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名: | 学科组长: | 年级组长: | 主备人: | ||
| 课题:21.杨氏之子 | 课时: | 上课时间: | |||
|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3.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重难点) | |||||
| 教学准备: | |||||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谈话双方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机敏聪慧,回答别人时语言更是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吧。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诣、为、曰、应、禽。 (2)引导学生读准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表达意思,因此中间要停顿。) (3)反复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放,摆设。 (3)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4)未闻:没有听说过。未,没有。闻,听说。 (5)夫子家禽:先生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可见他聪明机智,应对能力强。)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相比,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3.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杨氏之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处。 2.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等。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 个性修改: | ||||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
| 参与研讨人员: | |||||
| 组名: | 学科组长: | 年级组长: | 主备人: | ||
| 课题:22.手指 | 课时: | 上课时间: | |||
| 教学目标: 1.认识“弦、揿”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6个字,会写“关节、拇指”等21个词语。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3.找出文中描写五根手指特点及作用的语句,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领悟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 |||||
| 教学准备: | |||||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不错!我们今天便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又是如何认为的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己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查字典,把字音读准。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指出“搔”“庸”“憎”3个难写字的笔顺、笔画和结构。 3.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既然这些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浏览课文,重点阅读描写五根手指特点的相关段落,想想作者各写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填写表格。 | 大拇指 | 食指 | 中指 | 无名指 | 小指 | 
| 优点 | |||||
| 缺点 | |||||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起团结,你们能想到哪些有关团结的名言警句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不相同),然后分别描述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最后(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提问: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二、检查上节课自学情况,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上节课表格的理解。
2.指名反馈表格中的内容,教师适当引导。
观察表格,结合课文内容,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
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例如,学习描写大拇指的第2自然段,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使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大拇指在五指中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翻倒去、读书、进门时的大拇指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表现大拇指特点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4.读第1、6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五指的目的是什么?
(告诉我们:“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即团结就是力量。)
5.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语言特点。
(1)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其勤奋、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特点。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的优裕环境中,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性格。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反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突出了无名指和小指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地位。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群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三、品读课文,迁移运用。
1.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根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3.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四、拓展延伸。
| 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 个性修改: | ||||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
| 参与研讨人员: | |||||
| 组名: | 学科组长: | 年级组长: | 主备人: | ||
| 课题:23.童年的发现 | 课时: | 上课时间: | |||
| 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我”发现的过程。 3.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谈感受,并体会作者童年时善于提问、乐于探索的精神。 4.说说自己有过的“发明与发现”,和同学交流。 | |||||
| 教学准备: | |||||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童年,去回忆童年的发现吧!(板书:童年的发现)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去寻求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生字词你们都认识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生字词?你们都会了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读好不好?看来大家预习得非常好,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2.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发现的呢?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句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三、理解发现。 1.大家读完课文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找到的句子?指名答。 课件出示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正好是九个月。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再次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指名说。 课件出示句子: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请大家把这两句话分别朗读一下,看看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我们在平时写作时,就应该注意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四、了解过程。 1.“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呢?老师拟定了学习计划,请大家按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 2.课件出示:(1)找出有关的句段。(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个四字短语。(3)在白纸上画出四字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师:刚才大家的合作学习真是热火朝天呀。现在请每一组用一个词来概括发现的过程。 一组,梦见会飞。(板书:梦见会飞) 二组,请教原因。(板书:请教原因) 三组,痴迷研究。(板书:痴迷研究) 四组,发现原理。(板书:发现原理) 师:大家真会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家的合作探究进行得非常棒! 4.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根据板书回答: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 5.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有没有什么想对作者说的呢?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给自己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说不定,你还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科学家呢! 2.课后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并把它写出来。 | 个性修改: | ||||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
| 参与研讨人员: | |||||
| 组名: | 学科组长: | 年级组长: | 主备人: | ||
| 课题: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 课时: | 上课时间: | |||
| 教学目标: 1.对幽默的语言产生兴趣并能用普通话大方地讲笑话。 2.能感受带给别人快乐时自己也得到快乐。 3.能倾听别人的讲述,并能与人交流评价。 | |||||
| 教学准备: | |||||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笑话吗?下面啊,老师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个小笑话。(逗你玩) 二、出示课题。 同学们,有趣而意味深长的笑话我们又叫它“小幽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讲笑话。(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趣味练习。 是啊!笑话以它有趣的情节和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但讲笑话也并非那么容易,想讲好笑话首先要练好基本功。 1.普通话练习。 g——高贵 骨干 感官 公馆 观光 梗概 k——慷慨 困苦 克扣 看客 旷课 苦口 h——悔恨 挥毫 横祸 合欢 豪华 含糊 2.绕口令——哥挎瓜筐。 哥挎瓜筐过宽沟,赶快过沟看怪狗,光看怪狗瓜筐扣,瓜滚筐扣哥怪狗。 3.气息训练。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前面一树枣,拿着竿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枣,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九个枣,十个枣;十个枣,九个枣,八个枣,七个枣,六个枣,五个枣,四个枣,三个枣,两个枣,一个枣。这是一个绕口令,一气说完才算好。 四、大家谈。 1.同学们课前都准备了几个笑话,谁愿意先把你的笑话讲给大家听听呢?请同学们仔细倾听,看看哪个同学的笑话最有趣。(引导学生评价:先说优点,再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这样易于让人接受。) 2.思考:要想把笑话讲得更加生动、有趣,要注意什么呢? (1)讲笑话时自己不能笑场,逗人的地方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懂,把别人逗笑。 (2)尽量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情、语气和动作,这样效果会更好。 五、示范厅。 要求:自己先读一读要讲的笑话,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看谁讲得更能引人发笑。(引导其他学生用心倾听,做一个好的听众。) 六、展示台。 1.你还知道哪些引人发笑的笑话呢?快来给大家讲一讲吧!看谁讲的笑话收获的笑声最多,掌声最响亮! 2.根据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下面我们班将进行“笑话大王”评选活动。(看大屏幕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这项活动,先在小组里讲,看小组里谁讲得最好。 (2)尽量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情、语气和动作。 (3)努力克服口头禅、重复等不良的口语习惯。 (4)要沉住气,自己不要笑场。 (5)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来讲,看谁讲得最生动、最有趣。 七、我来评。 1.请大家投票选出我们班的“笑话大王”。 2.同学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笑话大王”表示祝贺!没选上的同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我们应该微笑面对。今天我们一起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学会了讲笑话,懂得了要用心倾听的道理。 | 个性修改: | ||||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
| 参与研讨人员: | |||||
| 组名: | 学科组长: | 年级组长: | 主备人: | ||
| 课题:习作:漫画的启示 | 课时: | 上课时间: | |||
|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看懂图意,了解漫画内容,得到启示。 2.根据阅读提示把看到的、想到的编成故事,进行习作。 3.抓住中心,恰当地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 | |||||
| 教学准备: | |||||
|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漫画。 1.出示几幅漫画,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找出漫画与普通画之间的异同。 2.教师总结漫画特点:漫画指的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所以欣赏漫画时,我们不能光用眼看,而要用心看,努力思考漫画的深意。 3.试着让学生理解前面几幅漫画中的一幅,体会漫画的欣赏方法。 4.导入新课:这个单元,我们徜徉在生活这本大书中,捡拾了许多生活给予的馈赠。漫画,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馈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华君武的漫画《假文盲》,看看它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板书课题) 二、指导观察,欣赏漫画。 1.观察漫画,理解画面。 出示漫画:这是漫画家华君武的一幅漫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画家都画了些什么。强调观察时关注细节。(板书:仔细观察) 指名汇报观察所得。(老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 2.展开联想,拓展画面。 同学们能透过画面想象画外画家没画出来的内容吗?出示图画指导:这可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上有哪些人?周围还会有哪些景物?面对母子,那几个男性角色是什么态度?这位母亲又是什么表情?她会说些什么? 小结:看图就要这样,仔细观察画面后,要展开联想,透过画面看到画外的东西。(板书:展开联想) 学生采用刚才的方法欣赏漫画,让漫画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想好后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联系生活,升华画面。看图,读“假文盲”这个题目。 读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你自身有过类似的现象吗?“假文盲”们为什么这么冷漠?他们为什么要站在母子上车处?你觉得这幅漫画是在讽刺什么现象?(提示:这群“假文盲”缺的不是文化,而是公德心。) 总结:文盲固然可怕,但“假文盲”更加可怕,因为他们是“真自私”!社会上某些人缺的不是文化,而是公德心!这就是画家给我们的警示,也是我们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 引导回忆分析的方法。(板书:联系生活) (用同样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本中选入的另一幅漫画。) 三、明确要求,撰写漫画作文。 1.明确要求。 (1)默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并用铅笔勾画出重点。 (2)归纳要求,明确习作内容分哪几方面。 ①可以写漫画带来的启示。 ②可以根据画意编故事。 (3)指导两个方面的写作侧重点,请学生选择要写的内容。 2.指导学生依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用第几人称的叙述方法,指导命题。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当堂习作,教师随机个别辅导。 四、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1.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找出习作的亮点,发现不足。 2.同桌交换阅读习作,互相评改。 3.指名在全班交流习作,师生一起评议、修改。 4.再次默读自己的习作,进一步修改,然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 个性修改: | ||||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
| 参与研讨人员: | |||||
| 组名: | 学科组长: | 年级组长: | 主备人: | ||
| 课题:语文园地 | 课时: | 上课时间: | |||
| 教学目标: 1.学会交流,会听会说。 2.能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试着表达自己的想法。 3.了解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的特点。 4.积累名言警句。 | |||||
| 教学准备: | |||||
|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学完这个单元的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3.指名谈感受。 (1)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杨氏之子》语言幽默诙谐,故事通俗易懂,用简单的语调简述了一个关于语言的小笑话。他们的对话围绕姓氏特点来做文章,问答巧妙,令人捧腹。 (2)《手指》这篇课文,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童年的发现》中,作者被老师误会时,用自我调侃的语言来安慰自己,让一件普通的事情显得活泼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句子,小组交流讨论句子表达的特点。 (1)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比喻手法 写出中指在五指中的地位) (2)这个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真灵巧,她在高低杠上的表演就像猴子在树林间攀援、穿行。 (比喻手法 写出体操运动员动作的灵巧、技术的娴熟) 2.从下面情景中选一个说一说。注意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1)游子回到家乡。 (2)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3)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教师点拨:①游子回到家乡:再次踏上故乡,他激动地跳下汽车,飞奔到村前的那棵大槐树下,像一个饥饿的婴儿扑进母亲的怀抱。 ②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像一颗颗透明的豆子,啪嗒啪嗒地滑到窗户下面去了。 ③远处传来一声巨响:他正在书房里读书,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巨响,如一声闷雷,又似一个突然在他身边引爆,把他从书中的世界拉回到了现实。 3.读一读,跟周围同学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教师点拨:这段话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大拇指的各种用处,生动地表现了大拇指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 示例:在这个班里,只有毛毛是最调皮的。班里的窗户玻璃破了,那是他踢足球时的“杰作”;班里的黑板上画满了小乌龟,那是他的美术作品;同桌的椅子瘸了一条腿,那是他的“小发明”——卸掉螺丝;一个小女生的书包里被塞进了一条玩具蛇,那是他的“实践课作业”。 三、书写提示。 1.有没有同学学过书法呢?书法课上老师又是怎么教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书法家及其字体,指导学生好好写字、认真写字。布置作业:写一幅书法作品。) 2.参照课文,分析颜真卿书法的特点。 颜体这种气质具体表现为: (1)庄严正气。 (2)伟岸饱满,字形有左右外胀的感觉。 (3)元气充沛,主要表现在用笔和结构两方面。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句子,探讨意思。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意思: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意思: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却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意思: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意思: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 (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不会去做了。) 2.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3.借助注释,理解名言古训的意思,从中得到教育。 4.熟读成诵。 | 个性修改: | ||||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
| 参与研讨人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