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朝阳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09-29 04:25:10 责编:小OO
文档
 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

1.对下列四个字的字音、笔画、笔顺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戍”字,wù,共六画,最后一笔是撇。

B. “层”字,céng,共七画,第三笔是横。

C. “臣”字,chén,共六画,起笔是横。

D. “鼎”字,dǐng,共十三画,起笔是横。

2.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睿智(ruì)        校补(xiào)        疙瘩(gē)         苛捐杂税(kē)

B. 谰语(lán)        嗥鸣(áo)          污秽(huì)        颠沛流离(pèi)

C. 烦琐(suǒ)        震悚(sǒng)      取缔(tì)          悲天悯人(mǐn)

D. 告罄(qìng)       遨游(áo)         吞噬(shì)        盘虬卧龙(qiú)

3.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奠基        澎湃        咳嗽        妇儒皆知

B. 狂澜        攀谈        呜咽        酣然入梦

C. 亘古        斑澜        粗拙        大庭广众

D. 修葺        炽热        闲瑕        怏怏不乐

4.下列各项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日的午后,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B.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 数学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同学们忍俊不禁地笑了。

D. 每一个先烈的背后都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B.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C. 中学生上网吧,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班主任老师的重视。

D. 三月的昆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

6.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 ③④②①    B. ④③①②    C. ③①④②    D. ④②③①

7.下列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司马迁--汉朝--编年体通史

B. 《卖油翁》--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C.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D. 《河中石兽》--纪昀--清代--学者、文学家

8.下列关于名著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个人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B. 《骆驼祥子》小说结尾,祥子已经放弃自己的理想,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C.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英国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凡尔纳,他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D. 《海底两万里》讲述了一位叫尼摩的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神奇故事,反对殖民压迫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

9.对《游山西村》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 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 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0.古诗文默写填空。

______ ,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独坐幽篁里, ______ 。《竹里馆》

______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

马上相逢无纸笔, ______ 。《逢入京使》

______ ,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念天地之悠悠, ______ 。《登幽州台歌》

荡胸生曾云, ______ 。《望岳》

______ ,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商女不知亡国恨, ______ 。《泊秦淮》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1.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完成下列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 案 牍之劳形。

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操?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取②,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底③,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④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⑤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畜之?是移祸于人也!”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面偿其直⑥,戒⑦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⑧之风。 

注释:①陈谏(jiàn)议: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②驭:驾驭,控制。③厩;马棚。④贾(gǔ)人,商人。⑤遽:急忙,马上。⑧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⑦戒:通“诚”,告诫。⑧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 蹄啮伤人多矣 ______ 

② 因诘仆 ______ 

翻译句子。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一处)。 

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谏议具备怎样的“古仁人之风”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2.0分)

13.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闪光的戒指我的额头长了块灰色的印记,听人说用金子擦擦就能去掉。在我们顾庄,只有在县城当工人的天增家有金戒指,母亲就拉着我的手去求天增的媳妇李婶。 

李婶将戒指从手指上捋下来,母亲小心翼翼地接过,用戒指在我的印记上不停地擦着,嘴里还唱着:金子金子擦擦,印记印记搬家。直到印记处被擦得火烧火燎般地痛,母亲才将戒指放在沙发扶手上,和李婶东一句西一句地闲扯着。 

母亲回到家里还没做好午饭,李婶就风风火火地跑过来说,大嫂,戒指还用不用?不用就还给我。母亲惊愕得瞪圆了双眼,端着面瓢的手也在不停地哆嗦着,颤着声说,我把戒指放在沙发扶手上了,你没有看到?李婶涨红着脸说,沙发上没有戒指。母亲将面瓢放在案板上,向外面跑去,李婶急忙跟了上去。 

母亲和李婶将沙发抬到院子里,将屋子角角落落找遍了,也没有见戒指的影子。母亲一屁股坐在地上,絮絮叨叨地说,我明明将戒指放在了沙发扶手上,它没长翅膀,不会飞走啊。是鸡叼了?是狗衔了?李婶冷冷地说,这戒指是天增在大桥商店买的, 60块,我干一年农活也分不到60块。 

母亲是一步三挪回到家里的,母亲回到家里就将疲惫不堪的身子放到床上,破天荒地没做晚饭,夜里和父亲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夜。 

天刚蒙蒙亮,母亲和父亲起了床。在他们的苦苦哀求下,大队支书同意父母在窑厂帮着干活。 

放学后,我常常跑到窑厂看父母干活。母亲背着七八块砖或砖坯子,身子弯成一张。大冷天,砭骨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母亲脸上却狼藉着细密的汗珠。在 1976年的冬天,我最不忍看的就是母亲洗手了。母亲粗糙的手背上疤痕累累,皴裂的大口子里凝结着暗红的血痂,母亲洗手时常痛得脸上冒汗。 

父母在窑厂忙活了一个冬天,终于凑够了 60块钱。当母亲将血汗钱捧给李婶时,李婶双眼湿润了,嫂子,我知道你家困难,这钱留着过年吧。母亲笑着说,大妹子,我不跑到县城给你买戒指了,就麻烦天增兄弟买吧。 

还了李婶 60块钱后,深受感动的李婶求着母亲和她拜了干姐妹。李婶搬家到县城时,她还将笨重破旧的沙发送给了我们。 

弹指间 20年就过去了,我家也像全国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里新置了真皮沙发,李婶送的旧沙发只能当劈柴烧锅做饭了。揭开沙发坐垫,撕掉破破烂烂的绒布,我看到一枚戒指羞涩地畏缩在沙发角落里。 

听到我的惊叫声,母亲蹒跚着走了过来,双手捧着戒指,禁不住老泪纵横了 --她又想起了隔着一段长长岁月的1976年的冬天。 

妻子夺过戒指,利索地戴在手上,一脸的兴奋,好大一枚戒指,值一两千块钱,我也戴上戒指了。母亲用双手捧着妻的手说,这戒指样式过时了,我给你买个新的。母亲说着就从妻子手上捋下戒指。家里才盖罢楼房,哪还有钱买戒指?妻的脸阴得能挤出水来。 

夜里,我早已经睡下了,母亲将我从床上唤起来,吞吞吐吐地说,李铮,我想和你商量件事。我不满地嘟哝道,什么事不能等到明天商量?母亲小心翼翼地说,是这样的,现在都实行火葬了,一个巴掌大的骨灰盒就能盛骨灰了,再用棺木盛骨灰盒不是浪费吗?我想把棺木卖掉。 

在母亲的坚持下,上好的棺木被人买走了。 

后来,我的 70多岁的老母亲进了趟县城,她将尘封了20年的戒指还给了李婶,并坚持着只要60块钱。 

母亲还兑现诺言,给她的儿媳买了枚闪光的戒指。

阅读全文,简述题目“闪光的戒指”的含义。

仔细阅读选文,请将文章的故事情节依次填入下面的括号内。 

借戒指→(① ______ )→(② ______ )→现戒指→(③ ______ )

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句子中加点字的妙用。 

当母亲将血汗钱 捧给李婶时,李婶双眼湿润了……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要说说母亲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文章结尾,母亲“将尘封了20年的戒指还给了李婶,并坚持着只要60块钱”,谈谈你对母亲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戴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说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的阳光开在里头。我很好奇他这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但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到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 --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验,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结合语境,如何理解文中的“嗫嚅”一词?

从修辞或写作手法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①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 

②刹那间,台下一片静,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这句话的理解。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5.按要求作文

       回首岁月,品味生活,童年的快乐多了一份回忆,生活的体验多了一份乐趣,妈妈的唠叨多了一份疼爱,老师的批评多了一份关爱……这一切都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

       请以“______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和校名;(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美观。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有误,“戍”的读音为“shù”,最后一笔为点; 

B.有误,“层”的第三笔为撇; 

C.正确; 

D.有误,“鼎”的起笔是竖。 

故选:C。

此题考查学生对读音的掌握以及汉字书写正确的笔画笔顺。做好本题,就要准确掌握字的读音,细致点数每个字的笔画数及其笔顺。

解答此题,尤其要掌握汉字书写正确的笔顺规则:先撇后捺,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等。

2.【答案】D

【解析】A.有误,“校补”的“校”应读作“jiào”; 

B.有误,“嗥鸣”的“嗥”应读作“háo”; 

C.有误,“取缔”的“缔”应读作“dì”; 

D.正确。 

故选:D。

此题考查学生对读音的掌握。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

做好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3.【答案】B

【解析】A.有误,“妇儒皆知”中的“儒”有误“孺”; 

B.正确; 

C.有误,“斑澜”中的“澜”应为“斓”; 

D.有误,“闲瑕”中的“瑕”有误“暇”。 

故选:B。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4.【答案】D

【解析】A.使用有误,天伦之乐:家人欢聚一堂;亲密友爱的乐趣。大自然不属于家人,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B.使用有误,随声附和:形容跟着别人的话应和。该成语是贬义词,用于此处不恰当。 

C.使用有误,忍俊不禁:忍不住笑。该成语和后面的“笑了”重复。 

D.使用正确,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故选:D。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5.【答案】B

【解析】A.有误,前后表达不一致,可去掉“是否”; 

B.正确; 

C.有误,并列不当。“教育工作者”包含“班主任”不能并列; 

D.有误,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与宾语中心语搭配不当,可把“三月的昆明”改为“昆明的三月”。 

故选:B。

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结合病句常见类型及通过读来辨析作答。常见的病句的类型包括: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否定不当、成分赘余等。

解答此题,学生头脑中必须有常见病句类型的知识储备,并能准确判断出病句,采用排除法,把病句排除,确定正确答案

6.【答案】C

【解析】首先研读材料,知道这道题是根据四季特点写的一组排比句;其次理清思路,了解四季的特点,如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夏季是多雨的,万物生长迅速的季节,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冬季是白雪皑皑的季节;再次,根据季节特点选择合适的句子,春日踏青,绿茵遍野透出一股清新,所以第一个空应该选择③,夏日听雨,雨是千丝万缕或有时似瓢泼,雨中的一切朦朦胧胧,所以第二个空选择①,秋日看花,花叶相辉,不免让人想起秋天美丽的红枫叶,秋天天气也随着转凉,所以第三个空应该选择④,冬日看雪,雪是洁白无瑕的,所以最后一个空应该选择②.通过分析,本题的排序应该是:③①④②。

故选:C。

解答句子排序题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步,研读材料。解答句子排序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抓住中心,从而确定首句。

第二步,理清思路。不同体裁的文章,结构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物的发展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

第三步,抓住标志,抓住语言标志,如呼应的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等;第四步,语感检验。通过前面三步,最后将初步排成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如果有不顺畅的感觉,即再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斯文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做本道题需要学生了解四季特点,根据特点选择相应的句子补充完善这段话。

7.【答案】A

【解析】A.有误,《孙权劝学》的作者是司马光。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8.【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凡尔纳是法国作家,并非“英国”。 

故选:C。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学生必须对选项中涉及的名著内容熟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才能准确把握语句表述的正确与否。这就要求平时的名著阅读认真细致,准确识记名著内容。

解答此题,学生不仅要熟悉名著的文学常识,还要了解小说的主人公及其相关的经历,了解作品的写作特色及其主题。读了原著,方可轻松应对这些题目。

9.【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错误,作者没有批判求神拜佛之意; 

故选:C。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0.【答案】【小题1】策勋十二转

【小题2】弹琴复长啸

【小题3】谁家玉笛暗飞声

【小题4】凭君传语报平安

【小题5】杨花榆荚无才思

【小题6】独怆然而涕下

【小题7】决眦入归鸟

【小题8】不畏浮云遮望眼

【小题9】落红不是无情物

【小题10】隔江犹唱后庭花

【解析】答案; 

(1)策勋十二转(注意“勋”的书写) 

(2)弹琴复长啸(注意“啸”的书写) 

(3)谁家玉笛暗飞声 

(4)凭君传语报平安 

(5)杨花榆荚无才思(注意“榆”的书写) 

(6)独怆然而涕下 

(7)决眦入归鸟(注意“眦”的书写) 

(8)不畏浮云遮望眼(注意“遮”的书写) 

(9)落红不是无情物 

(10)隔江犹唱后庭花

该题考查的是诗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11.【答案】【小题1】C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②句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上,长到。入,映入。句意: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逐项进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平头百姓。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文章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答案: 

(1)①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②(官府的)公文、文书。 

(2)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C。 

(4)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珍贵的。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2.【答案】【小题1】用蹄子踢,踢。

【小题2】于是。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解释文言词语要结合语境进行。 

①句意是:踢伤咬伤了很多人。蹄,动词,用蹄子踢,踢。 

②句意是:于是责问仆人。因,于是。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坚持“信”“达”“雅”的原则,要把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关键词语要字字落实。句中重点词语有贾人,商人。偿,退还。直,通“值”意思是“钱”。句意为:(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3)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解题时根据主语和谓语划开的原则进行停顿即可。“家 中 左 右”是主语部分,“尚 不 能 制”是谓语部分,即: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价。解答此题疏通文意,根据文中的事件及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判断。陈谏议知道自己家的马是一匹很难驯服的烈马,容易伤人,得知奴仆卖马之后,主动把马匹追回,退还金钱,讲明缘由,体现了陈谏议诚实与人为善的好品质,也体现了古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人之风。 

答案: 

(1)①踢。 

②于是。 

(2)(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3)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4)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译文: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3.【答案】【小题1】丢戒指

【小题2】赔戒指

【小题3】还戒指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题目“闪光的戒指”从内容来看,表面是指金戒指的亮,结合主旨来理解,它实际上是指母亲身上自尊、不贪财等金子般可贵的品质。 

(2)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情节。先明确“戒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接着题目中所给出的情节,按时间先后顺序去寻找事件,再按要求用三个字分别进行归纳概括。文章讲述我头上长了个灰色的印记,只有金子能擦掉,所以去借戒指,可是戒指却奇迹般的丢了,母亲只得做苦工赔戒指,二十年后我发现了戒指,母亲又为李婶送回了戒指。按照这一发展顺序理出答案即可。 

(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捧”所处的语境,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结合内容可知,“捧”是两手托着的意思,在这里指母亲用双手托着钱;表现母亲对手里的血汗钱格外珍重。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文中母亲劳动归还戒指钱,以及后来发现戒指还执意还给李婶,可以看出她不贪财,并且有自尊,勤劳朴实。 

(5)本题考查阅读感受的表达。解答此题根据人物行为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并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表述自己的看法即可。20年来,物价飞涨,母亲早已赔了李婶戒指钱,但她却将戒指还给了李婶,只收回当年的60元钱,母亲这么做,只想证明自己的清白。据此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题目“闪光的戒指”表面是指金戒指的光泽闪闪发亮,实际上是指母亲身上自尊、要强、不贪财等金子般可贵的品质。 

(2)①丢戒指;②赔戒指;③还戒指。 

(3)“捧”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给李婶钱时动作的虔诚,表明母亲对手里的血汗钱格外珍重。 

(4)自尊要强、勤劳朴实、不贪财。(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两点即可) 

(5)示例:我赞成母亲的作法。一个人的美德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母亲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还清了李婶的戒指钱,现在找到戒指还给李婶,目的只为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不是一个贪财的人。二十年过去了,物价飞涨,母亲只收回当年还出的六十元钱,这也再一次表明母亲的不贪财。这一行为是表现母亲人格伟大的重要一笔。

文章通过我儿时有胎记,需要金戒指去掉,母亲向李婶借戒指,戒指不翼而飞后,母亲和父亲辛苦一冬天,终于还给李婶60元钱;后来,戒指找到了,母亲坚持将戒指还给李婶,并且只要60块钱,表现了母亲自尊要强、勤劳朴实、不贪财的宝贵品格。

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 

1、结合对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 

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 

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  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14.【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句中词语的理解。“让他谈获奖体验,他嗫嚅半天”,“嗫嚅”指的是想说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嗫嚅”是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紧张、窘迫的神态,用得非常生动形象。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求从修辞或写作手法等任一角度进行赏析。第①句,“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这句话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本句用了比喻手法,来表现了小男孩看到父亲时的乐观、向上的心态,这句中男孩的阳光乐观与第二段小男孩的相貌平凡,还有点耳聋形成对比,为下文小男孩的成功做了铺垫。第②句,“刹那间,台下一片静,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台下的安静。小男孩是平凡的,但是他却获得了成功,他的成功诀窍只是“只要我努力,总会做成一件事的”,通过写台下人的安静,表现出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沉思,即使不起眼的人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3)本题考查记叙文开头段的作用。文中的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有引出下文、为下文着铺垫等作用。就本文的开头来看,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各种草,就是为了引出主题“每一种草都会开花”。 

(4)本题考查对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时,结合题干信息定位原文,联系文章主旨分析概括得出。从“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的角度看,他先天不足,但是上课努力倾听,不自暴自弃。小男孩选择了一个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默默地不懈努力,最终向大家证明了“只要努力,总会做成一件事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嗫嚅”在这里是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意思。是动作神态描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窘迫、紧张。 

(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男孩尽管貌不惊人、技不出众,但他有着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下文小男孩的成功做了铺垫。 ②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安静。说明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解密了小男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②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安静;说明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解密了小男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3)作者运用大量笔墨细致地描写各种草开的花,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4)示例:这句话道出了这位耳聋获奖少年的成功秘诀。他告诉我们:不要抱怨自己,关键是靠努力,我们不奢望事事成功,但做成功一件事是完全可能的。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在乡下,母亲告诉“我”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第二部分写自己教过的一个耳聋学生学习成绩差,但做的手工泥娃娃却获得特等奖;第三部分写自己受到的启发。文章通过学生获奖的故事告诉读者,每一个人都像草一样,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作者把两个事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这个孩子比作牛耳朵花,虽然羞涩,依然开花,即使不起眼,但是开得细小而执着,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的闪光点,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概括文章内容的答题方法: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恰当连接,语义通顺。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陈述格式为: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公式中的“何人”,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以用“我”,也可用主人公;如果是第三人称的文章,必须用主人公。

15.【答案】诗

【解析】诗,伴我成长  每每见到你,我就像见到了一位久违的朋友一样,一种熟悉感就会蔓延开来。至今,我还记得与你从相识相依的过程。 

  七岁,我与你第一次接触。我一个人坐在桌前,看着《唐诗三百首》,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便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时的我还小,并不懂得这诗的内容,只是疑惑,这“明月光”怎么会是“地上霜”呢?或许,我就是从那时起,对你产生了兴趣。 

  九岁,是我正式认识你的第一年。教室里,时不时地传出我们稚嫩的声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还是不懂你,却对你有了一种朦胧的认知,隐约间,似乎开始喜欢上你了。 

  再到后来,我尝试走进你的内心,去了解你,而你,也大方地对我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你的世界里。 

  我和你,手牵手,心连心,像鸟儿一样飞翔在云端,像鱼儿一样畅游在海中。 

  在你的世界里,我真正地领略到了你的美好,你的意境。 

  在唐朝,有诗仙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与自信,有诗圣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春”的悲怆与忧愤;在宋代,有陆游的“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的安闲和自适,有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壯烈与坚定;在明朝,又有有诗人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凛然正气…… 

  在我所读的诗里,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让我深深地震撼:这一个“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啊!它包含着希望,期许,还有现实的失落,遗恨,它包含着太多的人生哲理。 

  在我看来,诗还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人们缓缓地诉说一段历史的凝重,见证了世态的冷暖,人情的变故,甚至还记述了一个朝代的昌盛和衰败。这滋味正如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与诗,在成长的路上,从相知到相依的过程中,诗教给我很多,也让我感受到了很多,我觉得诗就像水中飘浮的绿油油的荇菜,清新可人,爽心悦目;也像一杯绿酽酽的香茗,清喉润肺,余香袅袅。人们常说“书,是一种意境”,其实,说的正是诗啊! 

  在成长的路上,有诗相伴,真好!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一明一暗。明的是“伴我成长”四字;暗的,就是要在横线上填充的词语。“伴我成长”中的“伴”字是相伴相依,是一种陪伴,是凝聚着情感体验的。其实,这“明”与“暗”是一组因果关系,“暗的”是因,“明的”是果。搞清楚这组关系,就可以在横线上填充适当的词语。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哪些东西与自己相伴相依呢?仔细一想,内容很多,有人、有事、有物,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比如:亲情、友情、诗歌、音乐、理想、美德、书刊、老街、老宅等等。 

  这道题目,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而选哪一种素材去写,要和写作者的成长环境相结合,也要和作者的情感寄托相联系。通常情况下,文章写作时切入口要小。写作时,多采用一些生动的画面展现、传神的细节描写、鲜明的对比手法等,可以更好地凸显文章主旨。

本篇习作以时间为顺序,写了小作者与诗歌相逢、相识与相依的历程,选取了几个较为典型的场景,道出了“诗歌,伴我成长”的独特的内心感受。文中的诗句引用,信手拈来,生动自然,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