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
2025-09-29 04:25:55 责编:小OO
文档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基本知识:分类、结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从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和内部规律等。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二、说明文的基本结构: 

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3)总分式。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三、找准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问“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题技巧:找出说明对象的方法有: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明了说明的对象);2.抓首尾段和中心句。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做此类题时要认真读题,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整篇文章还是某段或某几段。

四、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1.看题目   2.在首段中找   3.抓关键句 (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五、理清说明顺序

   【考查类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或者“采用这种说明顺序的好处是什么?”

   对策: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顺序有三种:

1.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2.时间顺序: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六、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

【考查类型】某一段或是某段的某句话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分析其作用。

对策:准确掌握十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结合具体的句子加以分析。  

1、分类别: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需要根据其性质、功用等不同的标准、角度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别,分别加以说明。  

     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  

2、举例子:运用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收到对事物认识具体、印象深刻的效果。  

     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3、打比方: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运用比喻的方法对事物和事理进行形象化的说明,可以增强说明对象的形象性、生动性。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科学准确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将同种与不同种事物加以类比与对比,以突出其特征。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  

     作用:突出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简明、概括的说明,就是给事物下一个准确定义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作用: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作诠释:对所说明对象的属性进行解释、说明,使人获得明确、清晰的认识。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摹状貌:用描写的方法摹写事物情状的方法,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  

9、列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说明的一种方法。

作用:直观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10、作引用:引用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

      作用:引用……等,××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神话传说)/增强说服力(文献、数据等)/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诗句、谚语、俗语等),引起读者的兴趣。(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了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关于说明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1)下定义要求完善,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的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求从一个方面完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作诠释就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即可,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另外下定义往往用公式的语句来表示:即“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述;而作诠释则多用“因为……所以”句式。      (2)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2.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要注意的是给事物的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  

3.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要求把握:一要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二要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七、理解说明文语言

1.词语类

【类型1】加点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对策:此类题结合语境就可以答出。

【类型2】“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加点词语好在哪里?”或“加点词语的妙处”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用了……词语,准确地∕生动地∕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3】加点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判断,一般是不能替换的。(2)分别解释这两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3)比较,即比较替换上去的这个词语存在的不足(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4)换了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格式:不能。原文……词语的意思是……而替换的……词语只有……的意思,替换后就与原文内容不符,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类型4】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对 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和没有删掉之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格式:不能。删掉了……词语,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或不符合实际;用了……词语,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类型5】指示代词或词语指代什么内容。

对 策:结合上下文,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2.句子类

【类型1】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分析。

对 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2】文中引用的传说、故事、诗句、史料的作用。

对策:结合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或使文章更真实可信。

3.题目类

【类型1】说明文题目的作用

对策:1.先看题目中有无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再答题目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类型2】拟标题

对策:扣住说明对象及特征,一般可以直接以说明对象做标题,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在说明对象上添加适当的修饰语。要求:简洁、生动

4.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

对策: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八、文章整体、局部内容和结构

【类型1】整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类型2】某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类型3】概括说明的中心内容或主要内容。

【类型4】说说某段的内容和结构。

对策:如果需要从整篇文章中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阅读时应以段为单位,相同或相近内容的段落应概括为一个方面。如果需要从某段中概括出几个方面的内容。应以句子为单位,相同内容的句子就合在一起作一个方面来概括。

对结构类问题,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再结合说明文所采取的基本结构类型来分析即可。

【类型5】文段作用。

对策:(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答:   1.用问句形式开头,总领下文,引起下文的说明.2.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意:设问句在文章中间的时候,不妨考虑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九、献策举例类、感想启迪类

对策:这种题考查的是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就材料回答问题;

(2)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

(3)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