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数学活动生活化课题研究方案
2025-09-29 04:12:04 责编:小OO
文档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方案

永定县大溪小学      江善好

一、课题提出。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而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知识量激增,在这充满激烈竞争和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生一旦掌握了必要的能力,他们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身边知识入手,主动探究知识,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课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实验课题。 

二、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从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生活实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2、趣味性原则: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年龄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数学迷宫、找朋友等,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3、现实性原则: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典型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生活数学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4、动态性原则 :就是在教学中根据所教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条件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操作等使情境动态化,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开放性原则 :就是创建的课堂情境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学生思考的空间广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明确有许多数学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 

三、研究的目标

该课题实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合理挖掘与运用小学生活数学资源,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挖掘与运用。我们审视了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从中获益的各种资源,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学资源最感兴趣,能在学习生活数学中获得积极的独特情感体验。

“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强调了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望,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研究对象。

  本校1—6年级学生。

五、研究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研究内容:

1、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赋予个人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的研究 

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相关背景从多种渠道中加以发掘,凸现出该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揭示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和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赋予个人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稳定的学习态度。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 

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3、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 

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 

4、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 

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5、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 

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  组织课题组全体人员要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学习讨论陶行之生活即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思想、活动教学等理论,努力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同时,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发展动态和信息,不断调整本课题实验的研究工作。 

2、认真分析现状  通过各种途径的调查了解现行教材、教学基本方法和手段、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加以认真详细的分析,从而针对性制订工作策略。 

3、关注学生生活  从学生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有目的地收集和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活动并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保证学生的数学知识及时在日常生活得到应用和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重组教材  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数学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创造实践时空,注重实践活动  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课外活动,既深化所学的课内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教学模式。在逼真的问题情境中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数学才华,促进学生的应用数学技能得以提高。以实践课为阵地,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寓教于乐,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欲望;用实践的形式锻炼学生,寓教于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才能;用数学的思想熏陶学生,寓教于思,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水平。培养学生从小用数学的方法去实践生活,感受生活的数学与数学的生活,沟通数学解题方法与生活问题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 

7、加强数学应用能力的教学  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一方面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和实及其演变后的一般意义;另一方面是开展模型教学与数学建模能力训练。在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构筑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寻求出其结果,再返回到实际问题实现问题解决,最后又反过来促进数学新思想、新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8、教学内容安排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  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数学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感爱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9、建立学生档案  建立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档案、学生数学知识应用、验证能力发展评估报告册、学生数学学习(含学习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跟踪观察记录册、学生生活实践作业评价标准等相关过程性资料,以便能在实验工作中有效实验对象的数学生活实践学习活动行为,保证课题实施能在真实的生活背景下,具有充足的生活实践条件和依据。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学生应用题的喜好程度、学习方式,以及教师在数学应用题上的教学感受进行调查,为课题的展开作好准备。

  2、观察法:对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学习行为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观察,对观察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3、行动研究法:全体数学教师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的内容、原则,以及程序进行研究,根据总课题“三论三创”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

  4、个案研究法:课题组对数学教师进行培训,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记录、整理。

  5、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现代化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

  七、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8.3—2008.7) 

(1)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进行专题座谈。 

(3)建立课题组,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活动。

4、对研究方案组织论证、申报、完善,进行开题。

2、实施阶段(2008.8—2009.6) 

(1)分组,明确各组实验内容与要求。

(2)、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3)、组织生活数学进课堂的优课评比活动。

(4)、收集生活数学的资料和生活数学进课堂案例。

(5)、邀请新课程专家讲学,上研讨课。

(6)、撰写有关计划、总结、论文等。

(三) 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

1、完成学生后测工作,并进行分析、比较。

2、对阶段成果进行整合,撰写结题报告。

3、进行成果展示,邀请专家、领导进行结题鉴定。

4、结题时间:2009年7月~2010年3月。

八、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实验总结、科研论文、课堂教学;

终结性成果:研究报告、科研论文、教案论文集、课堂教学精彩片段集、课堂教学。

九、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

1、课题领导兼指导小组。

组长:钟光肇

组员:游亿安  游锦志 

2、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江善好

组 员:黄坤寿   陈秀元   游亮权   游亿安   游胜天

十、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的保证。

   我校有强有力的教科研组织机构,校长亲自参研,具有健全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指导制度。

3、学习的保证。

   研究成员需不断地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学校多为实验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提高研究效果。

4、经费的保证。

   学校保证课题研究所必需的经费。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