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登高》导学案
2025-09-29 04:05:48 责编:小OO
文档
《登高》导学案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反复朗读诗歌,看看自己达到了第几重境界:

第一重:能正确朗读诗歌。

第二重:能读出停顿和节奏。

第三重:能根据诗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二、在上面右边框里一句句的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诗。不明白的词语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解决。

三、课前能背诵《登高》。

四、思考题

1、前四句勾画了一幅秋景图,请根据诗句分析,这画里有哪些景物?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画面。

提示: 1. 抓住意象及其特征。2.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3.进行生动的甚至是华丽的扩写。4.融入个人感受。

                                                              

                                                              

                                                              

                                                              

                                                              

                                                              

2、本诗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依据“起、承、转、合”的章法,分析本诗结构。

4、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在哪一个诗句上?试作分析。

五、附录

《登高》这首诗,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