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语文_《落花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25-09-29 04:24:57 责编:小OO
文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落花生》

【课    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①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引出谜底——花生。

②师: 其实,花生又名落花生,因为陆地上的植物,几乎都是在地上开花,地上结果,而花生却是在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地下结果的作物,落花而生所以人们叫它落花生。(同时出示图片展示,图文结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花生有关,题目是?

生:落花生

落花生不仅是农作物的名字,也是本篇作者的笔名,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许地山的童年时光。请同学们再读课题:落花生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事?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②思考:孩子们喜爱花生的原因?

生1:花生味美。

生2:花生可以榨油。……

师:哪组自告奋勇来分角色朗读下。

师:在他们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花生还有哪些好处?(健脑,补血,养胃等等)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1. 师:花生的好处的确很多,但父亲眼中的花生却不一样。父亲眼中的花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师:父亲眼中的花生是怎样的?

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听了父亲的话,你有什么感受?请带着你的这种感受,再读……

生读课文第十自然段。

师:父亲的话里,不仅提到了花生,还有其他水果,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抓关键词,完成下表。

生默读第十自然段,完成表格。

师:通过对比,大家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答。

师: 同桌对比着读再次感受,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不同。

生读。

师:对,这就是花生最可贵的精神。它把自己的果实埋在地里、默默生长,为人类做贡献。这是什么品格?

生答。 

师:这就是花生最可贵的精神。

师:体会到花生的高尚品格后,你觉得再度这段话是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与心情那?

生:敬佩、尊敬。

师:你带着这份敬佩来读一读。

师:正因为花生具有这样宝贵的精神,所以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父亲希望我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生:一个人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要美,要能帮助别人。

师:假如你是一位父亲,对着孩子们说这句话可以带着怎样的语气?

生:语重心长……

师:说的真好。那下面就请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师:是呀,这就是父亲的希望,他希望——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那我们 怎样做,才是像花生这样的人呢?

生:“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什么叫有用的人?

生:乐于助人的人叫有用的人。

师:比如——

生:雷锋,他就做很多很多好事。他就是有用的人。

生:环卫工是有用的人,他们每天不怕脏不怕累,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

师:兢兢业业的石油工人、日夜辛劳的农民、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的老师、不论严寒酷暑,仍坚守岗位的叔叔,他们用一言一行告诉了我们……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花生一样人,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人们服务。还有一个人具有花生的精神,他就是许地山,他一直用花生的精神勉励自己,并且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

生:落华生。

师:作者许地山的父亲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作者更以落花生为笔名勉励自己。因为他们深刻的体会到……生读

师:因此许地山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许地山用他的一生践行了……生读

师:老师也希望大家能成长为一名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一个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人。

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1. 为了突出花生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借助事物的特点来讲人的品质的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这样的写法,在很多文章中都可以见到。请同学们打开书,阅读10页的《白杨》,思考:

①白杨身上具有哪种精神?

②作者借白杨赞美__,这种写法称为__。

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落花生的品格,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请大家选择身边的事物,用上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落花生  

                         许地山               

落花生                     

    借物喻人

有用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通过认真圈画、反复朗读、仔细品味等方法,品味语言特色,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生活道理,人生哲理的理解是很浅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些美好的思想,做一个有用的人。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借物喻人)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落花生》这一课,我在授课之初,便在学生心中埋下一个伏笔——为什么要用花生做自己的笔名?带着这个疑问,学生开始对文章的探究和研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利用“落花生”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整个教学设计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事?来初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初读,整体感知文意。接着分详略认真研读学习文本,最后利用板书做课堂小结回归整体。

(三)在引导学生学习“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对“议花生”这个内容的学习情况。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倾听、敢于质疑、准确表达等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情感升华到位。

《落花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属于“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专题。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议论花生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但是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1.本文在叙事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分明。全文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本文详细记述了“议花生”的过程,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读者对于花生的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对于父亲所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产生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

2.本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作者从花生的生长特点中领悟到做人的深奥道理,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在平凡的事物中解读出深刻的道理。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又符合本学段所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对于学生如何做人有所启示,又为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提供范例。

评测练习

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花生桃、石榴、苹果
位置
外表
印象
二.读课文,想一想。

1.课文以《落花生》为题,写了一家人_______花生、_______花生和_______花生的事,其中主要写的是_______。

2.父亲说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它给“我”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

3.人要做__________,不要做__________,而__________。

三.想一想,说一说。

 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人,他们就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做着贡献,说说你看到过哪些这样的人?你希望自己做什么样的人?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我把教学难点放在“体会父亲说的话,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上。在导入中,我抓住 “课题为什么叫做《落花生》?”开门见山直接引入重点“议花生”的教学。

在教学“议花生”中采用了先让学生找孩子们眼中花生的好处有哪些,父亲眼中的花生有何不同。进而抓住第九段父亲眼中的花生,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表格的方式来让学生对比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的生长特点。填表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提取关键词句的能力。通过表格和图片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两类果实的生长特征截然不同的方面。再联系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让学生悟出花生可贵的一面。学生基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但是我给他们说的时间比较少,可以多安排几组。

另外,在升华情感的环节,我安排了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哪些人“落花生”一样?学生能够联系身边人举出比较多的例子。我再进一步举出了作者的生平、说过的话、笔名,让学生有更深的触动,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的学习目标,经过三、四年级系统的阅读训练,学生现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有感情朗读、初步学会默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课文中不理解地方提出疑问等等。根据教材特点,本课在教学中除继续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外,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理解程度的能力,以及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刻句子的方法,并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落花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属于“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专题。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学生在中年级就学习了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并在本册的第四组中的前两篇课文中(《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习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因此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继续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六年级继续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做准备。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借物喻人)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