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高二
2025-09-29 04:26:38 责编:小OO
文档
十中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高二(    )班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小组序号第______小组组长
成员
目的要求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打下一定的基础。
实验原理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又会随机结合成合子。因此,杂合子杂交后发育成的个体,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比

材料用具小塑料桶2个,2种色彩的小球各20个。

实验步骤具体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1.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小球充分混合。

2.分别从两个桶随机抓取一个小球,这表示让

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每次抓取后,记录

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按上述方法重

复做50~100次(重复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

4.统计小球组合分别为DD、Dd和dd的数量,并

将统计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5.计算小球组合DD、Dd和dd之间的数量比,以

及含有小球D 的组合与dd组合之间的数量比,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ABCD评价时间
十中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固定装片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高二(    )班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小组序号第______小组组长
成员
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细胞减数固定装片,识别减数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减数第一次和减数第二次。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的各个时期
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固定装片、显微镜
实验步骤具体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1、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         上,用         夹好。

2、调好显微镜在         下观察,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件数第一次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左眼观察,右眼绘图)。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ABCD评价时间
十中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高二(    )班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小组序号第______小组组长
成员
目的要求通过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了解自然界出现多倍体的原因

实验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        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使细胞也不能                 。结果,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材料用具洋葱或大葱、蒜均为二倍体,卡诺氏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体积分数为_______的盐酸溶液,体积分数为______的酒精溶液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滤纸、纱布、烧杯、镊子、剪刀、
实验步骤具体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1)培养根尖:将洋葱放在装满清水的广口瓶,让洋葱的        接触水面。(2)低温诱导:待洋葱长出        cm左右的不定根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的低温室(4℃),诱导培养36小时。(3)固定细胞形态:剪去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小时,以固定        ,然后用体积分数约95%的       冲洗2次。

(4)制作装片:取固定好的根尖,进行         、        、          _________和        4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与“                        ”实验相同。

(5)观察装片:先用低倍镜寻找          形态较好的相。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为正常细胞的    倍。确认某个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再用        观察。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ABCD评价时间
十中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高二(    )班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小组序号第______小组组长
成员
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原理细胞代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              使PH稳定在一定围

材料用具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实验步骤具体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              ,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               ,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                        ,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               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                           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ABCD评价时间
十中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高二(    )班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小组序号第______小组组长
成员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学会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实验原理_______浓度的________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能力.生长素类似物具有双重作用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用具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月季、、加拿大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或小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条。蒸馏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试剂瓶、烧杯、玻璃棒、矿泉水瓶。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选其中的一种;所用药品包装说明上所列举的其他材料。

实验步骤具体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1.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配成浓度为                                     的溶液,分别放入矿泉水瓶中,深约        。再取一矿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为      ,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2.制作插条: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      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   面,下端要削成    面,这样在扦插后可                             ;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             。

3.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    组(每组不少于3个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浓度为                         溶液的矿泉水瓶中,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4.进行实验:设置    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经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及清水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               。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ABCD评价时间
十中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高二(    )班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小组序号第______小组组长
成员
目的要求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
实验原理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

材料用具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
实验步骤具体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1、确定调查对象。

2、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分,有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3、学生对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计数(附种群调查记录表)

4计算种群密度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ABCD评价时间
十中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高二(    )班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小组序号第______小组组长
成员
目的要求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实验原理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

材料用具探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具体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___________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______________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_____________℃下培养7天。

5.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ABCD评价时间
十中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高二(    )班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小组序号第______小组组长
成员
目的要求初步学会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能对土壤中部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学会设计表格进行观察和统计。
实验原理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材料用具硬质金属饮料罐、诱虫器、吸虫器、镊子、载玻片、放大镜
实验步骤具体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本研究包括五个操作环节: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1)准备:①制作取样器;②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P76) 

(2)取样:可以在野外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缺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3)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管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4)观察和分类:“观察和分类”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识。(P76)

(5)统计和分析:“统计和分析”,要求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并据此进行数据分析。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ABCD评价时间
十中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高二(    )班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小组序号第______小组组长
成员
目的要求了解微生物对土壤中的有机成分的分解作用,掌握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基本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土壤是一种很重要的生态因子,土壤中包含了很多土壤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整个生态系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土壤微生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动物多样性调查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方面。

材料用具土壤、水 蒸馏水 碘液 斐林试剂,淀粉糊、烧杯 纱布 玻璃棒 试管 酒精灯
实验步骤具体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l、制取土壤浸出液,将土壤放人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取2只烧杯,编号A、B,分别加入等量(通常是10ml)的淀粉糊,并向A烧杯中加入土壤浸出液(通常是30ml),B烧杯中加入等量蒸馏水(通常是30ml)。

3、室温下放置一周后,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10ml,各放入两只试管中,分别标号A1,A2,B1,B2

4、在A1,B1试管中加入碘液,在A2,B2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并进行沸水浴。

5、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ABCD评价时间
十中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高二(    )班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小组序号第______小组组长
成员
目的要求了解微生物对土壤中的有机成分的分解作用,掌握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基本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将少量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封的玻璃缸中,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缸。
材料用具蚯蚓8至10条,蜗牛5至7只,小乌龟2至3只,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至3株,粘胶足量,沙土8至10kg,玻璃板4至5m2。

实验步骤具体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1、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2、在生态缸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厚5至10cm。在缸低处倒进水。将收集或收购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和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

3、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直接照射。

4、每一个星期观察一次生态缸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记录。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ABCD评价时间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