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地球虽小,但它却是一个大千世界。当你旅游在世界各地时,就不得不为世界各地的精彩纷呈而感叹:当你置身于南美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时,你看到的是那高大茂密、种类繁多、藤本缠绕的原始森林;当你踏上亚欧腹地塔克拉玛干这片神秘的土地时,你看到的是黄沙迷漫、流沙滚滚、植被稀疏的茫茫沙海;当你踏入古老的非洲东部东非高原时,你将惊讶于非洲热带草原上奇妙的动物王国;
你也许会问,这是为什么?同在地球上,为何在不同的地区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
(二)问题引路,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1〕定格于南北方冬季两幅图片,分析上述两地的自然环境存在哪些差异?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完成“自然带”的纲要图。
〔互动交流〕一学生投影自己完成的图,并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强调,自然带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一般气候为形成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植被为自然带的主要标志,自然带是以植被类型命名的。
引导学生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地理概念。
〔过渡〕自然带分布不是杂乱五章的,而是有章可循的,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活动2〕通过《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说出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互动交流〕学生代表说出气候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教师强调并举实例说明气候与自然带并非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图图对照,观察气候与自然带关系。】
〔探究活动3〕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组探究:
A线-从非洲赤道出发向北至欧洲北部;
B线-从欧洲西海岸出发向东至中亚
沿A线和B线自然带发生怎样的变化?自然带更替的方向?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体现了哪一地域分异规律?
3、填写下表,归纳出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 线路 | 地域分异规律 | 自然带变化与更替方向 | 形成地域分异的 主导因素与成因 | 
| A线-从非洲赤道向北至欧洲北部 | |||
| B线-从欧洲西海岸至中亚 | |||
| C线- 珠峰 
 | 
〔过渡〕爬过高山的同学都有这样的体验,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在山区由于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进而产生垂直地域分异。
〔探究活动4〕阅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带图》、《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及《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示意图》,分组探究:
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变化的规律及成因。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复杂程度主要受哪些条件影响?3、接着完成上表,归纳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互动交流〕学生代表投影自己完成的表格,教师引导学生从山体所在的纬度和海拔高度、坡向进行分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复杂性。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3、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探究活动5〕设计一幅坐标图,表达出“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自然带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的相似性。
〔互动交流〕推选三位学生投影自己设计的图并讲解,教师及时示范作图、评价,并引导学生作“亚热带高山垂直地域分异图”及“温带高山垂直地域分异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的关系,培养图文转换的能力。
(三)拓展迁移,学以致用下载本文