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西文化交融
2025-09-29 04:15:46 责编:小OO
文档
中西文化交融

摘要:本文通过中西文化的特点以及今年来的互相发展与影响,发挥作者本人有关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见解。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华民族应当抱着攀登世界巅峰的崇高理想,抱着平稳的心态去与西方在文化交融方面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关键词:中西文化 相互交融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中国人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归纳,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注重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自从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就象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举个例子来说,如今圣诞节已由原来传统的宗教节日发展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聚会。在西方,人们这天更多地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更多地把过圣诞作为一种时尚,他们更愿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厅和商场去狂欢,他们的这种推力正把圣诞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洋节中国化。更多热衷过圣诞的人恐怕是一种从众心理,他们更愿意把圣诞当作一个休息放松、聚会的机会。批准出台的节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使人们在对圣诞、情人节等洋节的喜欢和追捧中也不数典忘祖,不淡漠中华文明哺育的传统节日。其实喜欢洋节,并不代表我国人们崇洋媚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出国、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来,不少美国、澳大利亚人都兴致勃勃地过起春节,这充分说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正在互相影响和改变着。

虽然中西文化逐渐相交、融合,但是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因为在我看来,融合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各自实现本土化的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或者说,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交会是一个事实,而融合则只是一种可能。文化总是具体的、个别的,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历史形态,没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并不都是出于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种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标准。首先,随着东方经济,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东西方在经济上的差异已逐步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政治上的两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都在不断异化,相互借鉴,去他之所长以补己之所短,争取建立更完善的。其实,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化,文化层面已经不自觉的做出了反映并一定程度的发生了融合。一种单一的文化无论如何潜力总是有限的,只有不断的借鉴,吸收,创新,才有发展的前途。况且这种交融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历史潮流。中国作为东方世界有几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大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需要世界文化来创新,同样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国文化来丰富。基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决非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霸权,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确实是必要的。

随后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看待中西文化相交的前景,怎样估价这种交融中冲突的因素和互补的因素。且不论冲突的不可避免性,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也并非坏事。两种文化相交,各自对对方形成挑战,实际上也就为各自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剌激,提出了新的课题,不管它们是不是会融合为一,它们实际上都是可以从这种对比和冲突中获益的,它们在这种相遇和冲撞中能得到借鉴和互补。而且,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的交流中,我们站在自己的基点上来决定:我们究竟需要借鉴些什么和拒斥些什么。我们不能够亦步亦趋地照搬别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实际上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这种梦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对自己所没有、所缺乏或失去了的东西的向往。所以,处在喧嚷的高速公路上的人可能羡慕乡间小路的质朴单纯,但是,如果我们忘记了羡慕者的这一基点,反而引证羡慕者的话来为自己死守在乡间小路上辩护,那就是糊涂和迂腐的了。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当然,我们可以在发展中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避免别人走过的弯路,消除发展中畸形的、片面的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基本的方面。我们不能混淆发展过度与发展不足。我们应当参考别人的意见,但我们更应当熟悉自己的基点和座标,把住自己的舵。当二十世纪的中国人,尤其是在二次大战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接触到西方文化时,我们正好看到的也许正是西方人对自己文化批判反省最甚的时期。他们抨击他们过份膨胀的个人主义、快乐主义和功利精神;他们批评他们民主制度的弊病(例如日益繁复的诉讼程序);甚至于批判理性本身。西方文化的大举涌入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势力扩张而进入中国的,这就使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相交融,是以一场激烈的冲突和震荡的形式来表现,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反应表现为十七世纪居高临下的优容礼遇,十八世纪的淡漠置之,十九世纪的震惊警醒了。

应该承认中西方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传统的等原因,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作为统一中生存物—人,且有着共同的生活世界,那么如何来实现交融?如果是说去对方的优点来融合,那么什么又算得上对方的优点呢?融合后又会达到一种什么状态?相关问题接踵而来。我认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最大的障碍是语言的不通。举例来说,因为英语已经基本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我们才会对西方的文学作品了解甚多。然而中文呢?据此,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评奖委员竟以不懂中文来作为华文作品至今无获诺贝尔奖的原因(除法籍华人高行健外,也恐怕是处于压力的迫不得已)。在音乐界,我们可以尊重并欣赏,演奏贝多芬,莫扎特,,然而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却被西方人演奏的一塌糊涂。所以我认为只要能克服语言的障碍,双方的交流将会登上新的台阶。还有一点便是在交流中,除了大胆的“拿来主义”之外,我们要积极的实行“送出主义”,这才算礼尚往来。文化的沟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而达到交融境界的。交流当然应该允许争鸣,但争鸣必须是以尊重、宽容为前提,以借鉴、扬弃为手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回归到交融的本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