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古代戏曲论文
2025-09-29 04:07:21 责编:小OO
文档
对《牡丹亭》中梦的心理分析

[摘  要]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中对梦境的描写尤为精彩,综观全剧,我们可以将剧本结构的逻辑形式概括为:实境——虚境-(梦境)——实境。梦成为一种中介、一个桥梁,把创作主体和作品中人物的“情”连接在一起。从表现手法来看,它使人物心理得到充分展示:一是展示愿望需要满足的心理过程,二是表现人物情感更真,三是揭示人物内心更深。从作家创作意图来看,它表达了作家对生命意义的关怀。一方面把走进梦境视为步入新生命,一方面把梦中自然情欲的描写作为一种自我本质力量外化的人生要求和冲动来表现,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牡丹亭 梦 心理 人文关怀

汤显祖十分强调“情”的作用,把“梦”当成戏曲的表现手法,用可能的超现实的梦境来表达客观现实中“至情”的不可能。陈继儒在《牡丹亭题词》中指出:“临川老人括男女之思,而托之于梦。”(3)并说汤氏运用梦境宣扬“至情”思想,更为有效。实际上“情”是一种心理体验,由这种心理体验而生发的情感。情绪不可能在人的内心深久地被压抑,它必须寻找某种方式和渠道转移、宣泄或是升华,潜意识也会通过梦境得以释放,由此,“梦”便成为一种常用的合法的且行之有效的抒情载体。

一、被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本我”战胜“超我”

《牡丹亭》中“梦境”的描写使人物被压抑的心理得到充分释放。运用梦境描写进行文学创作,这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所惯用的手法,历代戏曲作品中描写梦境的作品比比皆是。

心理学认为,做梦是一种心理现象。弗洛伊德认为,梦、过失、神经病等都是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活动。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这些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多半是和“性”有关的。在梦中主体释放了“本我”,即潜意识中与肉体最接近、最直接反映肉体需要的力量。“本我”的能量来自肉体的欲求,在梦中,没有时间、地点和条件的概念,不受道德、法律等约束,它只要求充分满足自己的愿望。通过这种满足,可以释放本我的能量。杜丽娘从小接受封建统治阶级教育的严格训练,白天睡觉被父亲指责为违反家教,衣裙有成双花鸟,父母又担心引动她的情思。她的生活不是“长向花阴课女工”,终日绣房,就是随腐儒诵诗书,识礼教。住官衙三年,居然连后花园都没到过,沉闷压抑的生活环境,空虚寂寞的精神生活,使青春年少的杜丽娘感到抑郁、愁苦。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又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只好将希望寄托于梦境。梦境表现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和对爱情的期待,反映了她的理想和愿望。而这种理想与愿望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觉醒了的杜丽娘又不可能再回到那死气沉沉的“闺塾”之中。她说:“心内思想梦中之事,何曾放怀?”显然,梦中的理想爱情,成了她斗争的力量源泉。于是为爱情燃烧,为爱情牺牲,为爱情

复活,为爱情斗争,生死以之,一发而不可收。杜丽娘潜意识深处被压抑的本我意识,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在梦中得到了释放,此时,她潜意识深处的“本我”战胜了“超我”,自我的意识战胜了道德、礼教、家庭等封建道德意识,她是一个具有强烈抗争性的女性形象。

二、梦生于情———对现实愿望的曲折表达

(一)描写梦境是展示愿望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过程。杜丽娘与梦中的柳梦梅“素昧平生”,柳梦梅这个虚拟的相爱形象,不过是一种美好理想,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其实这种“理想”与“憧憬”,在梦中成为现实,就是对愿望的一种满足。如同我们在熟睡中,感到口渴时,梦见愉快地获得饮料;极地探险的人,最容易梦见温暖和绿色的大地一样。杜丽娘这个离奇古怪的梦,在心理学看来,是杜丽娘爱情欲望的满足,同时又把这一心理活动过程充分展示在人们的眼前。

(二)梦境描写,能够更真实地表现人物情感。我们知道,人们在非睡眠情况下,于理智与感情的关系中,常常是理智占主要位置。理智要控制感情,感情要受理智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从容,不失其态。而梦中的情形则不然,处于睡

眠状态时,人不需要去面对他人他事,即既不用考虑如何去待人,也不必顾及他人如何待己,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就没有必要对自己的情感做任何掩饰了。《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迫于父母要求,每天只能读诗书,做女工。而被春香斥为“村老牛”、

“一些趣也不知”的腐儒陈最良,把那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诗经》作品,仅囿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生硬说教。正值花样年华的杜丽娘,行为被限于深闺绣房,思想受制于封建礼教,就像被置于一个金丝笼的小鸟,欲出不能,欲罢不忍,但被压抑的欲望在梦中却能得到满足。梦中,“丰姿俊妍”的多情书生柳梦梅向她求爱:“小姐,咱爱杀你哩。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并相互爱怜,共成云雨之欢。这一梦境描写,内涵十分丰富。既是杜丽娘平日里极度担忧“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盼逢折桂之夫的思想体现;也是常常哀伤“恰三春好处无人见”,“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期待自身价值得以发现的情感流露;还是渴望冲出牢笼,振翅奋飞的激情迸发。可见,在这个美丽绮幻的梦里,杜丽娘不会因午间小睡遭训诫,也不需要向父母保证:“茶余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架书”。她可以无拘无束,尽情欢娱。梦境描写,在塑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杜丽娘时,她真实而毫无掩饰的复杂心态,也就逐渐显露出来。

(三)梦境描写,更深入地揭示人物内心。人是圆形的、立体的,不仅性格复杂多样,而且思想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人的深层情感思想除了有成熟的、合理、正确的一面外,也包括不成熟、非分甚至错误的一面。想要了解后者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将合理的、正确的思想诉诸于人前,把非分的、错误的想法掩饰于内心,这是一种人之常情。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梦大都是内心情感的真率流露,无阻淌泄。所以,梦境揭示的常常也是最隐秘、最微妙、最不愿为他人所知的深层情

感思想。宋元以来的理学,以“存天理而去人欲”作为精神修养的纲领。强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从而达到治人之心的目的。身处封建社会的广大女性,确实有如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监牢之中。一方面是上层社会的寻欢作乐,纵欲无度;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对女性的高度防范与严厉禁锢。《女诫》、《内则》等成了教化妇女的工具,树立贞节牌坊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举措。总之,人人皆有的自然情欲,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最丑最丑的万恶之源。在这种视欲望同“洪水猛兽”的背景之下,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不可能离开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用杜丽娘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鬼可虚情,人须实礼”。如果不否认这个说法的话,那么,就说明现实中的与非现实中的杜丽娘形象是有差异的,这实际上就是荣格心理学中“人格面具”与“阴影原型”的矛盾。以此理论来观照杜丽娘,可见现实中的她“老成尊重”,对封建礼教没有明显地逾越、反抗,向人们展示了符合社会观念的

外层的一面,以赢得社会的承认,而她在梦中幽会书生,缠绵私合,实际上是长期处于“老成尊重”人格面具压抑之下的阴影原型偶然间找到了表现的机会,并以巨大的爆发性从本能中释放辐射出来。她释放的这种“情”,显然与现实社会中的“理”是格格不入的,是被视为大逆不道的,是绝对不可诉诸于人前的,当然也是难以为人知晓的。而《牡丹亭》通过梦这个暂时摆脱人间束缚的虚拟环境描

写,打开了人物心灵的通道,让最令杜丽娘激动,而她又最担心为人所知的爱情理想具体化、形象地表现出来。观众、读者因此也目睹到她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和渲泄。

三、个性的人生关怀

从作家创作意图来看,通过“梦”来表达一种对生命意义的关怀,这是《牡丹亭》梦境描写的又一个重要意义。

一方面,作者把杜丽娘走进梦境,视为步入新生命的开始。游园时,杜丽娘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出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在叹息春光美景处置凭天的同时,那种遭束缚幽闭,自身之美无人怜惜的感喟也是显而易见的。杜丽娘太渴望生命的美好,太需要体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当她在借变愿望为真境的梦中,才真正达到了生命的畅快欢情。所以,从《惊梦》这场戏我们看到,梦的自始至终充满庄严华妙的仪式感。例如,入梦前,杜丽娘准备是隆重精心的,扫除花园径,更换香罗衣。对镜贴花,梳髻插簪。极尽千娇百媚之态,娇羞万种之容。她的态度是神圣庄严的:“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有人说,这分明是新娘出嫁前的盛大场面。此话的确有一定道理,不仅因为形式上那份隆重与神圣相似,还由于出嫁后的新娘也将面临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生活,将去体验的是生命意义中一个全新部分。

另一方面,作者对梦中自然情欲进行诗情画意的描写,是把它作为一种自我本质力量外化的人生要求和冲动来表现。对于我国传统观念否定的自然情欲,也常是文学作品中鞭挞的对象,如《三国演义》中风情万种的貂婵,成了政治阴谋的

工具,《水浒传》里渴望激情的潘金莲,更是人人唾弃的灾难之源,更不用说对其赞美、颂扬了。就连《西厢记》、《红楼梦》也只是做了一些一般性的、有

些遮遮掩掩的描述。而汤显祖在“惊梦”中,却把自然情欲加以诗化,把它放在了美的范畴来表现。梦中书生俊俏:“年可弱冠,丰姿俊妍”;景色美丽:绕过芍药雕栏,又见湖水山石;环境宜人:花神主动来保护现场,待其情得意满后,则以一片落花惊醒香魂。在这样背景下描写的情欲,就如英国劳伦斯所说的:“性与美是同一个事物,正如火与火焰是同一事物一样。”⑤也就是说,汤显祖笔下的性欲是积极的、美丽的、神圣的。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一境界,是因为汤显祖已经不仅是把《牡丹亭》当做一个普通的浪漫爱情故事来叙述,杜丽娘的“情欲”也不是一般自然生理意义上的情欲,而是一种自我本质力量外化的人生要求和冲动。在人世间,杜丽娘被封建礼教残害、压抑,她没有自由,没有权力,没有欢笑,相当于没有生命,她的生命异化了。梦境反映的情欲萌动,意味着杜丽娘从春天气息的召唤中苏醒过来后,感受到一个美好、热烈、令人陶醉的春天已经降临于自己生命之中。

她的生命因此有了生机、活力、美丽和诗意。所以说,美是生命的和谐、自由、完美发展和实现。作为《牡丹亭》中“整体浸润着浪漫主义的感伤之美,

追求之美,情爱之美和理想之美”⑥的梦境描写,体现出对生命意义的关怀便毫无疑问了。汤显祖通过这个美丽梦境描写,来表达对生命意义的关怀,这与他积极主张“至情”论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汤显祖的“至情”论,主要源于泰州学派。汤显祖的老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他在《近溪子集》等书中提出“制欲非体仁”的观点,肯定了人的多重欲求。汤显祖从其师身上直接体悟了这些主张。在他看来,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世总为情”⑦,“人生而有情”⑧,“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着生命进程,情至可以造立世界。人须有情,才有真正意义的生命。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描写杜丽娘对“梦”如痴如醉,发展到去寻找、追求,甚至献身。应当说,至少杜丽娘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梦中的杜丽娘可以驱驰真情,从心所欲,没有爱可以得到爱,没有情人可以生发出情人,她的生命因此有了色彩、有了活力、有了意义。与其毫无生气地活着,不如轰轰烈烈地死去。这是“梦”给杜丽娘的启示,也是作者“至情”论思想在作品中生动形象的体现。汤显祖对生命意义的关怀,与他所处的时代也是分不开的。明中后期,传统的思想受到冲击,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心学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禅宗强调本心是道,本心即佛,敢用“本心”去推倒偶像的崇拜和教义的束缚,洋溢着一种叛逆的勇气和张扬个性的精神。心学与禅宗相结合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一时间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高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汤显祖创作了《牡丹亭》,对梦之描写题材进行了改造,他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

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微更而演之……”⑨无论是传说中李仲文、徐元方之女死后主动追求男子,还是话本里杜丽娘慕色还魂,都反映了她们对爱情婚姻不同程度的渴望。汤显祖的贡献在于,经过他“更而演之”,赋予了这一题材崭新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时代感。杜丽娘在梦中重情弃理、尽情畅快的享受爱情的行为,和她发出“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喟一样,与明代张扬个性、肯定人欲的思潮完全相吻合。与其说是杜丽娘重视自身的价值体现,不如说是汤显祖注重关怀所有像杜丽娘一样被剥夺自由,被束缚个性的人们的生命意义。马克思说过:“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10在汤显祖看来,梦境描写除了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手段,而且还是观照人生的重要方式。

他把《牡丹亭》中这个极富叛逆色彩的梦境当做思想、个性的突破口来表现,与明代反对程朱理学,摆脱礼教束缚的思想运动一脉相通、遥相

呼应。因此,《牡丹亭》比同题材的作品有了更进步、更深远的意义。

四、结语

《牡丹亭》中的“梦”充分揭示出作家内心那种种被现实压抑的欲望。无情的现实泯灭了人的真性情,人的自由理想只能转向梦境去寻求与真情的对话。但这看似无奈的一场梦,却具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

 ①④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

(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43、1544页。

 ②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

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7页。

 ③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版,第283页。

 ⑤转引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

465页。

 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

页。

 ⑦⑧⑨汤显祖:《汤显祖集》(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50、

1127、1093页。

 ○10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汤显祖/ 牡丹亭#0%/ 人民文学出版社,&123/

3、#$%汤显祖/ 汤显祖集#0%/ 上海人民出版社,&1!$/

 ③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版,第283页。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