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5-09-29 04:05:52 责编:小OO
文档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考试总分:100 分)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24小题,总分48分)

1.(2分) “鼎”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一种食器,还是一种礼器。《左转》中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的说法。下列选项与材料中对“鼎”的解释一致的是(    )

A.高门鼎贵       B.三足鼎立       C.钟鸣鼎食       D.定鼎中原       

2.(2分)春秋初期,中原诸国视楚国为夷狄。后来楚国逐渐接受中原诸国之礼,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春秋后期,吴、越也曾主持中原会盟。材料信息反映了(    )

A.楚国实力强大,力压群雄       B.会盟推动“夷夏之防”逐渐消失       C.列国通过会盟来修好结援       

D.华夏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3.(2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下列属于秦朝“构筑统一”的措施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集权制度的建立       C.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D.编制户籍,整顿风俗       

4.(2分)《后汉书》中记载樊宏的庄园有“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陂池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可以说樊宏的庄园是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经济的典型代表,东汉的庄园经济(    )

A.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封建土地国有制       B.是包含多种形式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C.拥有相当规模的私人武装,维护国家统一       

D.劳动者主要来自宗族内部,人身依附关系弱       

5.(2分)白居易诗《重赋》曰:“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下列体现“本意在忧人”的是(    )

A.扩大税收对象       B.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C.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6.(2分)元代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选举一》中指出:“魏晋以来,虽立九品中正之法,然仕进之门,则与两汉一而已。或公府辟召,或郡国荐举,或由曹掾积累而升,或由世胄承袭而用,大率不外此三四涂辙。”由此可知(    )

A.世家大族已垄断官场局面       B.魏晋时期仍旧沿用汉制       C.九品中正制并未真正实行       D.魏晋时期选官具有多变性       

7.(2分)《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都汴京的商业场景,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店铺和商业活动。图中的广告形式五花八门,如招牌、灯箱之类的视觉广告,叫卖敲打的声音广告以及实物广告由此可知(   )

A.宋代开中国广告之先河       B.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发展       C.宋代市坊分区被打破       D.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8.(2分)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养成(    )

A.体现了消极出世的社会观念       B.继承了孔子“重人事轻鬼神”思想       C.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       

D.受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9.(2分)转运使始设于唐中期,北宋时期是路一级主要行政长官。按《宋史》记载为“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账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由此可知转运使(    )

A.消除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B.职能并不局限于统管地方财政       C.主要负责监察和法律刑狱事务       

D.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大权在握       

10.(2分)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下列史实与此论述无关的是(    )

A.设立军机处       B.推行改土归流       C.设置理藩院       D.设立府       

11.(2分)“在明清时期,商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自尊自信,甚至言行间透出一股傲气。充分肯定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价值,由厚重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自卑情结开始冰释。但农本商末的观念仍顽固地寄生在明清商人的头脑中,士仍是他们倾心羡慕并忘我追寻的目标。”这段材料反映了(    )

A.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传统四民阶层观念有所松动       C.放宽对商人的束缚       D.商人仍受传统价值观念影响       

12.(2分)鸦片战争期间,清朝上至皇帝,下到一般,都认为茶叶可以用作制裁英国人的武器,令其俯首听命,永绝鸦片之患,阻止白银外流。然而,茶叶武器在实际运用中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清运用茶叶武器的主要原因是(   )

A.对俄罗斯使用茶叶武器的成功       B.茶叶在中英贸易中的核心地位       C.古代以茶治边的延续       

D.天朝上国的愚昧传统观念       

13.(2分)“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材料说明(    )

A.民族危机意识进一步觉醒,探索救亡图存       B.甲午战争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传统宗藩体系彻底崩溃       

D.中国“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14.(2分)孙中山指出:经庚子之变,“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而人民之生计从此日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风潮自此萌芽矣”。这反映出庚子之变后(    )

A.客观上推动了运动的兴起发展       B.资产阶级改良派力图变法救国       C.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D.清陷人空前孤立的境地       

15.(2分)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

A.时段一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阶段       B.时段二受清调整影响发展迅速       C.时段三受实业救国思潮深刻影响       

D.时段二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16.(2分)“新文化运动并非单纯讨论学术,而更注重探寻新的救亡之道,因此他们并未照搬西方思想,甚至也未专注于透彻理解西方理论,仅拣择其基本观点中的可用成分,与中国固有思想相结合,针对中国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加以运用”。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对西学理解错误       B.全盘西化具有缺陷       C.强调了中体西用       D.注重探索救亡图存       

17.(2分)“中国党成立90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中国党人‘都是孙中山先生事业的继承者’······同时,在民主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自身弊端。”下面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党是资产阶级派思想的继承者       B.中国党超越了辛亥的历史局限性       

C.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导致其不能领导走向成功       D.中国党的事业是对辛亥的继承和发展       

18.(2分)“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心里暖洋洋。穿草鞋背土,反围剿斗志旺。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天天打胜仗。”该民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抗日战争时期       B.土地时期       C.国民时期       D.战争时期       

19.(2分)从1932年起,国民先后制定了《中国北部防御方案》《华北海防计划纲要》及《南京方面之防御方案》等。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这表明了国民(    )

A.北部重点防御苏联压力       B.为持久抗战做准备       C.为内战做军事调整       D.加强了国家干预       

20.(2分)“我准备坐班房······现在苏联红军不入关,美国不登陆,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统治”,基于这种认识,参加了(    )

A.北平和谈       B.重庆谈判       C.一大       D.遵义会议       

21.(2分)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并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这表明当时中国外交(    )

A.坚持意识形态       B.坚持自主       C.采取一边倒       D.具有灵活性       

22.(2分)20世纪60年代,党做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三线建设时期(    )

A.基于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       B.彻底改变我国国防与经济布局       C.实现了中西部地区的均衡发展       

D.重点发展国防建设,保家卫国       

23.(2分)“1978年,小岗生产队是风阳县梨园公社最穷的一个生产队·····是个典型的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队。这个队不论是大户小户,不论是“光棍”、姑娘,全都讨过饭。”材料说明(    )

A.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B.大跃进导致群众生活非常穷苦       C.传统观念束缚人们导致生活困苦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导致生产落后       

24.(2分)下表为2008-2012年消协受理投诉热点问题汇总表(部分),表格反映出(    )

A.食品药品与网购成为最主要消费类型       B.近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C.网购取代线下实体经济       

D.汽车逐渐普及,成为生活必需品       

二、 材料题 (本题共计4小题,总分52分)

25.(14分)图一、二、三为我国古代部分朝代的疆域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地图信息,据此说明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并分析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结合具体时期的政治制度概括地方治理的总体趋势。

26.(10分)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的两个基本问题,两大基本任务(反帝反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解决”“中国资产阶级是不能尽此责任的,这个责任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的肩上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认识的理解。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的思想家首推董仲舒。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发挥其中的“微言大义”,建立他的儒学思想。董仲舒提倡国家一统,反对诸侯专擅;提出“天人相应”的观念,认为天道显现为阴阳,阴主杀,阳主生,天道任阳而不任阴;人道与天相应,刑主杀,德主生,君主应该承天意以从事,任德而不任刑,以教化为政治措施的根本,以体现天的生生之德。

——摘编自张学智《儒学发展历史简述》

材料二 时隔不久,从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儒学遭遇第二次冲击。新文化运动高扬批判、反思、启蒙的旗帜,这种启蒙就是引进近代西方文化的一种文化启蒙。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它的一个对立面,特别是把儒家文化、儒家的礼教作为它的一个重要的批判的对立面,这在当时是有其合理性的。这样一来,从清末到辛亥,从政治教育的舞台退出后,继续保留在伦理精神的领域的儒学,受到了第二次重大的挫折。新文化运动继承了清末民初的放逐儒学的运动,继续把儒学从伦理的精神的领域放逐出去。因此,经过新文化运动,儒家文化的整体已经离散、飘零。

——摘编自陈来《百年来儒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材料三    如果省思当代中国儒学复兴的根源,有三个相互联系又倾向不同的维度:第一,今天儒学的重新兴起,与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塑、意义世界的探寻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二……不仅在超越层面还有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各种确认与平衡,如重建家庭关系的认知,个人与子女教化、教养问题等等,与人们对生命价值与社会关系统一性的思考不无关联。……既有追寻个体价值基点的倾向,也有对传统政治认同的诉求,还有寻求政治渐进发展战略的思考。

——摘编自李洪卫《当代儒学发展的机遇与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政治教育的舞台退出”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于儒学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谈谈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的开拓者孙中山(1866―1925),在其著作和讲演中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论断。振兴实业,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物质文明,求得中国的繁荣富强,这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经济纲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9年,孙中山写了著名的《实业计划》一书,在书中他指出,对于贫困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要大规模地进行实业建设,除了需要进行政治、经济的改革,,还需要解决资金、技术与人オ这样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孙中山提出了实行开放、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人才的主张。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人オ和技术,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

——景玉琴、连新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思想及当代启示》

材料二    由于近代以来屈辱惨痛的教训和朝鲜战争的影响,同时我国重工业的严重滞后,制约了实现工业化的夙愿,加之当时苏联工业化模式备受世界瞩目和对新中国友好,因此,国民经济恢复前夕我国自然用苏联工业化模式取代了原先设想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薄波曾回顾说:编制“一五”计划之初苦苦思索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将一个农业国建成为工业国。经多方权衡和讨论后,决定从发展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1951年12月,第一次明确指出:在从1953年起开始的工业化建设中,第一重要的并能带动农业和轻工业向前发展的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因此,“一五”战略实质上是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新中国第一个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战略规划。

──任志江、余德刚《新中国70 年经济战略与互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民族工业发展思想内涵,结合所学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之下你对发展民族工业的看法。

答案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24小题,总分48分)

1.(2分)【答案】D

【解析】题干中“鼎”是作为权力和秩序的象征,故D项正确;A项高门鼎贵强调尊贵显赫,B项意思是像鼎的三只脚─样,各立一方,C项意思是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鼎为食器,排除ABC三项。

2.(2分)【答案】B 

【解析】题目材料强调通过会盟使得原有的华夏和夷狄之分逐渐消失,故B正确;材料重点并非强调楚国势力强大,A排除;材料说了会盟但未涉及列国通过会盟来修好,C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华夏观念的认同程度,D排除。

3.(2分)【答案】B

【解析】题干要求选择秦朝“构筑统一”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皇帝制度、集权,故B正确;A项是汉代举措;CD属于统治措施,并非统一的制度构建。

4.(2分)【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庄园经济的封建土地私有制,A错误;“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羸梨果,檀棘桑麻”可知庄园经济包含农林牧副渔多种形式的内部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B正确;庄园经济拥有私人武装,这一定程度上蕴含国家的因素,C错误;“课役童隶,”并结合所学可知庄园经济的劳动者主要是带有人身隶属关系的依附农民和奴婢,D错误。

5.(2分)【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体现的是两税法减轻人民负担方面的作用,故D正确;AB属于两税法作用,但是和“本意在忧人”无关;C项与两税法无关。

6.(2分)【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魏晋以来,虽立九品中正之法,然仕进之门,则与两汉一而已”可知魏晋时期虽然实行九品中正制,但仍旧沿用了汉代选拔人才的方式,故B正确,C说法错误;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魏晋选官方式有三四种不能说明具有多变性,D项排除。

7.(2分)【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都汴京的商业场景,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店铺和商业活动”可知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发展,故B正确;开中国广告之先河无法从材料中得出,A错误;市坊分区被打破材料未涉及,C错误;宋代仍是小农经济主导,材料也未体现,D错误。

8.(2分)【答案】C 

【解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就在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气节,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不是消极出世,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孔子“重人事轻鬼神”思想,B排除;经世致用与材料核心内容无关,D排除。

9.(2分)【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掌经度一路财赋”“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账籍,凡吏盛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可知转运使不仅负责地方财政还涉及到监察和刑狱事务,B正确;A无材料无关;C错在主要负责;D材料未涉及。

10.(2分)【答案】A   

【解析】BCD都是清朝时期为加强地方管理而采取的措施与设置机构,A选项军机处是为加强君主集权所设,与材料涉及地方管理无关,故A项符合题意。

11.(2分)【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在明清时期商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农本商末的观念仍顽固地寄生在明清商人的头脑中,士仍是他们倾心羡慕并忘我追寻的目标”可知商人虽然自我意识觉醒,但是仍受传统观念影响,D正确;ABC三个选项材料并未涉及。

12.(2分)【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期间,清朝上至皇帝下到一般都认为茶叶可以用作制裁英国人的武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茶叶在中英贸易中地位很高,所以清认为可以运用茶叶作武器,B正确;ACD三项均属于原因,但就程度而言,不及B选项深刻。

13.(2分)【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由“‘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使得半殖半封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进而推动了民族意识觉醒,进一步探索救亡图存,故A正确。BCD是甲午战争影响,但不是材料表达核心思想,排除。

14.(2分)【答案】A   

【解析】由材料“风潮自此萌芽矣”可知庚子之变客观上推动了运动的兴起发展,A项正确;B项错在时间观念,资产阶级改良派已经变法失败;C项错在近代中国早有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道路;D项不是材料表达主旨,排除。

15.(2分)【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时段一是14年,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段,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A错误;时段二是1914-1920年,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受到一战影响大,B错误,D正确;时段三属于抗战时期以及战争时期,而实业救国思潮是19世纪末提出的,C错误。

16.(2分)【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新文化运动并非单纯讨论学术,而更注重探寻新的救亡之道”“针对中国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加以运用”可知新文化运动更加注重解决社会现实问题,D正确;“甚至也未专注于透彻理解西方理论”不等同于新文化运动对西学理解错误,A项排除;B项与材料中“与中国固有思想相结合”相悖,故排除,C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核心思想。

17.(2分)【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党成立90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中国党人‘都是孙中山先生事业的继承者'”可知中国党的事业是对辛亥的继承和发展,D正确;由“民主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自身弊端"可知A错误;B符合题意,但不全面;材料强调中国党和辛亥的关系,并非强调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导致其不能领导走向成功,C错误。

18.(2分)【答案】B   

【解析】“穿草鞋背上·反围剿斗志旺”可知此时处于土地时期,进行反围剿斗争,B正确。

19.(2分)【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1936年、1937年可知此时处于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国民制定防御方案、增加军费,与持久抗战准备有关,B正确;A项说法错误;面对日军侵略·国共对峙不再是主要矛盾,C排除;材料重点并非是加强国家干预,D错误。

20.(2分)【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统治”可知此时应该是国共两党商量解决国内和平建国问题,因此,是去参加重庆谈判,B正确。

21.(2分)【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可知,对待不同国家采用方式不同具有灵活性,D正确;“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说明突破意识形态,A错误;材料并非想体现坚持自主,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边倒,C排除。

22.(2分)【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国家做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A正确;彻底改变、实现了过于夸大,BC排除;三线建设是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角度布局考虑,D错误。

23.(2分)【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人民公社之下的小岗生产队的穷困现状,说明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A正确;材料现象与大跃进无关,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传统观念束缚、农民生产积极性问题,CD错误。

24.(2分)【答案】B   

【解析】由消协受理投诉热点问题可知这一阶段消费者的部分消费领域,因而无法准确通过投诉问题说明食品药品与网购是最主要消费类型,排除A;依据图表中网购、汽车维修、宽带网络安装等能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B正确;材料中并不能反映网购取代线下实体经济,C排除;问题中有汽车维修服务投诉,并不等同于汽车成为生活必需品,D错误。

二、 材料题 (本题共计4小题,总分52分)

25.(14分)【答案】图一:根据地图信息可以判断出为行省制度,为元代。特点: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图二:根据地图中“宋、齐、燕、晋”和“镐京”可以判断为分封制,为西周。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层层分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图三:根据地图信息可以判断出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为郡县制,为秦朝。特点:垂直管理地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集权不断加强。

26.(10分)【答案】强调,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走向胜利,无产阶级真正能够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思想宣传,积极推动百日维新,但因变法过急过快、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维新运动失败,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道路不能改变中国现状。

资产阶级派,宣传三民主义思想,领导了辛亥,虽然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但是社会性质并未改变,且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表明资产阶级派的民主共和道路不能改变中国现状。

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走向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自其诞生之初就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有紧密的联系,导致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且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但还是应该认识到资产阶级力量的进步性。

27.(14分)(1).内容: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德政教化,轻徭薄赋;三纲五常。特点:神学化倾向;思想文化;糅合百家。

(2).政治教育的舞台退出:1905年废除科举制。影响:在伦理的精神领域极大地冲击了儒家思想;动摇了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了人们的思想;对儒学的内容和功用进行了全面深人地剖析;为近现代儒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视角。

(3).现代价值有利于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塑、意义世界的探寻;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现代公识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中的治国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8.(14分)(1).内涵:实业救国;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引进人才技术资本。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西学东渐,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传入。

(2).背景:近代以来屈辱惨痛的教训和朝鲜战争的影响;重工业严重滞后的现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目标;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借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影响: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看法: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武装民族工业;大力发展教育,开发培养人才;国家利用税收、法律等加大对民族工业的扶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责任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