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对某地区食品零售物价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其总体单位是( )。
A. 该地区所有经营食品的商店 B. 一个经营食品的商店
C. 全部零售食品厂 D. 每一种零售食品
2、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的划分( )。
A. 是以调查组织规模大小来划分的
B. 是以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C. 是以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划分的
D. 是以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3、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 )。
A. 调查对象 B. 调查单位 C. 填报单位 D. 一般单位
4、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是为了了解在1990年7月1日零时人口的状况,某地区要求将调查单位资料于7月20日前登记完毕,普查的调查时间是( )。
A. 1990年7月20日零时 B. 1990年7月19日24时
C. 1990年7月1日24时 D. 1990年6月30日24时
5、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指( )。
A. 标志值很大的单位
B. 这些单位的单位总量占总体全部单位总量的绝大比重
C. 这些单位的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比重
D. 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部门
6、为了了解全国钢铁企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可对首钢、宝钢、武钢、鞍钢等几个大型钢铁企业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 ( )。
A. 非全面调查 B. 典型调查 C. 重点调查 D. 抽样调查
7、调查几个主要铁路枢纽就可以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
A. 典型调查 B. 重点调查 C. 普查 D. 抽样调查
8、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
A. 确定分组标志 B. 确定组数 C. 确定组距 D. 确定分组界限
9、将统计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
A. 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B. 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C. 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D. 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10、某班四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70分、80分、86分和95分,这四个数字是( )。 A.标志 B.标志值 C.指标 D.变量
11、工业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和工业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两个统计分组是
A. 按数量标志分组 B. 按品质标志分组
C. 前者按数量标志分组,后者按品质标志分组
D. 前者按品质标志分组,后者按数量标志分组
12、要准确地反映异距数列的实际分布情况,必须计算( )。
A. 次数 B. 次数密度 C. 频率 D. 累计频率
13、组距数列中向下累计到某组的次数是100,这表示总体单位中
A. 大于该组下限的累计次数是100
B. 小于该组下限的累计次数是100
C. 大于该组上限的累计次数是100
D. 小于该组上限的累计次数是100
14.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
A. 总量指标 B. 相对指标 C. 平均指标 D. 变异指标
15.某单位某月份职工的出勤率是96%,这个指标是
A. 比例相对指标 B. 比较相对指标 C. 结构相对指标 D. 强度相对指标
16.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是超额( )完成。
A. 105% B. 104.76% C. 5% D. 4.76%
17.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时,如果众数组的相邻两组的次数相等,则( )。
A. 众数在众数组内靠近上限 B. 众数在众数组内靠近下限
C. 众数组的组中值就是众数 D. 众数为零
18.已知两个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标准差分别为:σ甲=5元,σ乙=6元,则两个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是( )
A.甲大于乙 B.乙大于甲 C.甲乙相同 D.无法判断
19如果现象的发展没有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 )。
A.等于0 B.等于1 C.大于1 D.小于1
20.采用5年或4年移动平均修匀时间序列其所得新序列项首尾各少( )。 A.2项数值 B.3项数值 C.4项数值 D.5项数值
21.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静态平均数)相比较( )。
A.均抽象了各总体单位的差异
B.均根据同种序列计算
C.序时平均数表明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发展水平,一般平均数表明现象在规定时间内总体的一般水平
D.严格说来,序时平均数不能算作平均数
时期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 )。
A.加数算术平均法 B.简单算术平均法C.简单算术平均法 D.加权算术平均数
22.间隔相等连续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 )。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加数算术平均法C.简单序时平均法 D.加权序时平均法
23.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 )。
A.简单算术平均 B.调和平均 C.加权算术平均 D.几何平均
24.计算速度指标应采用(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几何平均数 C.加权算术平均数 D.调和平均数
25.某商品本年同上年比较,商品销售额没有变化,而各种商品价格平均上涨了7%,则商品销售量平均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为( )。
A.-6.5% B.+3% C.+6.00% D.+14.29%
26.若销售量增加,销售额持平,则物价指数( )。
A.降低 B.增长 C.不变 D.无法确定
27.某工厂产量本年比上年提高了15%,产值增长20%,则产品价格平均提高了( )。
A.4.35% B.5.00% C.35.00% D.38.00%
28.某市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2000万元,1995年增至15600万元,这五年中物价上涨了4%,则商品零售量指数为( )。
A.130% B.104% C.80% D.125%
29.如果生活费用指数上涨20%,则现在 1元钱( )。
A.只值原来的0.80元 B.只值原来的0.83元
C.与原来的 1元钱等值 D.无法与过去比较
30.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 )作同度量因素。
A.基期数量指标 B.报告期数量指标
C.基期质量指标 D.报告期质量指标
二、判断题
1、统计调查的任务是搜集总体的原始资料。( )
2、统计调查方案中,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时间,调查期限是指调查工作的期限。( )
3、在三种非全面调查中,抽样调查最重要,典型调查最好,重点调查次之。( )
4、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所以其调查结果不可能存在误差。( )
5、抽样调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代表性误差,还有可能产生登记性误差,所以它的误差要比全面调查的误差大。( )
6、统计调查资料的准确性,绝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坚持统计制度和纪律,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的原则问题。( )
7、所谓“上限不在内原则”是对连续变量分组采用重叠组限时, 习惯上规定一般只包括本组下限变量值的单位, 而当单位的变量值恰恰为组的上限时, 不包括在本组。( )
8、组距实际上是各组变量值的变动范围,计算组距的通用公式是:“组距=本组上限-前组上限”。( )
9.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在去年的基础上降低4%,实际降低了3%,则成本降低计划超额1%完成。( )
10.标准差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
三、计算题
1. 某企业工人按年工资分组资料如下:
| 按年工资分组(元) | 工 人 数(人) |
| 600—700 | 10 |
| 700—800 | 15 |
| 800—900 | 35 |
| 900—1000 | 12 |
| 1000—1100 | 8 |
| 合计 | 80 |
2. 两种不同水稻品种在4块田地上试种,其产量如下:
| 甲品种 | 乙品种 | ||
| 面积(公顷) | 产量(公斤) | 面积(公顷) | 产量(公斤) |
| 1.3 | 585 | 1.2 | 600 |
| 1.0 | 505 | 0.9 | 378 |
| 0.8 | 420 | 1.3 | 715 |
| 1.5 | 690 | 1.4 | 525 |
3.某工业局所属三个工业企业的利润计划完成百分比分别为105%、103%、110%,实现利润分别为525万元,309万元及440万元。
计算要求:(1)求各企业利润计划金额
(2)计算该局三个企业总的利润计划完成百分比
4.某省对外贸易总额2000年比1997年增长7.9%,2001年比2000年增长4.5%,2002年又比2001年增长20%,试计算1997年—2002年每年平均增长速度。
5.某单位总产值资料如下:
| 年 份 | 一季度 | 二季度 | 三季度 | 四季度 |
| 1998 | 140 | 190 | 60 | 130 |
| 1999 | 160 | 230 | 90 | 140 |
| 2000 | 180 | 270 | 150 | 180 |
试用按季平均法计算各季度的季节比率并预测2001年度各季产值。
6.某工厂产量和价格资料如下表:
| 产品 | 单位 | 产量 | 出厂价格(元) | ||
| 基期 | 报告期 | 基期 | 报告期 | ||
| 甲 | 吨 | 2000 | 2400 | 100 | 120 |
| 乙 | 台 | 1000 | 1300 | 50 | 60 |
| 丙 | 吨 | 50 | 150 | 2000 | 2400 |
(2)三种产品报告期总产值增(减)的绝对额;
(3)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产量的变动对总产值变动的影响和价格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