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大道之行也 教案
2025-09-29 04:08:49 责编:小OO
文档
24、大道之行也 

                               《礼记》

目标定向: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里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如此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境界是陶渊明最早想到的吗?不是,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自学生疑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给下列生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wù

2.教师教读,强调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全文,每人读三遍。

4.指名学生读。

5.小组比赛读。

三、学习释

1.学生自己读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2.师生合作,翻译全文。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或学生读课文,老师说译文。如

学生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师说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老师读“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学生说译文:“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提拔上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学生读“故人不独亲其亲”,老师说译文:“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

老师读“不独子其子”,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说出译文:“不只是把自己的儿子当儿子。”

……

3.分析文章层次。

(1)全文共三层,用“齐读——男生读——女生读”的方式朗读全文。

(2)讲解朗读技巧:连读和读断。连读,即朗读同一层次的句子时,音断气不断;读断,即朗读时为了区分句子之间的层次,停顿换气。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后稍顿,“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句并列,一气连读。

第二层:根据句式特点可分为四组,每组句子连读,组与组之间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为一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为一组,“男有分,女有归”一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一组。

(3)学生练习朗读。

(4)指名示范读。

4.师生共同归纳“大同社会”的特征。

(1)根据提示回答。

“大同社会”的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就是课文中的         

“大同社会”实行民主选举,即课文所说的         

“大同社会”实行按需分配,即         

“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         

“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天下亲如一家,即         

“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         

(2)教师小结:总之,大同社会是一个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太平盛世。

第二课时

 四、反思学习

 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1)教师示范: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可能有以下内容: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3)教师小结: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纷扰,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五、迁移创新

(1)教师提供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的人。一天,他参加完鲁国年终的祭祀,有感于鲁国的现状发出了感叹:“唉,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是我对它们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这番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描绘。

(2)学生交流:你怎么看待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最好能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来谈。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学生交流的内容可能有:

我觉得这个“大同社会”只是孔子的一个理想而已。他和陶渊明一样,看到现实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所以,他就很怀念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觉得那个社会人人平等,相互关爱,安定和平,比自己所处的时代好。

我也很希望生活在这个“大同社会”中,因为现在社会中人们都太自私了,比如说果皮纸屑在外面就随手乱扔,在家里会不会呢?我敢担保不会。孔子在文中首先强调了“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我想,如果人们真的能做到“天下为公”,这个社会一定就是充满爱的世界了。

我觉得孔子的“大同社会”有一点体现了对人的人性化关怀。比如他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况是好的,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生活质量高,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开心、快乐。

……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教师相机评点,鼓励学生和课文共鸣,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理由充足的质疑。最后,老师可以补充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孙中山与“天下为公”的材料,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4)介绍孔子关于“小康”社会的文字,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引导实践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3.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 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附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教学后记:

这堂课的目标已顺利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突出了两点,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教师的时间少了,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显得格外重要了。另外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的活跃程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