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2025-09-29 04:15:44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凸显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教学中重讲授、轻探索;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求同轻求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这就要求我们要彻底改变以往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与注入式教学法相反,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教育目标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把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优化,如何面向学生的学习进程,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释放出身心的潜能,充分调动主动性,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用自己的思考与内心的体验去创造,去发现知识和规律,同时发展他们自己的个性,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呢?现就我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着眼于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导致积极思维的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起点。启发式教学的起始就在于教师能合理的提出启发价值的问题。如北师大三年级上册《年月日》这一节在课程开始我设计了“一位老奶奶今年72岁了,但是她只过了18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设计这一问题,立马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进入本课的学习。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无止境的提问当成是启发式。他们既不考虑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也不看问题的思维价值,不是提出的问题过高,脱离学生认识,就是提出的问题过俗而无启发意义,甚至提问一些毫无作用的问题,无任何启发价值。真正启发的问题应是掌握学生认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逐层提出包含一定信息容量。既能产生“对称破缺”作用,打破学生旧的认启平衡,又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起到设疑激趣的目的。

二、启发式教学应重“导”的适度性。

《学记》中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而“导”正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但目前不少老师存在导而牵的误区。课堂上教师将学生限定在自己预设的思维框架里,不敢放手,让学生完全顺着自己的教案进行,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及创造性。而学生的学习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大胆放手给学生自己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的适时性及准确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实际上,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上善用这一教学方式,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促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调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我们来共同钻研,课堂教学中的启发艺术,真正切实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