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沈从文与京派
2025-09-29 04:11:45 责编:小OO
文档
            

                

                     沈从文与“京派”

1.“京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主要成员和刊物有哪些?

[提示:“京派”的主要特点是:作家各自的写作路线和风格不尽相同,但创作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有相对的一致性。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共性:①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题材。②从容的古典审美趋向。③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京派”作为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其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萧乾、李健吾、朱光潜等。其主要刊物有周作人实际主编的《骆驼草》,杨振声、沈从文、萧乾先后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郑振铎、章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卞之琳、巴金、沈从文、李健吾、靳以、郑振铎等编辑的《水星》文学月刊;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月刊等]

2.“京派”和“海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鲁迅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京派”的作家群文学旨趣相互接近,其写作心态一般都比较雍容、恬静,在文化取向上较少商业的或党派的味道,比较守成和稳健。“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海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而“鸳鸯蝴蝶派”当时也有新旧两派之分,旧鸳鸯蝴蝶派主要以一直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的周瘦娟、张恨水为代表,而新鸳鸯蝴蝶派则以原来的新文学作家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也有人把后来于40年代崛起的张爱玲作为新鸳鸯蝴蝶派的后起之秀,即海派的新代表。

  狭义的海派,则主要指鸳鸯蝴蝶派。也有人将具有典型都市文学特征的新感觉派视为典型的海派,而将左翼文学与此相区别。

沈从文在《文学者的态度》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实际上使用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京派”与“京派”比较起来,显得开放、求新、多变,但商业色彩比较浓。

3.沈从文笔下的城乡为什么会出现二元对立模式?

[提示:沈从文笔下的城乡呈现着鲜明的二元对立模式,眷恋赞美乡村,厌倦批判都市。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作家认为,繁华在都会,人性在乡村;物质在城市,精神在乡村等。他们无意于具体的城市生活特色,只关注这种生活中的人性变异,进而展示其生存困境。他们对城乡对立的“生存困境”的感知,又是以纯粹的精神体验的方式存在,来自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对社会人生的审美介入。作者欲从“湘西世界”与“城市世界”的对照中,显示改

            

                

                     造民族性格的必要性]

4.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文学史上主要有什么意义?

[提示:沈从文通过湘西世界的建构,形成对“现代世界”的对抗与否定。“湘西世界”的最大意义,不在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西的现实关系的图景,而在于它以现代小说的形式,为我们这个负累极重的“文明古国”,提供了一个精神上回复自然人性和活泼童心的文学桃源,以此希望人们回复“童心”,以重新焕发种民族的青春活力]

3.以《子夜》为例,谈谈茅盾小说的结构特点。

[提示:《子夜》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子夜》的艺术结构是宏伟的。它通过吴荪甫把互相关联的“三条火线”联合在一起。即,公债市场上的斗争;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这三条火线的焦点都集中在《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身上。把20世纪30年代初期从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与斗争和谐地组织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②《子夜》的艺术结构是严谨的。它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把众多的任务,纷繁的线索,广阔的场景,集中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而且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波澜起伏,缜密自然。③《子夜》的开头与结尾是作了精心设计的。一、二两章借吴老太爷来到上海及其暴死、发丧,引出众多的人物与线索,以后的十七章各条线索交错发展。结尾处虚写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同吴荪甫的失败相对照,预示出中国的前途与希望所在。总之,《子夜》的结构作者处理得相当成功,各条线索既相对,又纵横交织,使无比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众多人物、事件,有机地、完整地、清晰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

6.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表现哪里?

[提示:其小说的“史诗性”特征具体表现在:①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他强调,文学作品反映的不应当是社会的一角,而应当是“社会全般”。无论是事件还是人物,切忌孤立,而应当写出其上下左右的广阔联系。

②以社会斗争为故事轴心,以历史代言者姿态进入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作者自觉充当中国现代的和传记作者,从而使他的作品带有极其鲜明的时事性、传记性的特征。他总是把自己的艺术注意力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

8.《子夜》在茅盾创作历程中有何重要地位?

[提示:在茅盾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子

            

                

                     夜》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劲健和爽利而言,它都足以使茅盾和一般作家拉开一段距离。尤其是《子夜》的语言,不仅是个性化的,也是时代的。就此而讲,可以说,《子夜》一书奠定了茅盾作为语言大师的历史地位]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