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完整版毕业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2025-09-29 04:07:13 责编:小OO
文档
东华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教师填写:

得分任课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学生填写:

姓名学号
专业导师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课程学分
上课时间20   至20    学年   第   学期   星期  

递交时间2016年   月   日

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从实践探索方面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成就,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理论探索方面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标志, 就是建设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基本内容和宏伟蓝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总结、逻辑概括和思想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一、坚持自主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自主创新有其重要根据。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有不变的模式可循,需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自主创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演变启示我们,一味照搬马克思、恩格斯书本中的“社会主义公式”且不结合本国实践来推进社会主义创新,必然遭到失败;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因其主导价值与中国文化有本质区别,也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现成的模本;中国党人所依靠的,只能是基于对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反思和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型发展模式。其次,当代中国发展的再生之路是提高人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寻求当代中国发展的再生之路?这是一个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命运的战略性问题。在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和资源紧缺的国情背景下,我们寻找到了一条新路:把人的自主创新能力看作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中心性环节。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发展方式可概括为注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最后,影响社会发展的力量总体上将转向创新能力。从哲学看历史发展,有一条规律:历史越往前追索,人之外的物质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大,历史越往后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越突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就是从以权力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经过以物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再逐步走向以创新能力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由上看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越来越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意义。

二、实践出真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它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但主要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由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实现制度上的创新。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立足于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偏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价值要求;离开了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但不是简单地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改造的设想来进行实践的,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改造社会、发展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既体现着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遵循,也更多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离开了具体的实践,就不可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也不可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和价值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现代化的实现、民族的复兴同社会主义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体化的事业。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这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追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为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确目标;在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在中国也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优越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已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国家在日益繁荣富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社会发展的过程性与奋斗目标的阶段性统一在一起,使奋斗目标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群众的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必然包含着发展的阶段性和奋斗目标的连续性。在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性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党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把初级阶段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阶段性奋斗目标,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的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贴近了社会发展的现实,更深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更直接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也就更能凝聚起民族的力量,更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念,更能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把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事业的发展与人民利益的实现结合在一起。利益关系人心,人心决定成败。社会主义事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尤其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深厚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能够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越来越充分地顺应着人民的愿望,满足着人民的需要,维护着人民的利益,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得到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人民群众实践经验中获取智慧,这是我们党所坚持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历史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把文化建设放在首位。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追求团结统一、和谐相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这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奋进崛起的精神源泉。这些文化精神,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着思想底蕴和精神营养。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断吸纳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不断体现着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容,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被吸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仅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也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把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其成为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们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维护民族、关心社稷民生、为国献身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已经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实现了有机的统一。爱国主义强化着人们对强国富民的追求,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支撑。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身于促进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业,献身于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事业,都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仅同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也是同艰苦创业精神联系在一起的。艰苦创业是中国党人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世人传颂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都是艰苦创业精神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开拓出新的事业,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使其成为社会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重和谐,讲信修睦,主张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协和万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这些思想精华,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特征,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这些思想精华,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供吸纳和利用的厚重思想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精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继承和弘扬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并使这些思想精华与现代文明相承接,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四、理论结合实践,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可以有效推进着实践和理论的双向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 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拓展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拓实践, 推动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 并对已有的理论进行着不断的检验;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总结, 又直接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拓展, 不断强化着党和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化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化的体现。这两个体现, 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

总结

 理论源于实践但却高于实践,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乏需要我们个人的努力。我所学的专业是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是一门实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我们的研究内容包括建筑物中温湿度、清洁度及空气质量的控制,为实现此环境控制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与之相应的冷热源及能源转换设备,以及燃气、蒸汽与冷热水输送系统。本专业的中心任务是在尽可能减少对常规能源的消耗,降低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为人类提供各种最适宜的人工环境,促进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一方面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资源与环境压力日益严峻,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为减小资源与环境压力,保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全社会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倡导绿色建筑。公共建筑中包括供暖能耗在内的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能耗,通常会占到建筑能耗的60%以上,作为暖通设计师有必要在倡导低碳节能的社会大背景下,转变重功能、轻节能的设计传统,树立基于节能的设计理念,掌握动态分析工具。如此才能设计出更多的高能效、低能耗暖通空调系统,降低这部分能耗是建筑节能的关键所在,也是暖通空调工程师必须持续面对的挑战。在对本专业长达五年的学习过程中,我接受了国家的良好的教育,我既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明白了,我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