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训练
2025-09-29 04:04:09 责编:小OO
文档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现代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4题)“最严酷的时刻来临,商店里食物柜台一空如洗……过春节时,为体现党的关怀,每人凭本可买3两瓜子,不要粮票。花生根本见不着,据说全出口换了外汇。”(选自《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2009年1月版)“严酷时刻”产生的原因是(     )

A.战时主义的实施            B.反动派对根据地的围剿

C.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D.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11年5月北京海淀区二模17题)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下列关于中国宪政建设的表述,准确的一组是(    )

①《钦定大纲》仿效日本近代 ②《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精神

③《共同纲领》具备国家根本大法性质 ④ 1954年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2012年12月皖南八校高三联考)有学者认为,建国30年来党的各项事业在探索中的成就与挫折,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下对建国以来重实分析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力发展中追求高速度

    C.“文化大”——“左”倾错误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

    D.“一边倒”——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

4.(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30题)某地区的民谣说:“端掉‘大锅饭’,懒汉变勤汉,实行‘大包干’,粮食大增产。”这首歌谣创作于(    )

    A.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5.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
建交国家495469878895103107110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2年11月山东潍坊市四县高三期中)右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 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八字方针”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7.我国进行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8.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表中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

①“大跃进”运动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资源,破坏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程。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③严重的自然灾害。国际势力的破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0.(2012年12月南京师大附中高三阶段考)1950年4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工作会议上说:“我党从来没有直接向下过命令。颁布的法律命令都是党的创意,许多重要的文告都是先由党拟定初稿(不经过党的准备、考虑,是没有的),然后经过政协全国委员会或政务院讨论通过。”以上材料说明(    )

①中国党领导着国家政权    ②建国初期,党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比较慎重    ③建国初期就已经出现以党代政的现象    ④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2011年11月潍坊北四县期中1题)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D.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2.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B.开放搞活的实施

    C.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          D.国家宏观的实施

13.(2011年11月赣州十一县期中17题)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考生可能选择的素材有

    ①“委员会”的广泛建立             ②三大改造的即将完成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④“一五”计划的实行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

14.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的原因有(    )

  ①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势力的削弱        

  ②亚非拉民族运动的高涨

  ③新中国保障成果,捍卫和平,维护国家和主权,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④联俄是取得新民主主义胜利的经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15.(2011年3月山东省潍坊三县质检25题)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l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指是(    )

A.专红结合的人才推荐制度         B.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二、非选择题

16.(2012年9月北京市高三起点考试)(14分)构建和谐社会,追求社会公平,是广大劳动者不懈追求的理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人希望贵院注意到千千万万创造财富者的收支和那些相形之下对社会说不上有什么贡献的人所得有天渊之别;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的人民受苦挨饿。

——1842英国宪章运动至英国议会的第二次书

材料三  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把原来几十个以至上百个不同,条件各异的生产合作社并在一起。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盆富拉平,让穷社共富社的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讲义》

(1)结合历史背景,指出材料一主张的意义和局限性。(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并概括出现在这种社会问题的历史背景。(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中人民公社弊端的后果。新时期是如何克服这种弊端的?(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追求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17.(2012年12月江苏徐州竞赛)(l2分)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今者由平民以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中国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

    材料四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寂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                          ——

    材料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古代雅典的哪一项具度?它体现了什么原则?(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初期资产阶级派在改造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举措。(2分)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中美两国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根本依据。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相比,中国的民主政治是怎样体现其自身特色的?(4分)

(4)据材料五概括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3分)   

(5)从西方与中国政治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1分)

中国现代史专题训练参

一、选择题

1.D      

解析:从题干中“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可知该现象发生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战时主义是苏俄实行的(1918——1921年),排除A;B项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C项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故排除C、D两项。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的错误,导致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经济困难,因此出现了题目中的情景。

2.A      

解析: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排除④。

3.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建国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大跃进——生产力发展中追求高速度;“一边倒”不是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而是指中国在外交上不致于孤立的一种策略。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4.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应该是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的转变,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5.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考查通过材料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难度中等。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建交国家逐渐增多,从1969年的49个到1978年达到112个,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6.D      

解析:材料示意图反映了1957---1960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迅速,而农业总产值大幅下降。A项“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说法不能完全反映材料信息,农业总产值有大幅下降;B项说法正确但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反映的信息;C项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在1961年提出,与材料不直接关联。本题选D项,由于1958年“大跃进”的实施,使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7.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改革是为了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8.A      

解析:1958年以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表现在农业方面,由于大跃进强调 “以钢为纲”重视重工业,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又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因而导致农业生产逐年下滑。

9.A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是实行“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仅改变了原来人民公社化的管理模式,也改变了生产分配方式,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因而打破了过去的平均主义。故选A符合题意。

10.A      

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后的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从材料意思可判断①②项正确;③④项均错误,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在1950年时是新政治协商会议。选择A项。

11.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为1949年10月,我国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以A、C不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B不符合题意。只有D项符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2.C      

解析: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社会产品日渐丰富,同时在市场的调配下,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得到满足。

13.B      14.C      

解析:一边倒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①削弱错误,②与此无关,故选C。

15.B      

解析:从材料中的“为国选拨人才”可以看出应该是高考制度,此制度在时期中断了

二、非选择题

16.(1)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有利于争取广大农民对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持。(2分)

局限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2分)

   (2)社会问题:分化明显。(2分)

历史背景:随着工业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工人的生活条件却并没随之改善,使得社会矛盾激化。(2分)

   (3)后果: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经济的正常发展。(2分)

克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支配的自主权。(2分)

   (4)社会分配不公,差距过大,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经济规律,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追求社会公平,避免差距过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2分)

17.(1)陶片放逐法(1分)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1分)

(2)举措: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政体。(2分)

(3)国情(1分)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4)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选举。(3分)

(5)认识: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民主具有多元化。(任一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