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论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09-29 04:05:59 责编:小OO
文档
论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23期

        摘要: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皆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方面因素,及高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对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较大。进一步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 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015-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总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学生是我国的未来与希望,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其具有大学生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将成为民族地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其综合素质事關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而如上所言,现阶段做好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均十分突出。

        一、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分析

        基于平时的教学、科研及本课题的专门调查,笔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高校的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了解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出影响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找到进一步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从整体上看,当今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效果较好,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当今各种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在其中,有一些是积极的,但有一些对他们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有较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宗教信仰,尤其容易受到外来的与宗教相关的思想影响。近些年来,外来的一些毒害大学生思想的传播采用了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他们运用各种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来传播、扩散,一些人、组织打的就是宗教的旗号,实际是煽动不良情绪,故意损害民族团结。这就给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就发现,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有待提升。

        此外,从高校教育、教学的角度看,大部分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等显性和的教育方式、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在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一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对其重视、突出的还不够,针对性还不强,并且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性,其主体性地位还不够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从历史渊源和文化发展来讲其来源是多元的,各民族不能自外于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文化也不能自外于中华文化”[1]。在高校中,需要从历史、现实多角度抓住这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助力进一步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进一步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就是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涵盖的内容。因此,在此方面,既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传统内容”,同样要突出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问题等。在多门课程中,其实都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比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中,就有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宗教思想方面比较系统的阐述。这些内容在中学都曾接触过,但在大学课堂中,需对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多的班级进行更为深入的讲解。对于最新阐述的重要理论、相关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解读,并时刻注重联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引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相关问题的热情。

        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极力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寓于“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中。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较为强烈,这其中非常典型地体现为强烈的民族归属感、民族自豪感等。但我们要看到,对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过于强烈,就非常有可能同国家认同产生张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多民族中国的国家属性,蕴含着多民族中国的民族观。”[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心问题其实就是认同的问题,认同是团结的前提。因此,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到,其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再延伸到政治认同。因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其强化了民族大团结,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大部分学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都占少数,在不少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较为容易忽视这个少数群体。如前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因此,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此方面如何不断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大学生都有感觉,大学时代的思政教育不是靠上课上出来的,而是靠整个校园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熏出来的,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巨大作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多且集中的西南民族地区高校中,一些高校已经较为充分地注意到了此点,比如在校内的宿舍区、食堂区都有相关的标语、宣传板,一些高校还用了动漫的形式,以非常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的形式来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在一些学校,在开学季和毕业季,会举办各种相关的活动。如一个高校在新生入学时,树立了一个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的展板,还准备了多套西南较为常见的少数民族传统服装,让各个民族的大学生在展板上面签名,穿上民族服装拍照留念。还有一些学校在举行大型活动时,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穿上民族服装做相关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促进民族团结,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机构,一所优秀的大学一定是学术氛围比较浓厚的。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在学术理论修养上不断下功夫。高校中相关讲座既能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又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高校动员校内、校外科研机构、相关部门研究民族问题的专家到校园中开设讲座,从历史、文化等角度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别是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的视角去看待以上问题,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较好的启发、熏陶。

        3.充分利用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加强社会實践活动

        少数民族大学生分布在全国各个高校,但无论在哪里,都有很多本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的优秀文化资源。在历史长河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抵抗外来侵略者的过程中,中华各族儿女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保卫中华。因此,我们有很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并且,这些也是宝贵的财富,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高校组织学生到本地的纪念馆、博物馆进行参观,特别是到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参观,包括民族地区抗日纪念地学习、参观;清明节前,组织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烈士陵园举行缅怀、悼念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团结的光辉历史,进而加深认识、深化情感,从对历史的形象学习再次关照当下、未来,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助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少数民族英雄、新时期促进民族团结的时代楷模到广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各种讲座、座谈等活动,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三、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有实践活动,学校、教师可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另外,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也应积极组织,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在平时的管理、教学中,应多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除了以上实践活动,一些西南民族地区的高校,还在学生实习中,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到民族地区,发挥所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带到了民族地区,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他们知行合一,更好地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扎西,刘玉,靳勇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和路径探析[J].研究,2018(6).

        [2]王文光,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J].思想战线,2018(2).

        责任编辑:刘健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创新研究”(AFSZ18020)。

        [作者简介]蒋如娟,云南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