生思考,这无比重要》,里面举到了著名主持人杨澜写的一本书《一问一世界》,说,“世有疑惑,必须发问”!是的,有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主动的思考能力才是学生生长的根基。

2、努力体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作为一门母语课程,语文学科的教学脱离不开社会和生活,也离不开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我们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用到它,语文学科也是与其它学科联系最紧密的课程,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把握住语文这一独有的学科特点,用“大语文观”来指导语文教学。《争吵》这一课教学中,老师努力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首先,结合原著理解文本。作为一部小说中一个故事,《争吵》一文牵连了许多原著《爱的教育》的信息,如小石匠、每月故事、做客、扛柴等,如果抛开了原著,根本无法理解。所以,老师在执教中,根据教学需要,第一课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了两篇《爱的教育》中的文章,第二课时又推荐学生阅读整本的《爱的教育》,推荐有选择,内容有递度,这种拓展性阅读既达到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又把语文阅读引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其次,课堂气氛轻松自然,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仿佛朋友,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如同聊天,恰似一次主题鲜明的口语交际,让我们感觉环环相扣但不矫情,亲切自然又不失条理。正是这份不轻意、这种毫无隔阂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状态进入佳境,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整堂课上,师生都在学语文中用语文,在学语言中感受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

3、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如何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其中有一个不变的标准,即老师是否把学生装在心中。心中装着学生,不但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还要关注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细读《争吵》案例,发现教师每一个环节都关注着学生。第一课时中,当读一遍的学生情绪低落时,老师随机应变,把学生分成两个队,展开学习比赛,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在第二课时中,演读“我”的学生难以从自我角色中挣脱出来,带着主观认识做出回答时,老师没有否则,而是因势利导,最终在事实面前让学生主动觉醒。还有最后的小练笔,采用了为小诗填句的形式,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才有了文采风扬的作品。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会有些地方美中不足。这堂课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如《争吵》是小说,课堂上老师可略微渗透一些小说的元素,如对话多等,为以后小说的学习作好铺垫。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