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高等教育发展 历史 ,大学著名源于其拥有著名的学科。剖析高等职业教育现状,高职院校著名源于其拥有特色的专业。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中有专业建设是龙头的说法。举办高职教育以来,专业建设得到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采取了诸多引导机制和激励。也等到了高职院校的重视,成为发展建设重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十余年来打造了一批精品专业、示范专业,促进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现就我们的认识水平和观察视角,对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提出如下观点,与同行商榷。 一、高职教育的专业及专业群 (一)专业及其本质属性 1.专业的涵义 专业是专业学校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专门人才培养的载体。按照教育界的传统认识,专业是以学科 理论 体系为背景,面向某学科或专业领域,按一定培养目标形成的课程体系、教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组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教育,因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应该是以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为背景,针对职业岗位能力目标形成的课程体系、教行模式和管理机制。 2.专业的作用和价值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学生报考的选择点,有品牌的作用和价值。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来说,专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的衔接点,有岗位能力培养载体的作用和价值。从高职教育办学方向来说,专业是社会企业与学校的结合点,有服务、示范和合作的作用和价值。从学校的社会影响方面来说,专业是社会评价学校的评价点,是评估学校的关键点,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闪光点,有院校评价考量作用和价值。总之,专业是学校的品牌。因此,打造品牌专业是创办学特色,育优质人才的需要。 目前 ,不同地区有建设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的提法。通常认为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区别,主要区别是示范专业主要是得到命名和专家认可,而品牌专业要得到社会及企业的公认。 3.高职教育专业的功能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的主要功能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并指导学生就业。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定位,专业还应具备 应用 技术的引进、研发和推广的功能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服务方向定位,专业应当具备为地方 经济 社会发展服务和先进文化引领的功能 (二)专业群及内涵 1.专业群的涵义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行业中的产业链、企业中的岗位群。专业群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及职业的分化和细化而逐渐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而专业群的概念则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提出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专业群概念的提出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推动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目前认为专业群建设至少有以下意义。 一是建设专业群有利于形成专业集群,形成群体优势;二是有利于做强骨干专业,形成品牌优势;三是有利于建成系列化实践教学条件,形成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势;四是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教师的相互补充和支撑优势;五是有利于处理好专业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可形成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方向,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优势;六是有利于增加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点,扩大职业院校的服务面向;七是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形成竞争优势。 二、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很长,专家们有关论述较多。但最近一次的高职教育大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6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根据我们的实践认识,这期间专业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起步探索阶段(1996年~1999年) 1996年,教育部组织部分省区开展高职教育改革试点,在职业大学、高等专 科学 校、成人教育学校和部分重点中专,通过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期间的专业建设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根据社会热点上专业。如园林专业,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有160多家有园林专业。而有 计算 机专业、 会计 专业的院校就更多了。 根据现有师资上专业。以师范专科类院校转制办高职的情况比较严重,如生物系除了可以办生物技术专业外,又办园林、园艺专业等等。 按照惯性办专业。无论是中职升高职,还是其他形式的转制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情况,即按照原来的专业模式,增加点课程就开始办高职。 2.试点发展阶段(2000年~2004年) 随着高职教育理论 研究 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教育在实践上趋于成熟。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规范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特别是2001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职高专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推动了专业建设的开展。国家试点专业建设工作的启动,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被大多数学校所接受,开始探索改革。这期间专业建设与改革出现了以下特点: 根据行业发展上专业。试点院校开始关注行业的发展,增设了较多的新专业。如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期间增设了设施农业、 农村 经济人、农场经营等专业。还有相当多的院校增设了诸如都市农业、高级护理等专业,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开始显现。应当说这些专业适应了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丰富了高职教育的专业。 积极吸收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较多的高职院校在这期间均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专业建设开始走向社会化,很好地促进了高职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但这期间的专业与改革比较多的还是以校内改革为主,对外开放程度不够,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2003年以后,由于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进入了整体发展阶段。2004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目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 3.示范引领阶段(2006至今) 以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为标志,以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展高职高专示范院建设项目为平台,“专业群、工学交替、项目导向、半工半读”等新理念的提出,使专业建设进入了性的改革阶段。 (二)专业建设发展趋势 根据教育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们的专业建设改革实践,我们认为高职专业建设发展有以下趋势: 1.紧跟行业发展建设专业、扩展专业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要紧跟行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特别是专业群的拓展。所以,我们认为专业建设满足社会需求是前提,与企业对接、合作并能适当超前至关重要。例如传统的农学专业,随着行业的发展种子行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相对的行业,因此,在农学专业里扩展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顺理成章,保证了专业建设方向与行业发展方向的一致。 2.瞄准岗位变化更新专业、改造专业 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决定高职专业建设内涵要随着岗位变化而变化。这里包括专业方向的调整和专业 内容 的更新。特别是随着经营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出现了一些新的岗位变化。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与职业融通,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的变革,很多农学专业或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流向了农业生产资料企业。这样原有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就得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为此,我们在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础上,又增加农资经营方向,形成了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在应用也要求专业建设内涵随之变化,才能适应岗位能力培养的需求。 3.加大生产性实训比重 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在业内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做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来讲,仅仅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是不够的。因为,传统的学校实践教学缺乏岗位情景和职业氛围。所以现在提出要在原有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生产性实训,这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专业建设内涵上的重要改革,也是检验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所谓生产性实训,主要指校内的实践教学要做到实训项目来源于市场;实训过程有生产任务要求,执行生产标准要求;实训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达到学生实训过程与项目生产过程的结合与统一,但这个过程以学生技能实训为主,生产项目管理为辅。 4.增加企业实训时间 工学交替、工学结合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建设的外延发展和内涵上的深化。校内校外交替、工作 学习 交替是专业建设的性的改革。所谓工学结合,主要指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工作过程,达到学习职业技能的目的。根据目前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增加企业实训时间,强化企业实训过程中的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发展趋势。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