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牛顿第三定律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5-09-29 04:13:57 责编:小OO
文档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因,总结出物理概念并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懂得:依靠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探索并掌握新的知识的,从而树立持久的学习信心。更重要的:在实验、观察、总结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知规律。从近期来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从长远发展来看,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利用传感器,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使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落到实处。通过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抛弃了那种由教师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追寻科学的合理的探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理解反冲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三、教学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四、教学难点及疑点

   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疑点:(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

           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五、教学资源

(1)实验器材:力传感器、弹簧秤、气球、磁铁、滑板等

(2)课件:各视频或图片资源。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引入新课

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教师,提出问题。

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左手掌是否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

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教师,体会双手的感觉。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激发学习热情。

二、给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演示两个气球相互挤压,发生形变。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三、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生活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可能找到的实例有:气球相互挤压、弹簧互拉、鸡蛋碰石头、磁铁相互吸引、书压桌子等

四、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

(1)静止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关系

让学生利用力传感器在用一直线上相互拉,且保持两传感器静止,帮助学生总结探究结论。

(2)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关系

让学生利用力传感器在用一直线上相互拉,且让两传感器以不同形式运动,帮助学生总结探究结论。

五、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方向关系

展示两个小磁针的受力,变动其中一个小磁针的方向,引导学生观察另外一个小磁针的变化。

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方向关系

六、利用所学,解决马拉车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认识此问题时,有一定困难。

教师通过游戏,帮助学生理解。

七、反冲运动

课下布置学生准备气球。让学生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思考如何让气球在不施加任何外力的情况下,自己飞起来。

结合学生的回答,给出反冲运动的定义。

播放火箭升空的视频,再次认识反冲运动,唤起学生民族自豪感。

观察实例,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亲自体验实验室中的实例,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学生发言交流,体验分享的快乐。

组装传感器,按照活动要求,探究静止物理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关系。

观察传感器的示数,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学生观察,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并总结两个力方向的关系

理解、思考马和车的受力。

分析为什么车能够被拉动?

学生课下准备气球,

根据生活常识,想出合理方案。

学生释放手中的气球,感受反冲运动带来的快乐。

共同分享反冲运动的实际意义。体会物理对社会的贡献。

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出发,符合认知规律,帮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人人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给予学生探究问题的思路。

在寻找、发现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新课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牛顿第三定律及反冲运动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作业】

1、《轻巧夺冠》P56 9题、10题

2、分析在拔河比赛中,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

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内容:数学表达式: F=-F

三、反冲现象

  当物体中的一部分向某方向抛出时,其余部分就会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反冲。

七、教学反思

  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但是学生对研究对象仍然常常分辨不清,经常混淆研究对象。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辩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只是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作为高中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