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上海广播器材厂建立由郑学文等7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电视机研制小组,通过消化吸收国外技术资料,自行设计黑白电视机。同年7月,试制装配出上海市第一批两台44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型号为上海牌101型。该机设5个频道,电路采用超外差式,**中放,高频头采用**联调试电路,偏转线圈和行输出是适用37厘米到54厘米的标准部件,而且还采用新研制出来的国产电子管和铁电体盘式电容等零件。高频头、偏转线圈和行输出等关键部件均是该厂自行设计制造的。上海牌电子管黑白电视机试制成功,揭开了上海市电视机产品开发和生产发展的序幕。1959年,上海广播器材厂在101型电视机的基础上开发了104型37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并着手进行批量生产的准备工作。在此期间,该厂还研制成功110型40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和113型、114型电子管混合型黑白电视机以及电子管彩色电视机。由于当时上海市未形成电视工业配套体系,每台电视机成本高达1500元以上,虽然国家采取补贴扶持,把零售价定为800元,但一般家庭仍然买不起,因而上海的电视机生产一直未形成批量规模。上海市电视机产品开发与发展缓慢。
1969年,上海建成国内第一座卫星地面接收站,并通过对美国宇宙飞船登月实况接收,意识到国内同国际电视工业的差距,决心迎头赶上。1970年1月,全国第一次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上海有15家单位25名有关人员参加。会后,成立上海市电视会战办公室,发动了仪表、机电、轻工、手工系统共35家工厂,研究所和大专院校,实施“大力发展黑白,同时搞彩电”的方针,大力开展晶体管电视机研制工作。1970年2月,金星金笔厂成立了10人彩色电视机试制小组,于7月1日前试制成功两台49厘米晶体管、电子管混合式彩色电视机。同年2月28日,上海国光口琴厂建立了产品试制组,并于1970年4月30日试制成国内第一台全晶体管23厘米黑白电视机。该机首次采用ABS全塑外壳。同年,上海玩具十四厂建立了电视机研制小组,并于1971年“七一”前夕试制成功全晶体管23厘米黑白电视机。1971年4月29日,金星金笔厂又试制成金星牌C47厘米全晶体管单三束彩色电视机。同年9月,上海广播器材厂也试制成功上海牌429型全晶体管PAL制彩色电视机。
1972年,英雄牌228—1型23厘米全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和金星牌B40—A型全晶体管40厘米黑白电视机投入批量生产。同时,上海无线电三厂突破解码、锁相、会聚等技术关键,研制成功3S2型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并于次年投产153台。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于1972年2月指令上海无线电四厂研制生产晶体管黑白电视机,该厂组成以张元震为主的“三结合”试制组,不仅设计电视机电路,还设计制造高频头、行输出、偏转线圈、变压器、拉杆天线等电视机5大关键件。1973年,凯歌牌4D4型23厘米全晶体管电视、收音两用机投入批量生产。该机灵敏度高,图像清晰,能接收12个频道。同年,上海无线电十八厂也试制成飞跃牌9DS1型23厘米全晶体管电视机。1974年,凯歌牌电视机和星火牌电视机年产量突破1万台。同年,全市共生产电视机5.94万台,占全国电视机总产量的57.6%。
全晶体管电视机同电子管电视机相比,不仅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而且具有使用上的优越性。但是质量仍不尽如人意。此后,上海各电视机厂把解决电视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作为主攻目标。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开展质量攻关活动,在9DS1型电视机的结构、电路上作了改进。1975年7月,飞跃牌9DS1型电视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问题基本解决,该厂把经质量攻关后的9DS1型改为9DS4型。同年,上海市电子设备工业公司在远离市中心的青浦,对众多牌号的电视机进行实效试看,当模拟干扰的电吹风靠近电视机天线时,唯有飞跃牌电视机经得起考验,图像稳定清晰。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促进专业化生产,加速电视机生产步伐,1973年底国家召开广播电视规划会议,决定提高电视机标准化联合设计。由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电声研究所牵头。23厘米和31厘米通用机芯组由上海无线电十八厂任组长厂,开展了联合设计。经过四轮样机的论证改进,1975年正式定型,上海无线电十八厂把经改进的联合设计机型定为9D3型。全国联合设计过程中统一了高频头、行输出、偏转线圈、变压器等电视机4大部件的标准,带出了一批锗管、推拉开关等新型元器件,促进了元器件技术发展和零部件生产专业化。此后,上海市诞生了一批更新换代产品,除凯歌牌4D7型、金星牌B23—1型、星火牌JDS3型、英雄牌228—3型外,还有上海第三纺织机械厂生产的东海牌3D—2型23厘米全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及上海无线电三十二厂生产的友谊牌JD16—1型40厘米全晶体管黑白电视机等。1977年,全国举行首届黑白电视机质量评比,23厘米黑白电视机组中,凯歌牌4D7型获第一名,飞跃牌9D3型获第二名,星火牌JDS3型获第三名。40厘米黑白电视机组中,金星牌B40—725A型获第一名。
进入80年代,上海产电视机开始向集成化、全频道化发展。集成电路在电视机上的应用能简化电路结构,减少元器件数量,降低功耗,并有调试方便,可靠性好等优点。1979年,全国首批集成电路电视机在上海问世,上海无线电四厂的凯歌牌4D14型和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的飞跃牌12D4型31厘米集成电路电视机经生产定型后批量投放上市。这两种电视机,同1980年上市的上海电视一厂的金星牌B31-2型和上海电视十一厂的百合花牌D11-20型电视机,均采用HA-KC系列6块集成电路,虽然这套集成电路集成度不高,但它是沪产电视机从分立元器件型向集成电路型迈出的可喜的一步。在此同时,上海还研制出全频道电视机。1980年,上海供应星火牌JDS-8型、飞跃牌12D7型31厘米全频道黑白电视机及凯歌牌4D18U型40厘米全频道黑白电视机。尔后,上海各厂生产的黑白电视机都逐步实现了全频道化。
随着彩色电视机生产技术的引进,采用3块UPC集成电路分别承担通道、伴音和扫描电路功能,比采用6块HA—KC系列集成电路电视机电路结构更简化,外围元器件进一步减少。
1982年,上市的金星牌B31—4U型31厘米黑白电视机、B35—1U型37厘米黑白电视机和飞跃牌12D5型31厘米黑白电视机均采用UPC集成电路。由于TA集成电路的性能和成本都优于3块UPC集成电路,故上海各电视机厂均积极采用。1982年,上市的金星牌B31—1U2型31厘米黑白电视机、B35—2U型37厘米黑白电视机,凯歌牌4D22型、飞跃牌35D2—2型和百合花牌35—2U型37厘米黑白电视机,是全国第一批采用TA集成电路的电视机。尔后,沪产电视机大多采用TA集成电路。采用TA集成电路的飞跃牌35D2—2型37厘米双喇叭黑白电视机,产品生产长达8年,累计产量超过200万台,成为全国各种电视机中生命周期最长、拥有用户最多的品种。
1983年,上海电视机生产厂家主要有上海无线电四厂、十八厂、三十二厂,上海电视一厂、十一厂和上海广播器材厂等。全市电视机总产量达188.85万台,占全国电视机总产量的22.26%。同年,飞跃牌12D1—4型、凯歌牌4D14U—3型、金星牌B31—1U1型31厘米黑白电视机,同时荣获首次向电视机产品颁发的国家质量银质奖。
上海电视一厂和上海无线电三厂、四厂在70年代分别生产过13674台、7249台、500台彩色电视机。但这些彩色电视机都因行业基础薄弱,整机质次价高,而未形成规模。直至全国3条彩色电视机引进项目之一的上海电视一厂彩色电视机工程于1982年竣工投产后,上海彩色电视机生产正式走上发展轨道。
1982年9月,上海电视一厂在从日本引进的生产线上投产了金星牌C37—401型37厘米彩色电视机。1983年6月,上海广播器材厂在自行设计制造的彩色电视机生产线上生产了上海牌Z656型56厘米彩色电视机和Z237—1型37厘米彩色电视机。金星牌、上海牌彩色电视机上市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上海无线电四厂、十八厂于1985年也从日本分别引进47厘米彩色电视机机型,在本厂自行设计制造的彩色电视机生产线上生产,并在消化、吸收国外彩色电视机技术的基础上,自行研制成凯歌牌4C3701型和飞跃牌C37D1型37厘米彩色电视机。上海电视一厂也研制成功金星牌C374型37厘米彩色电视机和C563型56厘米彩色电视机。上海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上海牌Z237—1A型37厘米彩色电视机。1986年,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四厂又研制出飞跃牌47C2—2型、47C2—3型、凯歌牌4C4701型47厘米彩色电视机。1987年,上海电视十一厂在开发百合花牌D14—1型14厘米“迷你”型小屏幕黑白电视机的同时,开发了CD31—1型37厘米彩色电视机。这些机型的元器件国产化程度还很低。
1986年初,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组织上海电视一厂,上海无线电四厂、十八厂同荷兰飞利浦公司合作,建立以国产化元器件为基础的47厘米彩色电视机联合设计组。1988年,飞跃牌47C3—3型、凯歌牌4C4705型、金星牌C4710型47厘米立式彩色电视机,均采用两块飞利浦TDA系列集成电路,比其他机型的彩色电视机外围元器件减少50只左右。这些彩色电视机品种的开发成功表明上海产彩色电视机已走上自主开发设计的阶段。1988年,上海市电视机产量达472.8万台,占全国电视机总产量的19%;彩色电视机产量达到108.56万台,占全国彩色电视机总产量的10.6%。
19年,“金星”、“凯歌”、“飞跃”、“上海”等主要牌号的彩色电视机均实现球面彩色电视机系列化,向立式化方向发展,生产厂着手开发直角平面彩色电视机品种。
19年底,国内第一台飞跃牌47C5D型47厘米遥控多画面彩色电视机在沪诞生。这是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在1986年研制成功47C4D—4型双画面遥控彩色电视机的基础上研制的。该机是在一般遥控彩色电视机的基础上采用数字电路和微机系统,应用画中画技术。在双画面模式下,可以在屏幕一角产生一个小画面,以监视其他频道电视节目;在多画面模式下,可产生12个小画面,以显示不同频道的画像,还可以将存储体的图像在同一显示位置上一秒钟内反复读出。多画面彩色电视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上海市彩色电视机的研制开发,从引进原型机,开发国产化一型机和二型机的阶段,开始向数字化彩色电视机发展。
上海广播器材厂不属于上海市,是属于航天部的工厂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