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R版)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0分)
(1)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__________________,贾生才调更无伦。 (李商隐《贾生》)
(3)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4)__________________,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5)莲,__________________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6)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
(7)《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爱莲说》中与“近墨者黑”观点相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自己的爱心去包裹这个世界。
B.鲁迅家的会客厅里常常回荡着爽朗的笑声和深情的眼神。
C.读汪曾祺散文的时候,就像是欣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素描。
D.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白露”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
有些执迷,注定要让自己陷入悲凉的境地,我说,不可以悲伤,不可以回头,要勇敢地往前走。多年后,才明白,你我一样,历经cāng__①__(A.沧 B.仓)桑,只想有个人,能够依偎着取暖。那时间的河流里,流失了谁的青春?若主角换了人来演,结局会不会让人更迷茫?一起看过的海,一起走过的春天,成为记忆之中的永恒。________________,目光所及终是物是人非,你来过一场,我颠沛__②__(A.shì B.pèi)流离一辈子。
(1)根据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4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空白横线处插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场聚散,一个季节,一缕思念
B.一缕思念,一个季节,一场聚散
C.一个季节,一场聚散,一缕思念
D.一个季节,一缕思念,一场聚散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6分)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淹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它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婀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夏日赏荷》)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兴正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时,雨过天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荷花为雨所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以为妙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甚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9.赏荷,可观其形美,亦可品其神美。周敦颐称莲为“花之君子”,本文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个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4题。(18分)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的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不好了,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桃,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的全部啊!
⑨ 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摘编自《贺州日报》)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①段以“娇贵”的康乃馨、鲁冰花引出下文,与朴实的棉花形成对比,暗衬母亲的朴实形象。
B.第③段讲述“我”儿时把母亲比为狗尾巴花成了村民的笑谈,主要是为了突出“我”当时的幼稚,表达对母亲的愧疚。
C.第④段写母亲年轻时很美丽,与当前极其普通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母亲肩负家庭重担而过度辛劳。
D.文章结尾用“吐”“纺”“拧”“织”等动词,紧扣棉花开放至成衣过程的特点,凸显母亲的形象,升华主题。
11.请结合全文,从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12.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4分)
13.第⑤段中提到“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呢?(3分)
1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
(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4分)
我所见的叶圣陶
①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看来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删改)
1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3分)
16.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17.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4分)
18.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4分)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材料一】
①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②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③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④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摘自《经典国学》,有改动)
【材料二】 中学生与父母关系的调查表
| 项目 | 外出给父 母打招呼 | 主动做 家务 | 不与父 母顶嘴 | 与父母 谈心 | 吃饭为父 母夹菜 | 
| 经常 | 60% | 10% | 30% | 5% | 5% | 
| 偶尔 | 40% | 80% | 70% | 70% | 90% | 
| 从不 | 10% | 25% | 5% | 
当我们被少年们的孝行感动时,再回过头来看看身边自己的孩子,他们是否感激你的关爱?是否懂得帮你分忧?……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孝心缺失是社会的一个典型问题。孩子孝心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人对事都冷酷无情。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孩子,就赶快从孩子幼年抓起,对他进行孝心教育吧!
19.下列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在传统教育中很少能看到孝道的体现。
B.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孝心缺失是社会的一个典型问题。孩子孝心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人对事冷酷无情。
C.少数中学生不关心家庭和父母的现象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D.中学生中,经常主动做家务和经常与父母谈心的,所占比重较高。
20.根据材料一概括孝道在传统教育中的地位。(3分)
21.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给学校校长提出两条你对孝心教育的建议。(4分)
(六)名著阅读,完成22—23题。(7分)
“……康塞尔和我,彼此紧挨着……我不再感到我的衣服,我的鞋底,我的空气箱的沉重了……所有这些物体,在水中失去了一部分重量……因此我进一步了解了阿基米德发现的这条物理学原理……”
“……在我们头上是成群结队的管状水母,它们伸出它们的天蓝色触须……还有月形水母,它那带乳白色或淡玫瑰红的伞,套了天蓝色框子,给我们遮住了阳光。在黑暗中,更有发亮的半球形水母,为我们发出磷光,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22.上面的文字选自__________(作者)的小说__________,文段中的“我”是__________。(3分)
23.康塞尔和“我”是什么关系?谈谈你读过全书后对他的印象。(4分)
三、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习总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这就是孔子讲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请以《这样的人让我敬佩》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并在主题班会时与全班同学分享。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1)散入春风满洛城
(2)宣室求贤访逐臣
(3)夜泊秦淮近酒家
(4)有约不来过夜半
(5)花之君子
(6)弹琴复长啸
(7)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D
3.(1)A B (2)A
二、4.C
5.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小松的赞赏之情和对目光短浅之人不满的情绪。
6.(1)兴致
(2)一会儿,不久
(3)被
(4)极,非常
7.B
8.有一天,(我)和几位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9. 示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世浮沉的品质是相同的。
示例二: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10. B
11. 这句话是景物(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和苍老的形象,为下文盛赞母爱做铺垫。
12. 棉花为了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枯槁了自己,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母爱无私的主旨。
13.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14.①吃苦耐劳。从“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总有忙不完的事”可以看出。
②节俭淳朴。从“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可以看出。
③坚强。父亲身体不好,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④无私奉献。母亲对自己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子女。
15.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参与辩论;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朋友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着,等等。(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16.句中的“皱眉”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但又不愿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为委婉的语气,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清高)的性格特点。
17.第⑤段详写叶圣陶的创作过程,表达作者对他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和羡慕;第⑥段详写叶圣陶与其他朋友为“我”饯行时的情形,表达作者对叶圣陶珍视友情的感激和对他的怀念之情。
18.因为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见”比“知道”更直接,显得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
19.B
20.在传统教育中孝道的地位很高。
21.孝心教育要从小抓起,常抓不懈。学校可以搜集社会上或本校中能体现孝心的典型事例来宣传,还可以不定期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务活动作为一项家庭作业来完成。(意对即可)
22.凡尔纳 《海底两万里》 阿龙纳斯
23.主仆关系。他对主人忠实,生性沉稳,从不大惊小怪,总是那么气定神闲,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他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可以说他是个分类狂。但他缺乏实践。
三、24.思路提示:这道命题作文,与我们小学时常写的一道题目《我敬佩的人》异曲同工。“这样的人让我敬佩”,“敬佩”表明了文章的情感态度。文章的中心,要围绕“敬佩”来阐释,不能旁逸斜出。还要明确是“哪样的人”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不只是先烈、文化名人、英雄豪杰等,还有很多普普通通的人,他们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要善于从身边人、普通人身上发掘素材,写出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从而表达“敬佩”的中心。“这样的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如果“这样的人”是某个人,最好以第一人称来写,以耳闻目睹的方式,从“我”的角度出发,写明敬佩的原因。如果“这样的人”是某类人,要把这类人令人敬佩的共性写出来。这道题目,适合写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散文。如果写议论文,“这样的人”应该是某类人,从他们身上归纳共同点,论述他们的精神品质让人敬佩,方能切题。 例文略。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