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端砚的起源及发展
2025-09-29 04:03:16 责编:小OO
文档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端砚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亦称烂柯山)端溪水一带,因而又称端溪砚。肇庆古称端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县治,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年)改置端州,辖高要等九县,宋绍圣二年,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始端州更名为肇庆。

砚,不仅有其实用功能,而且还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这就是砚的欣赏价值。《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的确,砚台在其制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刻风格都非常讲究,并与文学、历史、绘画、金石和雕刻汇为一体,所以为历代(包括现代)文人雅士的钟爱。 

 端砚始于唐代

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还有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紫石砚以诗答之》:“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皮日体的“样如金蹙小能轻,微润将融紫玉英。”(见《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见《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为此,“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是有根据的。这是从前人的论著中得出的结论,那么我想还要以现在遗留下来的古端砚传世品和墓葬出土的古端砚为证。

箕形砚:1965年12月25日在广州动物公园唐墓出土的端溪箕形砚。砚长18.9厘米,宽12.6厘米,厚3.3厘米,色紫,箕形。造形古雅,线条简练、流畅,显得端庄、古朴、稳重,这是一件确凿不可多得的唐代广东砚工的佳制。现藏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箕形砚:1952年湖南沙七零五墓出土的唐端溪箕形砚,砚池底部鼓出,与两足同时着地,为唐代典型器物。(见《考古》1965年第4期)。唐代端砚大多数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至于唐代端砚之形制,虽说砚形较为单调,但并不是某些人所说的“皆为屐形”,就现存于世的几件唐砚来看。则有箕形(与屐形抄手砚同),八棱形、开方形、方形(石渠砚)等。至于还有没有其他形制则要等待更多的墓葬出土唐砚方可知道。就箕形砚来说,也并非一成不变,后来去足成了“凤”字砚,“风”字砚。箕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畚箕,内凹,唐代折箕形砚就像个畚箕,但有足。其实,这种形制的砚在隋唐之前就已出现了,宋米芾《砚史》中指出:“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盖以上并晋制……今人有收得右军砚,其制与晋图画同,头狭四寸许,下阔六寸许,顶两纯皆绰慢下,不勒成痕,外如内之制……又有收智永砚,头微圆,又类箕象……”说明箕形砚非始于唐代,于前已经出现。总之唐砚以箕形为多,也有别的形制出现。

初唐的端砚,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但到了中唐之后,端砚也和其它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使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了。即是说端砚除了作为研墨、泚笔的器具外,还具有欣赏价值。其欣赏价值首先是石质、石品花纹,然后是砚形、砚式、雕刻工艺等,故在唐代出现了赞美端砚石质优美、砚形古雅、雕刻精致的诗歌及砚铭。如李贺诗句“暗洒苌弘冷血痕”,用春秋战国名臣苌弘不幸被希,死后血染石成碧的典故来形容端砚石中的火捺。诗人陆龟蒙藏一端砚,在砚石中的蕉叶白旁刻上一古钗,钗头上翘着一只白凤,其砚铭为:“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赞美端石和雕刻技巧为其它所不能及的。又如徐寅的题瓦砚诗:“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青。”

说到隋唐石砚的形制,大体以箕形、方形为多,并已从三足变为多足。这也许由于古人席地而坐有关,制砚也要适应之,故其足也较高,以利于用砚时方便挪动及用后洗涤之,到了唐代中叶,桌椅之制作较为普遍,人们摆脱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端砚乃至文房诸用品自然被置于台上。因而砚“足”似有点多余,即使有足的亦相对地缩短了。

宋代的端砚

到了宋代,对端砚实用和欣赏价值两者并重。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不少人为端砚著书立说,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轼的《东坡志林》、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蔡襄的《砚记》、叶樾的《端溪砚谱》、无名氏的《端溪砚史》、李之彦的《砚谱》、杜绾的《云林石谱》,等等都是有关端砚或其它砚的专著。有关赞美端砚的诗文、砚铭更是恒河沙数,举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谈及了。

宋代的端砚形制已经比唐代丰富得多。据叶樾《端溪砚谱》记忆:“有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吉祥风字、凤池、四直、吉祥四直、双棉四直、瓢样、合欢四直、箕样、斧样、瓜样、卵样、璧样、人面、莲、荷叶、仙桃、鼎样、玉台、天研、蟾样、砚、竹节秉砚、砚板、房相样、琵琶样、腰鼓、马蹄、月池、阮样、歙样、品样、琴足风字、蓬莱样等。据说还有苏东坡倡导的“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效之”的天然砚(或称随形砚)。

《端溪砚谱》还记载,宣和初御府曾经降样,提供太上皇书府之用的石砚,要四侧环刻海水鱼龙,三山神仙,水池则作昆仑状,左日右月,星斗罗列。还有货币砚、桃核砚、太史砚、兰亭砚、砚字砚、石渠砚……。总之,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端砚已将从纯文房四品发展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了。当然,绝大多数的端砚是以实用为主,不管砚石质多好,雕刻多么精美,如不能作研墨之用就不成为端砚了。

宋代的端砚除了十分重视砚石品质及石品花纹,讲究砚的形制同时亦十分重视端砚雕工(包括题材、立意、构图、雕刻)。宋代端砚构图非常简炼,围绕实用,实出主题。其主体部分一般采取深九雕刻,适当穿插浅刀,必要时加以细刻点缀。刻工浑厚,显得大方、古朴、雅致,粗中有细,重点突出,玲珑浮突,各得其所。我们再看清乾隆年间手工精绘的《宋砚谱》(刻砚谱长宽均为31厘米,共计93开,收有宋代石砚49方,保存完好,每册首页均钤有“太上皇帝之玉”、“懋勤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乾隆五玺。并有“韬斋秘笈”印,可知曾藏于初总统徐世昌处)访砚谱每帧图均有文字该砚之尽、颜色、形制产地、刻工和题字的字体、释文等,有的还兼有考证。从宋砚中看到当时镌字刻铭已很盛行,形制品类繁多,刻工精巧,粗中见细。

岳飞端溪砚:一般来说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喜爱端砚,殊不知叱咤风云的沙场战将、抗金英雄岳飞(1103-1142年),在烽火岁月里仍与端砚结下不解之缘、把端砚视为珍宝,并将其刻铭言志。刻砚背面为岳飞的亲笔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行草大字。砚侧镌楷书:“枋得家藏岳忠开墨迹与铭字相若,此盖忠弄故物也。谢枋得记。”砚的两侧镌刻文天祥的铭文:“岳忠武端州石砚向为君直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赠,天祥铭之曰: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岳飞书写的行草砚铭,浑厚圆润,气雄力健,超妙入神;仿佛快剑斫阵,强弩千里;又如天马脱衔,风驰电掣。正如清康有为曰:”岳鄂王书力斫余地,非但空次绝人,其功夫亦正不浅也。”其铭文内容精辟,洗炼,寓意深刻。“持坚守白,不磷不缁”之“坚”,即坚实也;“白”者,为洁白,清白也。“磷”乃薄的意思;“缁”刀淄同义。这八个字之义乃出自《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早自乎,涅而不淄。”顾名思义为砚铭,首先是对砚石本身的赞美:“端溪石坚实久磨锋芒不退;石性纯净无瑕,石质细腻滋润。”引而言志,其意则言铭者“志节如磐石坚,抗金卫国,还我山河的意志永不可变;操守清白,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

明代的端砚

明代的端砚,由于社会上鉴赏砚台(特别是端砚)以及藏砚之风甚盛,砚工们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品味,也由于端石经过历年的开采,砚材日渐缺乏,于是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要求有所突破。纵观明代的端砚,无论从设计的独具匠心,从造形的古雅大方,以及从雕刻的精致细腻,确实远远超过前代。其中有几点应该提及:

1、利用天工。一些文人推崇“天然去雕饰”的端砚,因此,天然砚即随形增多,砚工往往利用天然砚石的石形、石边皮丰富的色彩,乃至天然虫蛀、砚石中的纹理、珍贵的石品花纹、罕见的石眼等等。这样在天工的特殊基础上稍加人工点缀,往往可以成为天人合一的难得的艺术品,甚至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此一件。

2、巧色的利用。端石的色彩看一眼是一片紫色偏蓝,前人曾谓端石为紫石,谓极细腻、幼嫩的端石称为紫石英、紫玉英。但细细明辩端石的色泽虽然总体是紫色,由于有众多的石品花纹,所以色泽不是单一的紫色,而丰富多彩、很有层次的,如能巧为利用,就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很有层次的,如能巧为利用,就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明代在端石巧色的利用方面,确实令人叹服。如利用石皮的色泽作山石或树干(松),用鱼脑冻作洁白的云霞或作白浪,用虫蛀作岩洞(穴),用石眼作“珠”,作“星星”或“月亮”,或作各种动物的“眼”。如日本相浦紫瑞著的《端溪砚》一书中,作者所藏的明代老坑水岩招潮砚,就是利用砚堂下端的鱼脑冻(浮云冻),像翻腾的潮水,汹涌而至,砚额及砚池处洼洼坑坑的“虫注”作天然砚池,作者利用剥蚀的纹理及石眼稍事加工为奇岩怪石,全砚气势磅礴,真正达到“天然去雕饰”、化腐巧为神奇,变瑕疵为珍品的效果。又如广东省博物馆珍藏的清端溪《香石砚》(香石,为清代著名书画家黄培芳之号,香山人,字子宝。)该砚估计为黄培芳所设计及收藏。原砚石右侧利用原石的突兀嶙峋,雕刻为苍劲为老松,其左下方开凿为砚堂,砚背则沿石稍加勾勒为万仞岩穴,在下以较小的位置刻趺坐蒲团之上,全砚浑如天成,堪为“天工人工,两臻其美”的作品。

3、端方厚重的风格。明端砚的砚形仍保留着端方厚重的风格,但砚形、砚式却趋向于多样化。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的形制而又在此基础上发扬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形式,如蛋形、神斧形、金钟形、古鼎形、古琴形、各式杂形、瓜果形、走水、平板(又称砚板,即砚石一方块,加磨平,加工成长方形、方形、蛋形或随形……)等。平板砚不常用于研墨,而多是供端砚鉴赏家、收藏家、爱砚家的鉴赏、品评。

4、明端砚的纹饰题材十分广泛,诸如花鸟、鱼虫、走兽、山水、人物(包括仙佛),博古(图纹、器皿)等,其中又以云龙、云虫蝠、龙凤、双凤、松鹤、竹节、荷叶、仙桃、灵芝、秋叶、棉豆、花樽、玉兰、太平有象等居多。上述端砚题材,有表示吉祥、如意、喜庆、贺寿、祝福,或表示镇邪、引福,或表示清高,气节等等。明代由于端溪名坑砚石的开采比较齐全,特别是老坑(水岩)洞已挖进至东南侧大西洞,东北侧水归洞,不少优质水岩砚石被开采出来。故有“佳石工精”之说,因而在雕刻方面非常讲究,当时大抵一般以浅刀雕刻(即低浮雕)为主,以细刻、线刻甚至微刻(主要表现鸟兽之毛羽)配合,并适当穿插深刀(高浮雕)。所雕刻的物象生动,形神兼备,线条简练,活泼流畅,浑厚而又富于变化。总之,明代端砚古雅、朴实大方、美观,别具一格。

明代端溪砚,如经过文人墨客或达官司贵人之手,多在砚底、砚侧飧诗、刻铭、题款。镌刻砚铭,已成风气。特别是一些石质较好,艺术价值较高的的端砚,往往综合了雕刻、绘画、诗词、篆刻于一体。不少文人雅士对端砚爱不释手,自谓有砚癖,并以此为荣。人们对鉴赏端砚上的镌诗、题铭也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

清代的端砚

端砚发展到清代,可以说从全盛逐步走向衰落的阶段。大抵由康熙至乾隆为全盛时期,道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说它衰落,应该概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上没有突破,不少端砚在题材、形制、雕刻或以仿制前人为尚,或雕刻过于精细甚至成了繁琐的堆砌;二是端砚的采石和刻制走下坡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清初端砚也和其它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在端砚砚材的种类,名坑砚石的选择,砚石的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花纹的品评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创造。制砚工艺十分精致,刻工纤巧,甚至连配制木盒装璜也都讲究,有的砚盒或为硬木漆盒,镶嵌或美玉或象牙,或金线银线,有的砚盒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清代诸砚不仅精雕细刻,而且所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端砚精心雕制之后不少还附以名人题识,或摹刻古器物铭文以作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这种情况恰好说明了端砚雕刻与当时社会的各种艺术品,甚至建筑艺术互为影响,交织在一起的。比如当时的石刻、银铸、铁铸、木刻(雕)等,在承袭前代的作风、气派、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线条、图纹都极为细腻、精致。清代的乾清门、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以及太祖福陵等都是这种风格。故端砚的题材、内容、雕刻技艺都离不开其影响。

在嘉庆、道光之后,端溪砚石的开采已逐渐减少,一些名坑因塌方而停采,如老坑水岩在嘉庆年间曾一度“石几乎坑闭不复采”。后至道光八年又重新开坑采石。咸丰以后因一些砚坑多年于寒,或砚石枯竭或塌方而停采,故端溪砚石产量不多。也副使当时刻砚艺人以工取胜。那时的端砚日益地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成为单纯的文玩之物,成为摆设文房(书斋)中的欣赏品或珍藏品。

清代出现了不少刻制端砚的能手,如苏州顾二娘、江南王岫筠、黄宗炎等。同时还出现了著名的端砚(也包括其它砚台)收藏家如黄任、纪昀、高凤翰、高兆、杨以增、林佶、黄易、金农、朱彝尊等。

清末以后的端砚

清末至期间,由于种种原因,端砚名坑大都荒废停采,砚石奇缺。加上外患内乱,战火连年,制砚艺人不少沦落他乡,或转业务农,使端砚制作业一落千丈。在1940年(特别是肇庆遭日机轰炸和沦陷期间),肇庆——端砚的故乡只剩下几间刻制手工艺(和收购)端砚兼营刀石、碑石的小店。其中有陈玉庙、宝山斋、厚玉斋、蔡宝华等(还有一些收藏不少佳石,在家刻制端砚)。至50年代后期开始有计划组织端砚艺人归队,逐渐恢复端砚生产。在支持下,1962年重新开采麻子坑,1972年冬,端溪砚石中最为名贵,质量最好,最有代表性的老坑(水岩)重新开坑采石,继续在大西洞、水归洞工作面进行采凿,不少佳石面世。继老坑之后于1978年重新开采历史悠久、在宋治平年间开坑采石的坑仔岩砚石。至此,端砚名坑砚石基本全部复开,名坑砚石基本齐全。

端砚历1300多年而不衰,不仅文人雅士喜欢著文论述,赋诗赞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乐而为之,而且在民间还广泛流传不少出神入化的传说,更给端砚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增加了端砚的神奇感,并把端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奉作吉祥之物。在此介绍一个世贡砚有关的传说。故事发生在唐代某年,端州有位梁姓举人赴京会试,适值考试那天京城降大雪,一片白茫茫,冰天雪地,应试者被这突然而来的坏天气搞得束手无策,因为研磨出来的墨汁很快就结成冰,无法再写字,惟独这位来自端州的举人,用家传的端砚研磨的墨汁不结冰,但当他用完墨法再想掏点水研墨时,发现水壶中的水已经结成冰,梁举人非常失望,边揉着手,边对着端砚喃喃自语:“端砚呵,人家都说你是文房四宝之一,如今你宝在何处?”谁知话间刚落,砚堂中出现一片水蒸汽,梁举人好像绝路逢生,拼命向着砚堂“呵”气,端砚帮助他做完试卷,使他得天独厚地考取了进士。其后,端砚的“呵气成墨”以及“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的佳话从此传开,端砚也名扬海内外,“贡砚”,“赐砚”也随之盛行。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