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翰教育中心数学组 陈亮)
一、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1、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存在形式两大内容。
2、有特殊的符号,特有的公式和特定的专业术语,高度抽象,逻辑严密,任何结论都必须经过逻辑推理的证明才能被承认并且被广泛应用。
3、初中新课标标准要求学生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的数学能力:一、运算能力。能快速准确的进行数据处理,讲究算法和技法得出结果;二、空间想象能力。能正确认识空间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三、逻辑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各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能从概念、性质出发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能正确使用数学符号,解题过程简洁,准确,完整,连贯,层次清楚,书写工整,讲求书写规范。
4、七年级是小学学习向初中学习的过渡衔接阶段,以强化学习规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重点,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八年级是扎实基础,拓宽知识视野的阶段,初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九年级是知识的整合梳理阶段,学习能力的生成和提升阶段,能综合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
二、常见问题: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一数学知识点多但最简单,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随着进入初二、初三,随着知识点的增加、难度的加深,问题就会凸现出来。有一部分同学从初一就开始不够重视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以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然后不得不参加辅导班来弥补。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6、明知自己已经很用功了,可是成绩就是无法提高,有的同学就是不愿意多打草稿多画图,似乎有一种完美主义思想,要一步就找到正确思路,把题目解答出来。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稳扎稳打,初二、初三的学习只会是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却是很容易适应的。
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1)细心地理解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类型的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会对所做的题目进行分类,知道怎样解决哪些题型,知道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的时候,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也不怕”。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就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之所以建议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个工作,你就会发现过去自己有的那些小错误,其实一直都在反复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发现原来就这么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建议是: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
任何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效,千万要避免形式化,要追求实效。任何考试都是考人的头脑,决不是考大家的笔记记的是否清楚,计划制定的是否周全。
200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