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忠祥;朱爱玲;王葆华;周小跃;鲍雯;卢迪迪;李莹;褚添翼;王萌萌;黄秋晨;刘菲;李建军;程军;崔志茹;李蓓;时海峰;董浩
【摘 要】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rehabilitation institutions, and to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administration effi-ciency are some of the complex issues faced by the high-level administrators of rehabilitation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studied a total of 67 in-stitu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of rehabilit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as well a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运营管理效率、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是我国所有康复医疗机构所必须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本文通过对全国67家不同类型的康复医疗机构的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康复机构运营管理的现状,就目前我国康复机构的运营管理模式及阻碍康复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5(000)001
【总页数】3页(P103-105)
【关键词】康复机构;服务模式;运营模式;调查
【作 者】密忠祥;朱爱玲;王葆华;周小跃;鲍雯;卢迪迪;李莹;褚添翼;王萌萌;黄秋晨;刘菲;李建军;程军;崔志茹;李蓓;时海峰;董浩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197.7
[本文著录格式]密忠祥,黄秋晨,刘菲,等.我国康复机构服务及运营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1): 103-105.
CITED AS:Mi ZX,Huang QC,Liu F,et al.Ope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rehabilit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J].Zhongguo Kangfu Lilun Yu Shijian,2015,21(1):103-105.
关心弱势群体、困难群众,开展康复活动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必要举措。当前,我国拥有8500万残疾人群体,种种因素决定了我国康复需求不断膨胀。在一系列支持的带动下,我国康复事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阶段。未来几年,将有越来越多的康复机构投入使用,这些康复机构具有投资大、规模广、设备新的优势,而现有康复机构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康复机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运营管理效率是摆在管理者们面前的复杂问题。
本研究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对全国67家医院进行了机构运营方面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6份,问卷有效率>98.5%,涵盖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康复机构,其中东部地区29家,西部地区15家,中部地区22家。本文从现有康复机构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服务模式及运营模式两个角度,提出几个制约康复机构发展的主要问题。
1.1 调查概况
本组调查中,非营利机构占总数的88%,营利机构占12%;公立机构占86%,社会资本创办的占5%,其他资本占9%。残联主管的机构占48%,卫生行政部门主管的占37%,企业单位主管占3%,民政部门主管占2%,其他(事业单位、总后勤部、农垦)占10%;三级医院占%,二级医院占36%。
虽然此次调查为向来自全国参加“2013年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年会”的专家随机发放,但是由于参会学者多为当地学科带头人或者康复科负责人,所以本次调查的康复机构多为大型、综合性机构,其中,省级康复机构占23%,地区级占23%,县级占52%,社区康复机构占2%。
1.2 服务种类
综合被调查机构的数据,可以将康复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分为以下4类:急性期康复、门诊康复、住院康复、社区康复。
1.2.1 急性期康复
急性期康复是指在伤后或者手术后24 h内开展康复服务。及早进行康复训练,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缩短恢复期,还可避免一些并发症发生。根据此次我们抽样调查的医院数据,全面开展多病种全面早期康复的占全部被调查机构的7%,开展部分病种早期康复的占44%,仅有个别科室对个别病种开展早期康复的机构占49%。三级医院开展早期康复较为全面,二级医院多为部分开展早期康复。60%省级康复机构开展了多病种早期康复,地市级康复机构这个比例达到80%,而县级康复机构多针对个别病种开展早期康复[1]。
1.2.2 门诊康复
门诊康复是指患者仅仅到康复站或者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服务。这些患者多为老年人或者身体功能较好。此类康复需求较大,可除了社区康复站开展较多外,综合性康复机构内开展较少。本调查中,70%的机构开展了门诊康复。95%的三级医院开展了门诊康复业务,门诊量约为36.87万人次;约70%的二级医院开展了康复门诊业务,门诊量为22.6万人次。省级、地市级与县级康复机构开设康复门诊业务的比例分别为60%、67%和59%,康复门诊就诊人次分别为38.67万人次、19.5万人次和18.22万人次。
1.2.3 住院康复
这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康复服务模式,各三级医院都配备了康复科室。不过目前来看,各个科室中,康复治疗专业人员配备较少,从业人员业务、专业水平偏低,缺少科研能力,治疗过程不规范和没有标准化,尤其是没有形成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临床路径流程。这些都是制约着大型综合性康复机构和医院康复科室发展的瓶颈。
1.2.4 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维持前期康复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康复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截止到2012年底,共在901个市辖区和2014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已建社区康复站的社区总数21.4万个,配备37.9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2]。
2.1 康复治疗场地面积
本调查中的康复机构,除超大型康复机构外,各类康复机构建筑面积多在5000 m2以下,尤其以2500 m2以下居多。
三级医院康复治疗场所平均面积为4435.72 m2,二级医院为903 m2。省级康复机构康复治疗场所平均面积为6073.49 m2,地市级为2255 m2,县级为1193. m2。其中,省级康复机构的康复场所面积通常高于5000 m2,地市级多集中于2500~5000 m2,而县级多低于2500 m2。
2.2 康复病床配置
三级医院康复病床数平均191.53张,二级医院平均50.63张。其中二级医院多在100张,而三级医院大多超过300张。
但是在专门的康复机构中,病床数目情况不容乐观。拥有专门康复病床的省级康复机构占总数近50%,地市级与县级康复机构分别为56%和67%。
散点图显示,所调查康复机构的康复病床数个别显著离群,但依然存在集中趋势,多集中在100张以下。有3所大型康复机构有超过500张病床(图1)。
2.3 业务开展情况
调查的三级医院年收治患者数约为1136.19万人次,二级医院约为393.75万人次;省级康复机构年康复患者数约586万人次,地市级每年平均745万人次,县级250.92万人次。
2.4 康复机构专业人员构成情况
一个完整的康复治疗小组涉及多学科专业人员,至少应包括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康复工程师、社会工作者、理疗师、康复护士等。
三级医院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配置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康复工程师、心理治疗师的配置比例低于50%,被调查机构没有一所机构设置社会工作者。二级医院中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康复工程师、社会工作者、康复护士的配比都严重不足。
省级康复机构中的康复医师比例还需要增加,康复工程师、心理治疗师的比例有待提高。而地市级与县级的康复机构中,理疗师和康复护士的数目不足。
而对于社会工作者配置,虽然省级康复机构仅有一家配置了社会工作者,但这也是让人非常高兴的变化;而地市级和县级机构中,社会工作者配比已经达到56%和3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医院与专门康复机构的功能侧重点不同。
各康复机构康复科室中,康复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均为专科以下学历,仅康复医师、心理治疗师的学历以本科为主。除了康复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外,其他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职称半数以上为初级职称,且从事康复专业的年限多在5年以下。
2.5 设备设施利用情况
在被调查的机构中,约22%三级医院反映,设备利用不是
特别理想;而在二级医院中,这个比例达到30%。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康复机构中,没有充分使用设备的比例分别是30%、22%和41%。造成设备未充分使用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康复治疗师技术素质较低;患者对康复重视程度较低,认识不到位;部分项目未纳入医保。
调查显示,28%的三级医院、33%的二级医院,30%的省级康复机构、56%的地市级康复机构和65%的县级康复机构,不能满足残疾人的日常康复需求。
本研究样本量较大,且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全国中东西部的康复机构及开设康复科的医疗机构,虽然研究对象中大型、综合性机构较多,社区及康复机构所占比例较小,但对我国康复机构的总体概况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调查结果显示,在服务模式方面,我国康复机构呈现出“广泛开展住院康复、大力开展社区康复、门诊康复不足、多病种早期康复不全面”的形势。调研也显示出社会对门诊康复的巨大需求,而多病种早期康复能够缩短恢复期、促进功能恢复、避免并发症,其重要性受到世界康复专业人员公认。两者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即使是住院康复和社区康复等我国开展较多或正在大力发展的服务,也存在着从业人员业务、专业水平偏低、科研能力较弱、治疗过程不规范等问题。
在运营管理方面,根据卫计委医政司2012年下发的《康复医院基本标准》,可以直接得到或间接推算出康复医院最基本的病床配置、康复治疗师配置及治疗面积要求。本研究调查了18所三级医院,10所二级医院。结果显示,二、三级医院平均治疗面积都已达到甚至远超过标准规定,但病床配置和二级医院康复治疗师人数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医院及相关康复科室负责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设置。见表1[3]。
通过进一步分析,康复机构还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3.1 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持和科学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康复机构运营管理方面所开展的研究和理论探索较少,既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理论,也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拥有康复机构的系统或行业,残联、卫生、民政、人社、教育,出台了不同的管理标准、建设标准;加上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举办养老设施等,而这些机构在为患者服务时,会出现治疗技术、准入标准、服务流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这是当前我国康复服务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4]。
3.2 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
2012年,国家卫计委出台了《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对康复医疗市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可行的建设依据。但这个标准是基于卫生资源配置情况考虑的,对其他系统,如残联、民政、教育等建设的康复机构,未能考虑其行业特点。因此需要更高部门牵头,形成能够覆盖各个行业、涵盖不同层次、相对统一全面的国家层面的建设标准[5]。
3.3 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康复综合性机构的数量已经突破2000家,基层康复机构达到2500余家,社区康复机构4万余家,在3200所综合医院中成立了康复科室[2],对康复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保守估计至少需要50万康复专业人才,而实际从事康复相关专业的人员仅数万人。尽管全国目前有40余所大中院校开展了康复相关专业教育,但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不过700余人,再加上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严重不足,人才问题是我国康复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3.4 康复治疗师职业体系划分不清晰
在发达国家,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康复治疗师必须在国际学会认证的学校中取得学位,得到各自专业学会认证,并通过各自专业的全国统一考试才能获得资格证。我国康复治疗师的准入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康复治疗师职业体系划分不清。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都只取得“康复治疗师”资格证,这无疑增加了专业人员系统化管理的难度、增加了专业人员晋升的难度,并给其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次调研突出显示了康复专业人员不足、现有从业人员学历职称偏低、部分机构人员配置不齐全等问题,这与职业体系划分不明确有很大关系。
3.5 从业人员待遇有待提升
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待遇和康复机构收入低于同类其他医疗机构水平。67%三级医院康复科室从业人员收入低于同地区其他医疗专业平均收入水平。
综上所述,康复机构运营管理要顾及管理科学化、康复服务专业化、专业人员队伍合理化,以及优化康复从业人员待遇等问题。针对我国康复机构发展总体情况、设施科室定位、服务人群情况,制定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运营机制。
【相关文献】
[1]杨立雄.从“居养”到“参与”:中国残疾人社会保护的演变[J].社会保障研究,2009,2(4):67-77.
[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相自成.残疾人的就业——中国历代有关残疾人保护的法律制度(九)[J].中国残疾人,2003,14(3):19-20.
[4]密忠祥,程军,崔志茹,等.我国康复机构组织建设研究综述[J].中国医院,2012,15(6):2-4.
[5]程军,密忠祥,崔志茹,等.我国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院,2012,15(6):5-8.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