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地质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25-09-29 04:26:07 责编:小OO
文档
中国地质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中国地质学会在中国科协、国土资源部和第38届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理事部门、会员单位和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2007年,学会全体同志锐意进取、开拓思路、不断创新,在学术交流、科普宣传、期刊出版、组织建设、人才举荐、媒体宣传、经费筹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现了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活跃,服务能力增强,社会影响力扩大的年度目标。年底再传喜讯,我会荣获“第六届中国科协先进学会”称号,这是中国科协对我会工作的充分肯定。这项荣誉的获得,为地质行业争了光,为挂靠单位争了光,为学会争了光。

一、认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学术会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学术交流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会功能的重要体现。为认真做好学术交流工作,增强学术会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们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着力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扭转了学术会议参加人数越来越少的被动局面。2007年我们重点对以下两类会议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一)对学术会议,改革其形式和内容,提高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力。为此,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紧密围绕着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急需解决的生产问题组织会议;二是围绕着学科前沿问题组织会议;三是围绕着走向国际地学制高点组织会议;四是到野外现场召开会议,提高参会人员的兴趣。

思路的转变,带来了理想的效果。本年度计划召开32项学术会议,实际召开46项,交流学术论文1639余篇,参加人数5481人次。比年初安排的32项学术活动多出14项。表明地质科技工作者对我会组织的各类学术会议有强烈的需求和积极性,在社会上带来了很好的影响。如:“陆相盆地系统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国际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非开挖技术研讨会暨非开挖设备展览会”、 “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等会议,以其新颖的会议议题、深厚的学术内容、灵活的会议形式,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员的参加,社会反响热烈。

(二)改革常务理事会和秘书长会议,发扬民主办会的优良传统,提高学会的凝聚力。2007年共召开秘书长会议5次、理事长会议4次,省级学会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会议1次。会前,我们都精心组织材料,周密安排会议议程,尽量提供地质行业各部门共同关心的议题、动议,反映地质行业共同的呼声,供大家商议、决策,大大调动了各常务理事单位共同办会的积极性。体现了行业学会为大家服务的办会理念,受到各行业部门的欢迎,提高了学会工作的凝聚力。近期开展的《地质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地质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筹备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筹备召开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筹备国际地球年”等工作,都得到了各部门的积极支持。

二、着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地质工作和地质科技人员的社会显示度

2007年,学会利用各种场合和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地质工作的社会显示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利用科普活动,普及国土资源知识,提高公众对地质工作的认知度。2007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同各省级学会在全国各地主办了世界地球日、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全国科普周、科普进学校、科普进庭院等活动,参加人数达数十万人,许多部门和地方的领导参加了这些活动。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普及了地学知识,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

(二)利用社会媒体,宣传地质工作和学会工作,提高学会工作的知名度。据初步统计,2007年,《科技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大众科技报》、《科学导报》等十余种报纸、杂志登载了学会提供的文章近30篇;几十个网站同时宣传了由我会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改写成的新闻稿,有的文章点击率3个月内高达14822次;同时,《国土资源年鉴》、《中国科协年鉴》也登载了学会工作要闻。上述工作,扩大了地质工作和学会工作的知名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地方的力量,深入挖掘著名地质学家和历史名人的事迹,宣传地质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2007年,学会参与筹备了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徐霞客诞辰420周年的纪念活动,得到了江苏省泰兴市和江阴市的大力支持。总理给徐霞客诞辰420周年纪念大会发来贺电,徐绍史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各大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都做了相关报道,充分宣传了地质前辈崇尚科学、献身科学的高尚情操,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各界踊跃参加、反映热烈。

(四)办好学会科技期刊,为科技人员搭建永不闭幕的学术交流平台。目前,我国有科技期刊5000余种,其中,地质类科技期刊200余种,我会主办、合办期刊19种,其中自办3种。内容涵盖学术、技术、科普、教育等地质学的各个方面,基本上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会员需要。

2007年学会自办的3个刊物除继续得到财政部、中国科协精品期刊资助外,《地质学报》中文版再次荣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全国排名第8;《地质学报》英文版除继续被美国《CSI》收录外,还被《CA》收录,在被《SCI》收录的中国期刊中,排名第3,有110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的论文,其水平已达到国际中上游科技期刊的水平。

(五)办好学会网站,为会员单位和会员个人提供便捷快速的网上服务。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的速度,适应青年一代科技人员和社会大众获取知识的要求,2007年,学会对网站版面进行了改造,正以全新的面貌与广大读者见面,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要。

(六)加强会讯出版,及时沟通情况,让各界领导全面掌握学会情况。2007年,共出版《中国地质学会会讯》4期、《情况通报》6期,及时记录和通报了学会开展的各项活动。特别是今年加大了报道理事单位、省级学会、专业委员会的力度,受到各单位的热烈欢迎。

三、积极开展人才举荐和科技奖励活动,创造各类地质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为我国地质事业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支撑

2007年,我会组织专家召开了“第十一届青年地质科技奖”的初评工作,共评出董月霞等10名金锤奖候选人、叶晓滨等40名银锤奖候选人,现已公示完毕,稍后,还要经各位常务理事终审确定,正式向社会公布。同时,学会还于去年6月29日启动了第四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的推荐工作,收到15个省市有效候选人材料70份,初评工作拟于本月底进行。2007年,学会根据中国科协要求,向中国科协推荐了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其中,代世峰、苗爱生、鹿化煜三位同志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另外,我会还组织了两院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工作,国土资源奖的初评工作,向有关部门举荐他们在地质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使更多的知名科学家得到相应的荣誉。

四、加强学会内部自身建设,提高为会员和会员单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充实了秘书处工作人员、落实了岗位责任制,努力营造人尽其才、团结协作、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保障了学会工作的正常运转。2007年,是学会工作人员变动最大的一年,有3位同志离开学会,在地科院领导的支持下,通过竞聘上岗、应届研究生招聘等措施,有4位新同志进入学会工作,大大缓解了学会工作人员紧缺的严峻局面。并且,他们很快的适应了环境,胜任了工作,保障了今年学会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根据国家用工制度的改革,学会还为临时聘任的工作人员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并为他们上了失业、养老和大病统筹等保险。做到了规范用工、合法用工的国家要求。现在学会是一个机构,三种用人制度,这也是一种创新,应该积极探索。

(二)完善了秘书处岗位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2007年,根据地科院人事管理的统一部署,学会也按照要求,完成了竞聘上岗人员的岗位设置,确定了相应的职责

(三)加强了对二级机构的管理和与省级学会的沟通,树立学会良好的办会形象。秘书处紧急向学会各二级机构发出了《关于举办地质科技培训班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要求严禁以中国地质学会或专业委员会的名义强行推介会议和收取高额培训费,并设立了监督电话。

与此同时,我们也加强了与学会二级机构、省级学会之间的沟通,帮助他们筹备各类学术会议,协助邀请专家参会;了解二级机构和省级学会的要求和动向,及时沟通情况,得到各二级机构和省级学会的一致认可。

五、加大经费筹集力度,提高学会生存能力

(一)通过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任务筹集经费。如:承办2007中国科协减轻自然灾害学术论坛,组织中国科协《地质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等工作。

(二)通过申报项目筹集经费。2007年,学会向中国科协、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共申报项目12项,批准7项(1) 农村水污染综合控制战略研究;(2)地质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3)重点学术会议1项;(4)高层次人才信息采集工作1项;(5)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3项。目前,各项课题正在按照各自的要求,全面实施之中。

(三)通过收缴会费筹集经费。从2007年,学会设专人负责会费的收取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学会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有力的支持了学术活动的开展。

经过大家的努力,2007年各理事单位上交会费等资助54.28万元(其中包括有的理事将4年会费全部交齐),国土资源部拨款50万元,中国科协资助121万元(学术活动经费、精品期刊经费、科普经费和委托项目经费),总收入226.28万元。支持学术活动、补贴期刊出版146万元,设备购置6万元,聘任人员及工作人员津贴50万元,科普活动6万元,共计支出208万元。基本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六、其他正在进行的几项重要工作

(一)积极筹备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工作。本月8日,部外事与科技司召开会议,全面启动33届国际地质大会筹备工作。目前,已落实组团专项经费150万元;学术论文的征文本月底结束,现正在审查出版之中;大会展览的展区已初步落实,展览的内容现已下发通知,请各单位提供资料,供筹委会选用。力争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精美的展览,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地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

(二)参加中国国际地球年的活动。联合国第60届大会于2005年12月通过决议,将2008年定为联合国国际地球年,我国是提案国之一。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成立了国家委员会,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有关活动。根据的批文,中国国际地球年的负责单位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行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国地质学会。

目前为止,学会秘书处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编写了“中国国际地球年启动活动专项经费预算”、“中国国际地球年启动仪式筹备会议方案”、“中国国际地球年活动启动仪式方案”和“中国国际地球年行动方案”等文件。落实经费100万元,目前,正在制作各种宣传手册、口号、会微、宣传招贴画等,供中国委员会使用。

(三)组织了向国际地球年组委会推荐大学生地学作品竞赛中国赛区候选人的活动。根据国际地球年组委会安排,国际地球年期间将开展大学生地学作品竞赛活动,颁奖活动将于2008年2月12-13日在法国巴黎国际地球年开年仪式上举行。国际地球年组委会分配我国推荐5个参赛名额。

(四)积极落实筹备“建立注册地质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工作。2007年3月16日,协助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人事教育司召开了注册地质师筹备工作专家座谈会,就建立注册地质师执业资格制度方案进行了讨论,完成了一系列的文件准备工作。明天下午,部地勘司召开行业管理会议,将涉及本项议题。

(五)筹备召开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建国以来,全国构造大会分别于1965年、1979年、1987年召开过三届,至今已20年没有开过,备受各界瞩目。本次会议计划2008年10月中旬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现已经有15个部门39个单位同意作为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共同发起单位。12月9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了组委会协调会议,协商成立了会议组织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以及筹资小组。目前,各组已经开展工作,相应的任务正在落实之中。

七、2007年学会工作有成绩,也有不断改进的地方。成绩属于全体理事单位、全体理事、全体会员,荣誉属于大家,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在08年中加以改进,不断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通过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有深刻的体会。

(一)上级领导的支持是做好学会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完成的,中国科协、国土资源部和38届理事会对学会工作的支持,为我们完成学会任务、做好学会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学会各理事单位、全体会员和挂靠单位的理解和配合,是做好学会工作的重要保障。学会是由各理事单位、全体会员共同组成的学术团体。要完成每项工作,必须得到大家的理解和配合。一年来的工作表明,我们完成的每项工作,取得的任何成绩都是在大家充分理解、全力配合下完成的。没有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就不能完成和做好学会工作。

(三)学会工作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当前学会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国家经济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面对新形势,学会工作必须与日俱进,要有新思路、新办法,要创新性的做好工作;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服务,满足国家的需求;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全体会员做好服务,提高学会的服务能力,扩大学会的影响力。一年来的工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做好学会工作,秘书处是关键。秘书处负责学会日常工作,全体工作人员要继续团结协作,识大局、讲奉献,尽职尽责的做好每项工作。一年来秘书处全体人员克服人员少、变动大、任务重等困难,为完成07年的工作做出了贡献。作为秘书长,我感谢大家的密切配合和辛勤劳动,正是由于你们的努力工作,才使学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