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5-09-29 04:05:44 责编:小OO
文档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城关中心小学  郭  军

【内容提要】 解决问题在低年级数学教学阶段是一个重点,只有从低年级抓起,才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好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数学教学实际活动中的重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 审题  阅读  弄清   分析   掌握  兴趣  深化 

  

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整个小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学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关注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审题,培养阅读能力 ,帮学生弄清题意

数学家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他还形象地比喻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象瞎子一样盲目地摸索。”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学生经常因看不懂题目而无法解题,而当老师讲清题目意思之后,他们又能很快解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认为不仅仅是粗心或是没理解题意而造成的,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不能读懂题意而造成的错误。因此,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新课改之后的新教材,由纯文字“应用题”转化为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由条件、问题具备转化为需学生从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在问题的提出上,由教材直接提出问题转化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能在众多提供的材料中,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逐字逐句去读,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抓住重点词语,弄清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从教学经验来看,低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会读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一个篮球60元;(1)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2)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钱?“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比较体会。如: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读,小组讨论、比较题意是否改变。接着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60比50多多少?40比60少多少?表示出来,最后转译为数学算式,这道题就解决了。又如:树上有一群小鸟,飞走了8只,现在树上还有9只,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原来”进行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通过画线段图分析谁多谁少,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那么甲数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乙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其次要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

三、掌握基本结构,方法正确,促进思维发展

简单应用题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在教学中渗透基本的三量关系。读到前面的两个条件,联想问题是什么;题目给出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那么求的是一个什么条件。这样思路清晰就不会出现问非所答现象。

1、做题时,充分利用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

同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上面求相差数的例子:

①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

②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

先引导学生通过题目观察、比较出:两题中有两个条件是相同的,即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和②题里的两个条件是一样的;①题里的问题是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在②题里变成了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把两个人的名字前后调换了位置,谁多谁少没变,只是说法上变了,求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也就是求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因此,解答方法是一样。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题①是求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要从小雪红花里去掉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小雪比小磊多的部分,即“12-8 =4(朵)”。题②是求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也要从小雪红花里去掉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就是小磊比小雪少的朵数,即“12-8 =4(朵)”。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2、还要通过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例如:花园里有18只蝴蝶,9只蜻蜓,           ?

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

又如:,白兔有6只,           ,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

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黑兔的只数。

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我们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四、 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对于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更贴近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例如在讲授《乘加乘减实际问题》时,我结合了学校开展的“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了李丽喜欢读书并购书这样一个情境,出示图片(3本《童话》书每本6元、1本《动物世界》书8元)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个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运用已知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把数学知识融于学生喜爱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欲望,并且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促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 这样的教学,问题从现实生活中引出,让学生自己体会了利用图解分析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感悟到通过说题意理解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应用让学生自己经历了提出问题、深化数学问题的过程,充分调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愿意学数学,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成功. 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五、巧用图解分析数学问题

  “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是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插图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 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我们为了分析题意用到的图解主要有实物图和线段图. 虽然实物图和线段图都有同样的直观性,但是线段图毕竟比实物图高一个层次. 因此在一年级主要用实物图,到了二年级就开始采用线段图了. 从思维学的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中的演示具有形象直观的特征,常常可以作为思维的支撑点,使抽象的研究对象形象化、具体化,便于认识隐蔽在事物深层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用图解策略探索解题方法,总是和形象思维结合在一块,从题目的实际出发,通过联想、想象和猜想,构造出便于沟通题目内部联系的实物图和线段图.

  线段图是小学数学解题常用的辅助工具. 运用线段图分解应用题的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提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如例题: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2 倍,我们把7作为一段线段,那么7的2倍就是两段线段. 在分析题目时运用了线段图. 通过画线段图,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题意,就会使复杂的条件简单化、隐蔽的关系明朗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运用图解策略解题,最根本的是要根据题目的特点,构造一个便于表达题中数量关系的图. 这样有助于简化推理和计算过程,启迪解题思路,从数和形的结合上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六、提出问题去深化数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性认识,并让学生能更科学快捷地解决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 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一个数学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能力,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学生为铺”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